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到明初,明軍北伐,多次打到漠北,將占據中原幾近100年的蒙古人趕回了老家,旺盛的軍力與高昂的士氣在整個曆史上也很罕見。
但自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戰後,特別是明末滿洲(女真)人興起,從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薩爾浒之戰開始,直至明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爲止,長達43年的明清戰爭,明軍在大規模的野戰中罕有勝績,薩爾浒之戰11萬集全國精銳的明軍絕大部分被殲滅;松錦大戰,集全國精銳的13萬明軍全軍覆沒,而這兩次戰役之間,有數十萬明軍喪師于山海關外。
明軍從山海關外,一路敗退到雲南、緬甸,直至末代的永曆皇帝朱由榔身死國滅。
爲什麽明軍的戰鬥力下降如此之快?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深奧未解之謎。
一支軍隊衰落極快,十來年,最多二十年,士兵老的老,死的死,等于換一批人了,雖然披著同一馬甲。所以那些動不動比較唐軍、明軍,匈奴、突厥、蒙古、八旗誰更強的沒什麽意義。
所以明軍變成一支對內維穩爲主,鎮壓流寇、藩王、土司的治安部隊,對外敵人只有急劇衰落的蒙古,沒想到滿洲人崛起,老遊戲就玩不轉了。
這個道理當然並不局限于曆史領域。
明朝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主要因爲其首要的敵人蒙古人也同樣急劇下降,難兄難弟。
土木堡之戰後,明朝和蒙古的戰爭已經淪落爲小規模的偷襲與反偷襲的遊擊戰,低水平盤旋,戰績經常是斬首幾十級甚至幾級,開國之初十萬甚至數萬人的會戰幾乎絕迹。
可能惟一像樣的是萬曆援朝抗日戰爭,面對經常被國人嘲笑爲鄉村“械鬥”水平的日本戰國軍隊,集全國精銳的明軍也只是勉強慘勝,而參加此次戰爭的多位明軍將領戰死于20多年後的薩爾浒之戰。
萬曆年間滿洲(女真)人突然橫空出世,竟然可以同時投入幾萬騎兵。習慣了小規模低水平械鬥的明軍與蒙古軍屢戰屢敗,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都被消滅。
紙面的吹牛、各項作戰計劃一撞上薩爾浒實戰,就一地雞毛,集舉國之力攢出的11萬明軍兵分四路,各自爲戰,一盤散沙,毫無協同。
當然如果像某些人說的明軍如果不分兵,而是合並一路進軍,是否會有機會?那會死得更快,更慘,明軍統帥再無知,這一點簡單的道理還是非常清楚的。
課程中有詳細解釋,爲什麽不能合兵一路。
一直到明朝滅亡的40多年中,被滿洲八旗窮追猛打的明軍也沒有扭轉一敗再敗的頹勢,因爲沒有任何喘息時間再打造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
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富有經驗的軍隊是難以再生資源,他們可能在幾場戰役中消耗殆盡,就再也沒有機會重建。
“國無外患而恒亡”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個強勁對手實戰砥砺切磋,必然不思進取,小富即安。
向下出溜總是容易的、輕松的,而這才是人世間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