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又有新動態,3月27日,媒體報道顯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已偕夫人落地廣州,開啓爲期六日的“中國行”,這是疫情三年以來,李顯龍首次訪華。據新加坡總理辦公室,此次國事訪問于3月27日開始,一直到4月1日結束,爲期六天。訪華期間,李顯龍將到訪廣東廣州、海南博鳌及北京。李顯龍此時訪華有何深意?中新關系將如何發展?一切還得從新加坡“小國大外交”的發展理念說起。
廣交朋友背後:“小國”新加坡的處世智慧
“新加坡要和很多國家交朋友。如果能和友好國家在雙方都關切的重要議題上達成一致,那不僅在經濟上對我們有幫助,而且對新加坡建立關系網和提升世界地位也有幫助。”3月24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表示。
廣交朋友,正是新加坡長期秉持的外交理念。有媒體稱,從國土面積來看,新加坡僅是東南亞地區的一個“小紅點”,一度力量薄弱,在錯綜複雜的世界政局中搖搖欲墜,安全環境十分脆弱。強鄰環伺下,資源匮乏的“小國”能夠拔地而起,很大程度得益于其不斷擴容的“朋友圈”。
實際上,新加坡采取的是“大國平衡”戰略,與衆多國家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系。這一戰略源于李光耀時期,彼時,李光耀“小國大謀”,希望跳出本地區,在中南亞地區打造出一個“第一世界的綠洲”。這種理念下,新加坡一方面以美國爲“保護傘”,在投資和安全上依賴美國,主動配合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並借助美國拓寬國際上的行動空間;另一方面,與中國保持良性互動,維持中新在貿易、教育、科技、人文交流等領域緊密的合作關系。這種兩邊下注的對沖舉措,讓新加坡在國際競爭中遊刃有余,有效維護了本國利益。
李顯龍接受采訪畫面截圖。
不僅僅是追隨大國,新加坡還注重對鄰國的安撫,保持與鄰國間的友好關系,避免與大國的安全合作刺激鄰國。“小國大外交”之道成果凸顯,可以看到,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緣周邊國家建立了睦鄰友好、共謀發展的外交關系。正如李顯龍所說,“作爲一個小國,新加坡無法決定國際形勢,必須接受世界的現狀。但我們會與其他國家一起努力發聲,希望全世界能聽到我們的呼籲。”
不對大國唯唯諾諾,也不以“小國”思維自認自卑,這種外交方式恰到好處體現了新加坡的處世智慧,也讓新加坡躍身成爲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尊重。
面臨新考驗,中新合作開創雙贏局面
即便新加坡的“平衡之道”行之有效,但不可忽視的是,新加坡正面臨新的考驗。2015年3月23日,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有媒體指出,這一事件是新加坡外交史上的“分水嶺”,自此,新加坡開始進入“後李光耀時代”,不僅經濟發展遭遇“急刹車”,外交也開始“陰陽失調”,失去李光耀時期領導人之間的關系和非正式場合的變通,變得死板和機械。
不僅外交上面臨紛紛擾擾,受到疫情影響,新加坡的經濟也面臨多重風險,據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年初公布的初步經濟數據,新加坡經濟下行明顯,且有加強趨勢,制造業、服務業受到明顯沖擊,萎縮明顯。與此同時,新加坡國內房貸利率、定存利率、儲蓄債券和國庫券利率也在不斷走高,使國內面對很嚴重的發展挑戰。
分析人士認爲。面臨“內憂外患”處境,新加坡自然要尋求“破局之道”,既鞏固本國的國際地位,也爲其經濟發展注入“活水源泉”,這也不難解釋,李顯龍爲何選擇此時訪華。
對于中國來說,此訪也意義深遠,以此訪爲基點,中新關系有望提質升級,推動兩國合作朝著更高質量發展。就像李顯龍3月24日接受采訪時所說,“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新深化合作有廣泛的空間和前景,將是雙贏之舉。“兩國有互信,也能夠相互理解,雖然我們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一起合作,推動實施了實質性的項目。”他認爲,與中國建立開放、可持續和互惠互利的關系非常重要,新加坡希望通過與中國合作,發揮一些影響力,促使各國思考國際舞台上的機遇和風險,共同努力,抓住機遇、規避風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