位于西北海岸的克蘭芝海岸自然公園,可結合三策略于一園,是新加坡以“自然爲本”保護海岸方案的“試驗場”。
平時供公衆休閑踏青的公園,在暴雨來襲時能儲存雨水,待雨勢轉弱後再讓積水慢慢排出。像“可淹沒的公園”這類多用途設施,是新加坡在探討以大自然爲基礎的海岸防護措施之一。
新加坡的自然海岸線占總海岸線的約三成,其中約16%是紅樹林和泥灘,約12%爲海灘等砂質海岸,以及不到1%的岩崖壁。
新加坡也把紅樹林這個天然資源用于應對海平面上升。維護新加坡城市生態系統的主管機構國家公園局(簡稱公園局),采取了三大策略應對氣候變化:一、通過2021年推出的“百萬樹木運動”,未來10年在全國多種100萬棵樹,綠化環境,以達到自然降溫;二、加強防洪設計的韌性;三、改善生態環境,增強生態多樣性。
克蘭芝海岸自然公園一帶的海岸線海拔約2.5至3公尺,過去長年受到海浪侵蝕和沖刷而退化,也不利于紅樹林生長。
公用局也計劃利用綠色空間作爲調節水流的儲水池,例如建造“可淹沒的公園”(floodable park)。
除了保留原有的紅樹林,公園局在海岸線修建一條400公尺長的石坡,保護海岸線且減緩波浪能量的同時,也能促進沉積物沉積,利于隨海浪漂流的紅樹林胎苗在這裏自然再生。
延伸閱讀新加坡不沉沒海上養殖風雲難測 68歲漁場主如何對抗氣候
除了硬體工程等項目,紅樹林近年逐漸被視爲新加坡應對海平面上升的一大法寶。
紅樹林的最大優勢在于能減緩海浪與風暴潮對沿岸的沖刷,降低海浪沖擊力,防止海岸遭侵蝕。紅樹林的根系也可吸收碳,並爲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這些複雜的根系還能累積沉積物,跟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早在19世紀英殖民時期,新加坡總土地面積的13%是紅樹林。隨著土地開墾和社會及經濟發展等因素,紅樹林不斷流失,目前僅占全國面積約1%,主要分布在本島西北的雙溪布洛、萬禮和卡迪蒙蘇,以及烏敏島、德光島和實馬高島等外島。
研究紅樹林的海岸地理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副教授丹·弗萊斯(Dan Friess)說:“東南亞各地的研究顯示,修複自然環境以鼓勵自然再生,通常比人工種植成功率更高。從長遠來看,自然再生的紅樹林還可以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系統。”
此外,公園局在紅樹林和次生雨林(secondary rainforest)之間,設計了一段植被帶,種植南亞貓尾木(Mangrove Trumpet Tree)等約60個可耐受微鹹水環境的本土樹種,總數超過800棵。它們的功能是爲不耐受鹹水環境的次生雨林阻擋鹽霧,爲生物提供額外的棲息地,也爲海平面上升和突發風暴潮提供緩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