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醒在場學生,個人成就不單靠一個人的努力得來,也包括一路來其他人給予的幫助。今日的學生比上一代人擁有更多資源,有更多機會和人脈建立的關系,因此有能力的人應更多地回饋社會。
陳振聲說,萊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應與其他學校分享點子,讓整個教育體系獲益。“具前瞻性的點子不能只惠及萊院學生,也應包括其他學校的更多學生。萊院有責任帶領其他人前進,不是自顧自地求出位(separate yourself from the field)。”
萊院應帶領其他人前進 而不是自顧自地求出位
如今,步入建校200年,我國面對中美緊張關系、烏克蘭戰爭、人口老齡化和氣候變化等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他指出,盡管無法控制外部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我國有人民作爲寶貴資産。學校須有開創先鋒的精神,支持每名學生發揮潛能。
教育部長陳振聲星期二(5月16日)爲常年的萊佛士書院講座擔任主講嘉賓時,提到學校應扮演的角色,並鼓勵萊院推廣創新點子,讓整個教育體系獲益。萊院今年慶祝創校200年,超過980名學生出席講座,當中有330名來自其他68所學校。
延伸閱讀 張森林:中文系跨校修課之探討母語部出版紀念刊《萊到兩百年》 萊院學子活用華文講述200年校史
他以萊院任期最長的校長哈勒特(R.W. Hullett)爲例,校長1870年至1906年治校期間,開創新的教學法和獎學金計劃,提升教育工作。萊院在1990年成爲本地首所自主學校,從而加強創新的教育模式。2017年也擴大寄宿計劃,讓同屬校群的其他學校學生參與,讓各校學生有機會交流。
此外,學校也須培養有魄力和遠見、肯服務社會的領袖。萊院至今培養的無數校友,在各領域做出貢獻。陳振聲舉例曾任公共工程局局長的陳川炳和殘疾人士協會創辦人如恩(Ron Chandran-Dudley),鼓勵在場的學生服務社會。
也是萊院校友的陳振聲在演講中概述萊院的曆史,以及在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所面對的挑戰。他指出,萊院創校150年是我國獨立初期,國家面臨經濟與社會等方面的挑戰。萊院當時也面對須修複戰爭時被征用的校舍、解決教師離職等問題。
學校必須創新並相互分享最佳作業方式爲教育增值,尤其是資源較多的學校,以支持學生發揮潛能,爲我國培養有魄力和服務精神的領袖。
學生過後也與部長對話,提出擴大唯才是用定義、心理健康、人工智能和公民權等方面的問題。
陳振聲也說,人民須培養跨文化的視角和技能,我國才能作爲區域與世界的橋梁,學校在這方面發揮重要角色。教育部也在檢討人文課程,加強學生對亞洲和亞細安的認識,鼓勵他們學習亞細安語言。他鼓勵萊院繼續吸引各背景的學生,包括海外學生,栽培紮根本土且有環球視野的學生。
他強調:“確保我國社會長期都有好領袖是一項永不休止的挑戰,人民素質和領袖品格須保持在最高標准,新加坡才能不受國小的局限,繼續獲重視(count for more than our size)。”
學校之間可通過課程輔助活動等平台,分享社會資本。以萊院爲例,校方今年與10所小學展開督導計劃,由萊院生爲有經濟困難的小四至小六學生提供學業的指導,當他們的友伴。他期待,每一屆有400名學生的萊院把好的點子加以推廣,受惠學生在未來能擴大至萊院以外的“4000,甚至4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