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科學中心由多學科的專業人員、科學家和專家組成檢測團隊,利用尖端科學技術爲食品安全把關。
微生物汙染是食源性(foodborne)病狀的導因,常見症狀有惡心、嘔吐、腹瀉、胃痛和發燒。
食品局幾乎來者必“驗”,不論本地或國外,所有新的食品,更是必查。沈平說:“尤其新的來源地,第一批一定做百分百的檢測 ,之後才會改爲定期檢測。”
隱身在林厝港農業生物園(Agri-Bio Park)林木間,有一座五層矮樓,新加坡所有食品中的有害成分,都躲不過這棟樓裏一群人的法眼。
新加坡采用食物來源多樣化策略,至今從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購與進口食品。然而,誰在前線爲食物安全把關?食物送到消費者手中之前,又有哪些隱患?
食品安全由誰把關?
國家食品科學中心主要把關的,是進入市場售前的食物。“任何一個食物生産環節都有可能受微生物汙染,比如農場飼養環境很差,動物身上已經帶有微生物病菌,送去屠宰場時,如果處理得不好,病菌一樣留在動物體內。”
食品局數據顯示,當局在2021年共查驗4萬2000多批次的進口食品,並由食品科學中心對5萬多份食品樣品,進行超過25萬次檢測,取得400多萬份的檢測數據,平均合格率爲96%。
消費者該注意什麽?
沈平說:“獸藥使用對畜牧業非常重要,但不能濫用,因爲某些獸藥過量的副作用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甚至具有致癌性或遺傳毒性。”
食物在運送過程中可能被細菌汙染,消費者必須了解正確的食物處理方法,以減低食物中毒的風險。
這是隸屬新加坡食品局的重要科學部門——國家食品科學中心。
國家食品科學中心有機化學科科長沈平博士穿著實驗室外套,帶領記者沿著廊道、穿過重重的門,來到二樓的一間實驗室。這裏擺放著超市常見的雞蛋、肉類和蔬菜,工作人員正忙著處理食物以進行實驗。
延伸閱讀 新加坡“食”戰邊賣邊庫存 糧食儲備有策略
談及食品科學中心的檢測能力,沈平相當有把握。她說:“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的食品安全體系已經很完備,從農場到我們的餐桌,每一個環節都有把關,漏網之魚很少。”
沈平說:“到處都有微生物,比如食物在處理的過程中衛生條件很差,或者是我們在家中生食和熟食沒有分開放,這些都可能造成微生物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