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 3482 期
作者 | 餐飲老板內參 蔡大柒
中餐出海正火熱,
太二酸菜魚大排長隊
“好吃的太二酸菜魚,來咯!”
響亮的吆喝聲後,碩大的酸菜魚上桌,酸辣開胃,引人頻頻動筷。
周五中午1點多,新加坡新達城B1層的太二酸菜魚仍是滿座。
拓展到新加坡的太二酸菜魚有著不錯的成績,餐位要提前多天預定,排隊是經常的事,消費者也不限于華人,門店內能看到更多元的面孔。
餐飲出海,成績不錯的還有海底撈,當地人氣極旺,擁有20家門店,並以新加坡爲起點,快速開拓出東南亞市場,開出了近60家門店。
有傳聞稱,新加坡門店是海底撈最賺錢的。
內參組織的的新加坡參訪之旅,5天行程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熟悉的出海品牌——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絕味、江邊城外、雲海肴、大龍燚……
一商場內,姚姚酸菜魚立起蒂芙尼藍的圍擋,寫著“全球60+家店”。海外市場的開拓,似乎爲品牌注入了國際化的榮光。
最新進入新加坡的瑞幸咖啡,簡潔的藍白小屋,開在繁華的烏節路上,首次下單只需0.99新幣,這“套路”莫名地熟悉。
在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最新全球營商環境排名公告,新加坡以8.7分排名第一,未來5年,仍然是全球營商環境最佳的經濟體。
疫情期間,新加坡的餐飲業仍在向前發展,小吃攤、超級市場的數量不斷增加。2022年的數據顯示,一周多次外出用餐的占比爲43%,每周至少一次外出用餐的比例爲24%。
此外,新加波的華人占比爲74.2%,語言、文化、飲食習慣等,新加坡都和中國有許多共通之處。
這些都是有利的大背景。中餐出海新加坡,亦如此時新加坡的天氣一樣火熱。
但隨著參訪行程的不斷深入,對話了當地知名餐企的創始人,拜訪中餐出海“樣板”後發現,中餐出海,雖有星辰大海,但道阻且艱。
勞動力緊張!但別只會用錢解決
勞動力緊張,是新加坡疫情開放至今,各行各業都在面臨的問題,餐飲行業也如此。
餐訪營拜訪了同樂餐飲集團開在烏節路的同樂雅苑,一家以烤鴨爲主打的中餐館,人均500元左右。
同樂餐飲集團有著40年發展曆史,2001年3月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創辦人周家萌在采訪時提到:“疫情之後遇到的問題是人力的緊缺,不是說我們高價請就會有人,你在新加坡要先請到本地人,才有申請外地人的配額,本地人都沒有,怎麽能做母雞生蛋的事情。”
同樂雅苑500平方的大店,前廳後廚加起來,只有20多個員工。
◎同樂餐飲集團創辦人周家萌分享品牌故事
樓上是出海的火鍋品牌大龍燚,差不多200平方的店,6個員工,3個在後廚,3個跑前廳。前廳服務員不是看幾張台子,是要跑全場,還要兼顧後廚的工作——切切蔥花等小料。
在新加坡,如何招到人、留住人,是中餐出海必然要面對的問題。人員緊缺造成人力成本的上升,在新加坡,這個占比會提升到30%——35%。
餐飲老板內參的創始人秦朝在走訪後算了這樣一筆賬:
“新加坡租金和深圳差不多,人力成本大約是國內的2—3倍,人均消費在我的觀察中,差不多要乘以5了。
我在新加坡第一頓就吃了海底撈,大衆點評上人均消費在300元左右,點了四個菜,半份牛肉、半份羊肉、半份毛肚、半份千層肚,外加一個鍋底,最後結賬是160新幣。
這樣一算,同等的租金,3倍的人力成本,5倍的價格,還是有利潤空間的。”
走訪中,也有新加坡餐飲人提到,很多中餐品牌習慣用錢來解決問題,像洗碗工的工資就曾開到了1萬7。減少對人的過度依賴,走上精細化的運營之路是必然。
進入微利時代的新加坡餐飲業,正向效率要效益,從供應鏈和自動化的角度來提升效率。
