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LKYSPP) 的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家屬願意讓社區和專業人士分擔看護失智老人的重任,那麽這一任務便會輕松不少。
最近幾周,新加坡宣布了幾項構建失智症友好型社會的舉措。根據1月30日公布的2023年幸福老齡化行動計劃(Action Plan for Successful Ageing),新加坡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MOH)正在擴張社區外援團隊的數量,以便精准識別出有失智風險的老年人,並將病人、護理人員和醫療資源聯系起來。
楊厝港(Yio Chu Kang)推出了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來幫助失智症患者,如采用色彩鮮豔的壁畫來標記地理位置,方便失智老人識別方向,以及裝配按下後能讓居民迅速獲得幫助的個人緊急呼救按鈕。楊厝港有望成爲新加坡第一個對失智症患者友好的選區。
▲新加坡的一位老年護理人員(圖片:Calvin Oh/CNA)
新加坡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所以這些人性化措施是不可或缺的。新加坡大約每10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就有一個患有失智症。爲失智症患者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對他們的家人來說也是一種寬慰。
但與可以通過集中規劃資源來確保基礎設施的供應充足不同,滿足失智症患者的護理需求並非易事。失智症患者的護理需求不僅關乎個別家庭,還要求整個社會都參與進來,共同考慮如何爲失智症患者提供最好的護理服務,以應對預計將持續上漲的失智症患者人數。
爲研究新加坡支持老齡化的政策,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研究人員與72名不同年齡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進行了討論,其中,護理問題,尤其是失智老人的護理問題成爲了討論中的重點話題。
討論者的觀點可以歸納爲以下三點,但都指向同一個答案——只要整個社會齊心協力,就足以應對老齡化情感、身體和財政方面的問題。
▲2022年10月30日,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走訪楊厝港選區,深入了解該選區實行的失智症友好政策。
看護面臨的未知負擔
第一,看護失智症患者不僅是體力勞動,也是情緒勞動。目前暫無明確的衡量工具和對策來保障護理者的心理健康,他們優先考慮患有失智症的親人的需求。
參與者講述了那些他們必須代表親人完成看起來永無止境的任務,如頻繁去往醫療機構,陪同親人接受治療等等,這些事情使他們感到沮喪和壓力。他們也分享了自己所處的兩難困境:出于對老年人的愛與責任,他們希望精心照顧患有失智症的老人;但如果放棄全職工作來照顧老人,他們又會因未來不安穩的退休生活而感到焦慮。
政府提供的每月200新元的居家看護津貼(Home Caregiving Grant)雖然廣受贊譽,但人們面臨決策時,仍然躊躇不前,因爲面對的選擇非常複雜 。
雖然將看護失智症患者的責任交給雇工看似是一個簡單而省事的選擇,但參與者表示,當前低水平的護理標准和服務意味著家屬必須隨時在場監督才能放心。
▲楊厝港選區居民正在展示如何使用個人緊急呼救按鈕
開發社會資産以提升老年人體驗
第二,滿足失智症患者護理需求的一個好方法是讓整個社會共同承擔看護失智症患者的責任,也就是借助社會資本而非僅僅金錢的力量來幫助患者及其家屬。
如果家屬沒有固執己見地認爲看護老人全部是他們的責任,而是接受社區和專業人士提供的幫助,那麽看護失智老人也就不會是那麽艱巨的任務了。
(示意圖,圖源:pixabay)
目前我們面臨著文化挑戰:不足但勉強可用的護理設施讓家屬卻難以接受;他們認爲這是對老人的一種漠視。作爲亞洲人的我們會認爲讓“外人”幫助我們處理與家庭有關的事務是不合理的。
那麽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想法,讓利用社會資源來提供幫助變成一件好事?
我們經常提到這些提供專業護理的基礎設施,但很少談論此類設施帶來的好處:比如老年人可以在這裏相互交流和分享他們過去的故事,同時整個社區的醫療資源都彙集于此,以便爲失智症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專業的護理服務。
(示意圖,圖源:pixabay)
爲了改善新加坡整體的護理質量,一名參與者建議在所有社會學科或高等院校的通用課程中加入老年學的基礎課程。這門課程可以使個人掌握基本的護理技能,並提高對老齡化政策問題的認識。
代際互動,尤其是在在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的早期階段進行互動,同樣可以緩解失智症患者的病情。例如,有一些志願者項目會讓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到失智症日托中心與老年人一起閱讀和做園藝工作。
公衆更多地參與老人護理中心的工作,不僅可以更有效地分擔看護老人的責任,還能使老年人獲得不同群體的支持,其效果遠超醫療機構設施提供的專業護理。
減輕財政負擔
第三,參與者都認識到,我們都需要爲社會老齡化對財政的負面影響做好准備。同樣的,如果我們能夠一同承擔這個問題,財政負擔就會變得輕一些。
從公共財政的角度來看,應對老齡化挑戰是政府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將商品及服務稅(GST)上調2%的理由之一。但這一舉動也受到批評。
然而,當我們研究中參與者了解了所有關于老齡化社會的公共政策和現實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時,我們驚訝地發現,更多的人願意承擔這一責任,去考慮更多儲蓄並爲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示意圖,圖源:pixabay)
在這次兩天焦點訪談結束後的調查顯示,與訪談開始前相比,多了13名參與者(共72名參與者)准備從儲蓄和家庭中拿出更多的資源來爲應對老齡化的挑戰做准備。
此外,多了11位參與者表示,他們支持政府通過消費稅來籌集所需的資源。
另多了6名參與者表示,可以動用國家儲備來補充應對老齡化社會的財政資源。我們預計未來要抽調更多資源來應對老齡化的財政問題。
同時我們了解到,年輕的參與者想要知道,他們如今對老年人的支持是否意味著自己未來也會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因爲年輕人的未來更加不確定,而互惠是任何社會契約的基本原則。
預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並承擔相應的成本,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如果我們知道只要集中資源共同應對,我們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麽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都會感到更加安心。
(示意圖,圖源:pixabay)
令人欣慰的是,當我們的討論到達尾聲時,又多了26位參與者表示看好新加坡的“樂享燦爛年華”計劃(Live Well, Age Well),他們認爲新的政府行動計劃爲大家提供了一個框架,使得我們能夠把新加坡建設成一個更加適合養老的地方。
本文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銮(Alfred Wu)、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IPS)副所長兼高級研究員許林珠(Gillian Koh)、IPS研究助理Sandy Lee和IPS研究助理Gabriel Lim。IPS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設立的獨立研究中心。
本文首發于亞洲新聞台 (Channel NewsAsia , CNA)
文章來源:Channel NewsAsia , CNA,2023年2月1日,星期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感謝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微信 ID:LKYSchool-NUS)授權新加坡眼轉載—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