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方圓
藍玉作爲明朝的開國大將,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早年的時候便參加到朱元璋的起義軍中,因骁勇善戰、屢戰屢捷而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常遇春和徐達先後離世以後,藍玉作爲明軍主要將領,他屢次率領著明軍擊敗殘元勢力,立下了赫赫戰功,深受朱元璋喜愛,最後因其功勳卓著被冊封爲涼國公。
洪武四年四月,常遇春的女兒被冊封爲皇太子妃,藍玉即爲太子朱標的舅父。當然了,這樁婚姻是一場典型的政治婚姻,而它也很好的向世人表明,朱元璋有意通過聯姻的方式,結合皇室和功臣的第二代關系,從而使得功臣集團繼續成爲皇權的重要支柱。此外,也表明了朱元璋想要讓藍玉更好的輔佐皇太子的願望。
當然了,身爲太子舅父的藍玉自然是要盡心竭力地輔佐皇太子,據史料記載:太祖曰:
“諸子中燕王任孝有文物才略,能撫國安民,吾所屬意。……太子聞之,密以語涼國宮藍玉。”
根據這則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太子與藍玉的關系非同尋常。太子每當遇到大事就必與藍玉商議,視藍玉爲自己的心腹。所以如此說來,如果太子朱標沒有英年早逝的話,藍玉也不至于被朱元璋殘忍殺害。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朱元璋與太子之間的微妙關系中可以看出來。
首先來說,朱標作爲朱元璋的嫡長子,在朱元璋稱帝之後,便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將其冊封爲太子,並開始著手加強對他的教育。爲了更好的培養太子朱標,朱元璋在當朝的龍文武將中選拔像李善長、宋濂、徐達、常遇春等人來輔助太子。他們常“以德輔導太子”,從而使得太子朱標從小便養成了良好的“德性”,日後定能成爲一個賢德愛民的仁義之君。
此外,朱元璋還曾特意地告谕大臣們:
“聯于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聯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 卿等在內,事當啓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 ”
通過此段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朱元璋此舉既有利于消除以往太子的東宮臣僚們自成體系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太子叛亂。同時又有利于融洽太子和臣屬之間的關系,從而爲太子順利地學習政事鋪平道路。
不僅如此,朱元璋爲了培養太子治國理政的能力,早在洪武五年十二月的時候,便令太子參與到國家政事中來,以便了解國家當下之情況。洪武十年六月,朱元璋下旨曰:“自今政事並啓太子處分,然後奏聞”,並同時告訴太子說:“吾特命爾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啓事,以練習國政”,讓太子正式學習處理政事。
終于,在朱元璋的悉心栽培下,太子朱標兢兢業業,開始處理國事,並不斷學習摸索治國和爲君之道。然而因爲父子倆出身不同,所受到的教育水平、生活閱曆的不同,所以在治國之道上,自然也會大相徑庭。太祖朱元璋曆來以生猛治國,這在明朝前期,天下初定的時候自然十分受用;而太子朱標則講求以仁義治國,認爲維系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真正方式就是以仁義爲本,也稱“仁政”。
雖然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盡心竭力的栽培,但是在封建君主專制的社會中,皇帝與太子之間雖然有著一層父子關系,但是也有著權力分配上的利害問題。總的來說,皇帝與兒子之間首先來說是君臣關系,其次才是父子關系,而往往君臣關系會在無形之中取代父子關系。我們從家天下的角度出發,皇帝有教育和培養太子的義務,而從現實的權力高度集中來考慮的話,皇帝又不得不限制太子的權力。所以其實,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的關系並非外人看到的那麽要好,相反,在朱元璋以太子之間,已經産生了嫌隙。
舉個例子:有一次,太子朱標看見朱元璋要殺功臣,太子極力勸阻說:“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天和”,朱元璋不理睬他。第二天,朱元璋叫人取來一更滿是刺的荊條放在地上,然後讓太子用手拿,並說:
“汝弗能執軟?使我運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