服務了新加坡三代人的長城集團,擁有超過200個經營據點。
産品80%環節由供應鏈解決,剩下由人完成的20%,也盡量用自動化來提升效率。新加坡的很多餐廳都采用了傳菜機器人來提升效率。
在2019年,新加坡政府就進一步鎖緊了服務業的外勞配額,間接地推動了能大量節省成本的利器——中央廚房的發展。
2019年的數據顯示,長城旗下的220間店面和28家咖啡店,大部分食物都在中央廚房制作,每天有9噸處理過的肉類和海鮮,3噸的食物半成品,送往各處。
不斷提速的新加坡餐飲正成爲中國餐飲未來發展的效率模版。
找市場空白,
品類獨特性是關鍵
了解餐飲經營環境後,品類選擇是餐飲出海另一難題,餐訪營拜訪了諸多本地餐企的創始人,帶來了品類選擇的衆多啓示。
在新加坡,中餐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特色菜爲主,融入馬來西亞風味,同時還融彙了世界美食,日餐、法餐、韓餐、泰餐等。
口味相對比較重,喜歡酸辣、甜辣、胡椒。像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的松發肉骨茶,以中藥熬煮排骨,並加入大量白胡椒,十分生汗。
新加坡餐飲的品類豐富度並不如中國,餐飲業的競爭程度也不如國“卷”,很多填補品類空白的品牌入駐後,一旦契合當地的飲食習慣,就會收獲到較高的忠誠度。
像口味酸辣的太二酸菜魚就是如此,“有了太二酸菜魚之後,我們就不會去追太三、太四,會比較認這個牌子”,這些一些新加坡消費者的心聲。
主打台灣芋圓的甜品品牌九鮮,在疫情期間快速起勢,創始人分享原因,一是外帶的模式,投入小,效率也高,外賣更複合疫情時的用餐需求,另一重要原因是品類的空白,品牌創立之初,新加坡並沒有主做芋圓的甜品店。
同樂餐飲創辦人周家萌也提到,提高利潤的另一方法就是打造具有獨特性的品類,從而擁有定價權,用高價值贏得高定價。
在新加坡,單品策略有著明顯的發展短板,消費者希望一餐中獲得完整的用餐體驗。
餐訪營拜訪的Jinjja Chicken,是一家專注清真餐飲的韓式炸雞店,品類非常豐富,多口味炸雞外,還有韓式炸醬面、mini部隊火鍋、紫菜包飯、薯條等更多元産品,組成主食+小吃+飲品的豐富産品矩陣。
關于品類選擇的方法,除了要考慮品類是否有獨特性,賽道規模有多大外,還有一個具象的類比方法,就是“深圳實驗法”,深圳于新加坡有很多相似處,例如相似的菜系、人口組成等,很多在深圳發展不錯的品牌,有更大的希望出海到新加坡。
遍地“餐飲老店”,
新加坡餐飲更回歸本質
新加坡走訪多日,感受最多的並非新模式、新品類,而是餐飲本質的回歸。
我們探訪了松發肉骨茶開在烏節路一商場2樓的門店,裝修質樸,午餐時坐滿了食客,菜品不多,招牌的肉骨茶,加上鹵味、小菜和飲品。1969年創立的肉骨茶品牌,已經發展了50多年。
主打山瑞湯的陳生成山瑞補品,從1946的一家手推車開始發展,招牌山瑞湯肉質Q彈,裙邊膠質濃厚,特色非常鮮明。
餐訪營還拜訪了多年拿下米其林一星的了凡香港油雞飯,也是少見的摘星小吃,創始人陳翰銘15歲開始進後廚,專注做油雞飯超過了30年,“世上沒有一流的食物,只有一流的廚師。
◎了凡香港油雞飯創始人陳翰銘與餐訪營成員深入交流
新加坡穩定的商業環境,成爲了品牌長久發展的重要根基。不少將産品做到極致的餐飲店,不僅能日日排隊,收獲食客的喜愛,更能獲得榜單與獎項的加持,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不少品牌更是從新加坡爲起點,逐漸向周邊區域發展。
餐訪營成員,來自常青麥香園徐文傑提到,“新加坡作爲東南亞國際化、現代化最好的城市,彙聚了不同人口,特別適合進行東南亞市場的團隊招募、口味測試、供應鏈搭建、品牌宣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