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鄰居說:“除了衛生問題,我們的確也替她擔心,怕她年歲已高,一旦失火,會有嚴重後果。”
亞當路醫藥中心精神科醫生洪榮乾受訪時說,女屋主疑似患有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成因複雜,可能是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綜合影響,屋主受父母影響養成收集舊物的習慣也可能是成因之一。
近日有人通知《聯合早報》,指聖喬治路(St George’s Road)第3座組屋一名女住戶幾年來囤積雜物,造成衛生問題和安全隱患。
洪榮乾說,患有囤積症的人通常難意識到自己“患病”,僅僅覺得自己是在收集物品,他們無法正確判斷物品的價值,也意識不到這會給他人造成不便。他說,這種症結可通過藥物或心理輔導來治療。
當被問起是否需要他人幫忙清理雜物時,鄭雅鳳斷然拒絕。她說這是自己的選擇,甯願放棄舒適的居住空間,只因看到這些物品就會感到安心。她也表明不會將房子清空轉租他人,稱自己甯可平日兼職清洗碗筷賺取生活費。她也認爲,房子裏是私人空間,她將物品打理得很好,不會造成安全隱患,也沒有給他人造成不便。
不過,不願具名的同層鄰居說,鄭雅鳳囤積物品,單位內爬蟲多,影響周遭鄰居。大概三四年前,該鄰居曾進入鄭雅鳳的房子,發現廚房內有神台,就提醒她整理物品,避免火患發生,但她不以爲意,堅稱這些都是從父母處繼承的寶貝。
記者星期三(4月5日)上門了解情況時,女屋主正好開了大門和走廊窗戶通風。記者站在走廊,一眼望進該三房式單位,發現裏頭堆滿玩具、裝飾品、報紙等雜物;客廳中間僅剩一道狹長的、僅可供一人通過的空間;不過走道內還有一排椅子,供屋主踩著進入後方廚房,椅子的下方也堆滿物品。
七旬婦堆積雜物成癖,把三房式組屋住家當倉庫,各類雜物堆疊至屋頂,整個單位僅剩廁所可使用。鄰居看了深感不安,擔心會有火患隱憂,婦人卻稱自己收藏的雜物都是寶,每天開門見到一屋子雜物,心裏就會覺得踏實。
屋主鄭雅鳳(70多歲,兼職洗碗工)受訪時說,30年前與父母搬來此處,因爲父母是收買舊貨的加龍古尼(Karung Guni),房子本來就存放一些舊物。自父母去世後,自己也時不時會收集一些喜愛的玩具、挂飾,東西越堆越多,最後連臥室也填滿,就僅剩廁所空著。
黎鳳玲說,她碰過一個屋主,花了長達五年的時間,最終讓他清理了屋內的多余物品。這過程中除了心理輔導外,還有多名義工的幫助與溝通。
鄭雅鳳說,自己白天會來一趟,整理物品並開窗通風,確保房子沒有異味,晚上會回到樓上姑姑家住宿,這房子基本上是倉庫,收藏自己的“寶貝”。
受訪醫生: 老婦疑患囤積症
觸愛社區服務資深輔導員黎鳳玲受訪時說,患有囤積症人群通常缺乏安全感或存在焦慮,導致他們將安全感寄托于物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