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須建立以技能爲基礎的唯才制度,而不是以成績等級爲基礎的制度。大專學府通過更全面的評估方式錄取學生,也改進課程設計,支持成人學員進修。
他致辭時說,過去50年,我國大致上克服了水源局限,開創水源回收和管理技術。同樣的,我國在接下來50年也應自我挑戰,克服能源局限,開拓機會。
1700份工作須綠色技能
先進科學與技術如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藥的發展,也將帶動社會對新規則的需求。陳振聲認爲,我國可以爲新興領域發展良好的治理框架。大專學府可扮演創新點子的“接軌者,融合者和創造者”,繼續促進不同學科與文化之間的學習與交流。
教育部長陳振聲星期六(3月11日)在《海峽時報》和新加坡管理大學聯辦的教育論壇上,提出大專學府在我國面對三大挑戰時可扮演的角色,包括把握全球低碳過渡的機遇。
陳振聲說:“我們爲隔閡搭建橋梁的能力,以及在跨邊境、文化與政治制度之間有效運作的能力,將凸出我國的競爭力。但首先,我們須深入了解全球夥伴,從區域國家開始。學生須對新加坡以外的世界培養好奇心與理解。”
大專學府在這方面可作爲“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s),從城市設計、交通、醫療等各方面的創新工作來改善生活素質,打造未來城市與社會。如果一個沒有既定腹地的城市國能做到低碳或碳中和,這也可以啓發世界。
政府爲此已定下70-70目標,讓七成的大專學府學生到海外體驗,當中七成到亞細安國家、中國或印度。
今年的論壇以“大專教育在建立可持續和堅韌未來的角色”爲主題,約300名學生與公衆出席。
他指出:“我國可以怎樣成爲世界的典範,肯定通往成功的不同途徑,建立包含同理心(compassion)、包容與責任心的唯才是用制度?我們不要單是以傑出的PISA成績聞名,而是成爲一個讓人人發揮潛能的國家,無論人生起點。”
全球向低碳發展,我國大專學府可扮演“生活實驗室”的角色,爲未來城市設計推動創新方案,支持我國應付未來挑戰。
處在一個更分裂的世界,新加坡如何繼續發揮功能,扮演有原則且被信賴的“接軌者”是另一項挑戰。
有學生提出如何實現以技能爲基礎的唯才制度的問題。參與論壇的LinkedIn亞太地區企業人才暨學習解決方案負責人(亞洲區總監)高國堂指出,企業日益重視求職者的技能,LinkedIn也根據雇主的反饋爲技能需求歸類,將與教育部合作整理我國對技能需求的信息。根據LinkedIn資料,全球約四成雇主在招聘時以技能爲考量,而非學曆,高于一年前的約兩成。
高國堂也指出,全球而言,需綠色技能的職位招聘平均每年增加約8%,這些技能包括環境及衛生與安全、可持續能源、可持續設計等。新加坡目前有超過1700份工作須綠色技能,但這類工作的申請者往往較少,反映一定的技能差距。
針對綠色行業的發展潛力,谷歌新加坡區執行董事本金(Ben King)指出,過去12個月,新加坡是最常搜索“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簡稱ESG)”的三大國家之一,相關行業的搜索量在這五年來也增加超過一倍。
陳振聲也提出發達國家或陷入社會流動停滯,不平等現象加劇的問題,重申大專學府在建設可持續社會契約的重要性。
新大教務長柯莫西教授透露,新大計劃在畢業生成績記錄增添課程輔助活動等項目,展示學生建立的技能如領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