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表示,新加坡的外部形勢很嚴峻。在談到中美關系時,李顯龍認爲,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盡管都沒有與對方發生正面沖突的意願,但兩國關系的前景依舊讓人非常擔憂。李顯龍強調,新加坡希望中美關系不會繼續惡化,並保持兩邊的溝通渠道暢通,並隨著時間推移,在相互尊重與互信的基礎上逐步修複關系。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李顯龍這番話,說得滴水不漏,也很符合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貫徹的“不選邊”戰略。但站在我們的立場上來看,李顯龍對中美關系的表述,充分反映出,與中美有密切聯系的第三方國家,對于中美關系的期望,有一個很清晰的願景。一定程度上,也會對中美博弈的走向,産生影響。對此,我們要注意三個重點。
首先,第三方國家普遍擔憂中美關系,擔心中美之間發生沖突。以中美兩國的體量,如果不及時管控雙邊關系中的危機,那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沖擊,將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相比起來,烏克蘭戰爭都是“小打小鬧”了。如果換成是中美這樣的大國,沖擊程度只會是指數級的上升。第三方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僅僅是自身的安全關切得不到保障,還有卷入沖突的風險,尤其是東南亞國家。
【很多東南亞國家與美國都有防務合作】
要知道,不少東盟成員國,包括新加坡在內,在防務領域都與美國有較爲密切的合作關系,其中,菲律賓還與美國有共同防禦條約。可以預見,一旦中美關系往最糟糕的局面發展,東南亞地區將被動地卷入大規模的地緣政治沖突中,原本向好的經濟發展格局也會被迫劃上句號。而正如新加坡外長維文說過的那樣,中國與美國一旦發生沖突,那麽東南亞的和平與繁榮就會結束,這不是在誇大其詞。
此外,沖突的波及範圍還遠不止于亞太地區。歐盟所受的影響,雖然可能不像東南亞國家那麽嚴重,但處境同樣不樂觀。隨著中美關系持續下滑,美歐基于北約同盟的防務框架,跟中歐基于經貿往來的多邊合作,深層次矛盾將逐漸凸顯。但歐洲並不想做非此即彼的二元選擇,與中美的合作同等重要,不管放棄哪個,都是因噎廢食。
【李顯龍與拜登】
前段時間,東盟國家的領導人與歐盟政要,相繼訪問中國,在強調要加強與中國經貿合作的同時,也或多或少提到了對中美關系跟台海局勢的擔憂。這表明,第三方很清楚,中美關系如今可能的“爆點”在哪。雖然第三方圍繞中美關系的表態,談不上要對中國或是美國施加影響力的程度,但表明立場很有必要。本意是要讓中美雙方明白,管控危機,給局勢降溫的重要性。大國外交,不是爭一時之長短,而是要以戰略思維,從更長遠的角度進行考慮。
第二點,第三方普遍希望中美之間保持溝通。因爲即便它們主觀上不願意被卷入中美沖突,但只要中美雙邊關系中的緊張氛圍久久不能散去,那麽第三方國家也會面臨“選邊站”的長期政治壓力,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外交政策的制定,或者是經貿合作的開展。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因爲“選邊站”問題引起不必要的內部矛盾。而中美如果能進行有效溝通,第三方這邊的壓力會大大減輕。這意味著,如果哪一方去阻止中美之間的交流,甚至破壞對話基礎,就會引起第三方的反感情緒。G7外長會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表示,美國希望繼續推進與中國的關系,但需要中方作出更明確的回應。這可能是在暗示,在美方看來,中方對雙邊接觸的興致不高。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一直在尋求訪華】
但我們有必要明確的是,中美對話的渠道一直都是開放的。雖然布林肯等美國政府高層表達的訪華意願並未得到中方答複,但高層訪問並不是中美關系的全部。美國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裏據說已經收到了中方的訪問邀請;隨後,中國外聯部部長也與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應約會見;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日前還證實,美國商務部代表團在訪華期間,已經就雙邊經貿關系,兩國商務部的溝通合作等話題,與中方有關負責人互相交換了意見。
這三個動向都表明,中美正在采取實際行動,去管控雙邊關系中可能出現的危機,同時探討可能在哪些領域展開合作。用尋找共同話題,來對沖政治上産生分歧的風險。中美釋放的這些溝通信號,對于第三方國家來說,能起到很顯著的鼓舞效應,有利于他們繼續與中美展開多邊合作。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
最後,第三方希望中美修複關系,這就能從根源上解決它們的擔憂。雖然這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如果能實現,對中國也是利好的。而保持溝通,緩和局勢,則是修複關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