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如何更好地證實中醫的療效,張俰賓認爲應進行更多以科學數據和治療效果爲依據的研究。
剛在3月1日接任新加坡中醫管理委員會主席的張俰賓博士下來將專注推進本地的中醫研究。他認爲,通過更多依循證據和科學研究來證實中醫的療效可達到標准要求,就可協助政府決定是否允許更多中醫和中藥使用保健儲蓄等輔助。
衛生部在2013年設立中醫藥科研基金,如今已撥款800萬元鼓勵中醫界投入中醫研究,其中500萬元已投入到研究項目中,研究的項目以針灸爲主。
截至去年12月31日,本地共有3436名中醫執業者,當中約七成仍活躍于服務私人、政府和慈善等機構。張俰賓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過去五年,本地每年淨增長60名注冊中醫執業者,但隨著我國人口逐漸老齡化,中醫服務的需求也日漸增加,因此需要更多的中醫執業者。
探討在預防保健領域 讓中醫扮演更大角色
張俰賓下來將著重于增強中醫的三大方面,涵蓋安全性、療效、以及專業水平。
目前本地有超過100個中醫博士,張俰賓希望能找出並鼓勵他們展開更多研究。他覺得這些博士多數爲中年人,除了會做研究,也有約10年行醫經驗,因此是發起研究的最佳人選。“若能吸引國際人才將會更好。”
張俰賓強調,中醫管理委員會將探討如何讓中醫在預防保健領域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包括鼓勵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人際互動。“總體概念是要支持健康SG,通過擴大網絡並聚集所有醫療專業人員來支持全國人口,無論是西醫或中醫。”
他個人認爲可找出華人社區聚集的平台,並通過平台提升公衆對中醫護理的認識。中醫也能與西醫合作,爲國人提供預防保健。
張俰賓也將專注提高中醫的專業水平,比如建議中醫執業者預先顯示服務價格,讓消費者知道自己購買什麽服務,減少消費者與業者之間的糾紛。
委員會也將探討中醫爲複診的病患進行遠程醫療的可行性。
中醫管理委員會在今年2月17日成立了中醫研究與發展工作小組,旨在探索可研究的領域。張俰賓指出,他個人希望著重于慢性疾病的研究,包括三高、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症、疼痛管理、中風後的康複治療、女性健康如更年期和月經問題、皮膚病和哮喘等。
中醫管理委員會自2006年推出的《中醫執業者道德准則及道德指導原則》預計今年年底完成更新,並在明年年初發給注冊中醫執業者,同時上載至中醫管理委員會官網。
首先,他將探討中醫管理委員會可如何與政府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比如設計一個質量保證框架(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來維持中醫行醫與藥物的安全標准,從而保障消費者與執業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