太子回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朱元璋聽後頓時大怒,拿起身邊的椅子欲朝太子打去,太子見狀嚇得落荒而逃。當然了,這一記載並不真實,但是這卻也反映了他們父子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將隨著政見的不同而加深。
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太子朱標在巡訪陝西回京之後便生病了,而在此後裁決政事的時候常常受制于皇帝所布置的耳目,所以便使得其心情更加郁悶,導致病情加重,最後還沒熬過半年,太子朱標便一命嗚呼了。而太子的病逝足以說明,在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皇帝們爲了獨攬大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是絕對不能容許任何人侵權的,即便是太子,未來的繼承人也概莫能外。盡管當時的朱元璋已經將太子朱標視作是大明帝國未來繼承人來培養,但是朱元璋從當時的權力集中角度考慮,又處處限制太子,使得太子在處理政事的時候舉步維艱,最後終于在憂憤和恐懼中死去。
太子朱標的去世,對于朱元璋來說是始料未及的,對他打擊很大,但是,此時的朱元璋也不得不重新選擇一個繼承人。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仍然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將太子朱標的世子朱允炆立爲皇太孫,爲朱元璋的指定繼承人。但是年幼的朱允炆並沒有實習過政務,不像自己的父親朱標那樣有著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同時與當朝的文武大臣們關系也不如其父朱標深厚。
朱元璋擔心自己的這個皇太孫日後難以駕馭群臣,爲了鞏固皇權,在燕王朱棣的挑唆之下,朱元璋決定鏟除一些驕橫的功臣宿將,而身爲涼國公的藍玉自然是首當其沖。
太子朱標還在世的時候,藍玉有所依靠,所以一直以來便驕橫跋扈,不僅廣收義子,還時常霸占民田。有一次在北征歸來到喜峰口時,因官吏沒有及時開門迎接,藍玉竟縱兵毀關而入。在奉命治理蘭州和涼州時,藍玉違背了朱元璋爲籠絡人心而制定的通行茶馬貿易政策,爲了追捕逃兵擅自帶兵進入到罕東。他的這一系列舉動促使朱元璋産生了疑心,後來在命他去四川鎮壓月帖木兒的叛亂時,朱元璋還讓徐司馬作爲副總兵一同前去,其目的就是爲了監視藍玉,同時也希望能給他提個醒。
但顯然,藍玉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是身處險境,仍然一意孤行違背皇帝旨意,直到取道松疊以達建昌後,在諸將士的反對中才肯作罷。
終于,藍玉的種種不顧聖意,驕橫跋扈的行爲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此時已經深切體會到將權和皇權之間的強烈沖突,如果不及時作出清理,那麽皇權將得不到鞏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也將受到威脅。于是朱元璋開始秘密展開了鏟除行動。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獻上奏朱元璋說藍玉和景川侯曹振等人企圖在皇帝出宮“藉田”時謀反。朱元璋聽聞後勃然大怒,隨即便在一番審訊之後,將藍玉以謀反罪進行剝皮實草,傳示各地。而在之後的近三個月時間裏,因藍玉案連坐者高達一萬五千人之多,當時明朝幾乎所有的功臣都被一網打盡。
但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其實早在朱標還在世的時候,藍玉的驕橫跋扈已經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彈劾,但是朱元璋一直沒有對他下手。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爲其原因,除了當時諸王需要經驗豐富的將領輔佐以外,主要還是由朱元璋、太子和藍玉三者之間的關系決定的。爲何這麽說呢?
因爲藍玉與太子朱標情同手足,關系十分密切,這一點我們也在上文中也明確說到過。而且,從政多年的太子朱標也完全有能力駕馭藍玉,雖然此時的藍玉已經是恃功驕縱,但仍然受到藩王的節制,還達不到自專的地步。換句話說,如果藍玉此時就舉兵造反,那麽太子朱標憑借著各藩王勢力,也能將其鏟除。
因此在太子去世之前,藍玉雖然驕縱,但是朱元璋卻並未對其起殺心,只是以勸誡的方式加以警告而已,希望他能好好地洗心革面,將來好輔佐太子朱標。但誰知道太子朱標卻英年早逝,使得朱元璋想通過太子來控制藍玉的願望成爲泡影。所以即便是藍玉沒有謀反的行爲,在朱標去世後,朱元璋仍然會找各種理由將藍玉除掉。
所以總的來說,這場明朝史上著名的“藍玉案”,實際上是一場典型的冤假錯案,不僅是藍玉本人,就連受到株連的那一萬五千余人也多爲無辜之人。而這場案件的根本原因,實際上就在于明朝初年皇室內部的爭奪。
參考文獻:《明史》、查繼佐:《罪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