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日後能在本地吃到昆蟲菜肴,受訪公衆李振偉(44歲,工程師)說,他會因爲好奇而嘗鮮,但不太可能經常食用。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昆蟲會成爲可持續、低成本又富有營養的食品來源。昆蟲的營養價值比許多魚類、雞肉、豬肉等都高,也比植物蛋白質更有營養。”
食品局從去年10月5日至12月4日,針對昆蟲及昆蟲制成品的進口條件和相關執照要求展開咨詢活動。當局一共收到53份反饋,一些業者對于進口可食用昆蟲表示歡迎,但也有人擔心食用昆蟲是否安全。
南洋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項目主任陳維甯教授受訪時說,要在本地推出昆蟲菜肴具有挑戰,需要進一步的教育和推廣才能讓消費者認識昆蟲作爲食品的價值。
食品局指出,獲准進口到本地的可食用昆蟲必須符合一套安全規定。這包括提交相關文件以證明昆蟲及制品是在受管制的場所飼養或制造;食品須以衛生的方式包裝和處理,不能含有汙染物等。
除了成蟲和幼蟲以外,蠶蛹(silkworm)也獲准作爲食品在本地售賣,這主要是因爲東亞、馬來西亞和中國已在食用蠶蛹。食品局說,蠶蛹的纖維蛋白(fitbroin)在日本和韓國已獲批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將它列爲“普遍安全”。
業者若在産品中使用了昆蟲作爲食材,也須在包裝上清楚列明,確保消費者知道他們所購買的食品含有昆蟲。
針對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幼蟲,食品局指出,這類昆蟲沒有安全食用的記錄,若業者有意進口作食物,必須另外在新型食品框架下,向當局申請。
“我覺得可以進口到新加坡的昆蟲一定是安全的,但吃昆蟲對我來說還是有一點怪,所以不可能成爲我的飲食的一部分。”
學者:需加強教育和推廣 讓消費者認識昆蟲價值
報告指出,許多有關培植食品的危害其實早已存在于傳統生産的食品,因此只要處理得當便可安全食用。
蟋蟀、蠶蛹、蚱蜢等16種昆蟲獲新加坡食品局批准,可進口到本地作爲食物售賣。公衆預計最快能從今年下半年起,吃到這類昆蟲的食材和食品。
也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新型食品顧問的陳維甯認爲,在飲食中融入昆蟲的一種推廣方法,是附上適當標簽,並將昆蟲蛋白質加入人們熟悉的食物如意大利面。這有助于讓消費者逐漸接受昆蟲食品。
另一方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布一份有關培植肉的報告,並以新加坡作爲參考案例。食品局2020年批准一款培植雞肉在本地出售,使新加坡成爲了首個可售賣培植肉的國家。
我國參考了歐盟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和泰國等國家的做法,在完成全面科學評估後得出的結論是,一些已有食用記錄的昆蟲種類能當作食物。我國只允許這16種類昆蟲作爲食物在本地售賣,不在清單上的昆蟲種類須作爲新型食品,另外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