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失智症機構關懷服務主管陳友偉也指出,冠病疫情期間的種種因素可能加劇這類患病率,包括護理治療、社交和運動都減少了,以及防疫措施影響了日常生活。
樟宜綜合醫院爲病患推出個人護理計劃,包括向家人了解病患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將這些因素融入護理計劃中。(檔案照片)
對失智症患者而言,參與社交活動是不可或缺的,這有助維持和改善他們的認知能力。然而,當冠病疫情嚴重時,各種防疫措施限制人們外出,擾亂失智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規律;社交隔離成爲常態後,進一步加劇他們的病情,包括拒絕睡覺、不顧勸阻試圖出門或情緒不穩等。
薛碧華(59歲,自雇者)的90歲母親患有失智症。她說,母親因防疫措施的限制,缺少社交活動,結果睡眠時間變長,病情因此稍微惡化。“ 每日的疫情新聞也讓母親更加焦慮,她覺得待在家裏會比較安全,直到現在還很難說服她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獨自一人留在家裏。”
爲了減輕看護者的負擔,院方推出名爲“ESTHER”的聯絡網,彙集相關資源,幫助看護者在家中更好地照顧病患,包括注意營養均衡、處理大小便失禁等問題,也協助看護者把自己照顧好。
由于疫情的關系,爲了確保病患在出院後繼續獲得良好照顧,樟宜綜合醫院動員社區服務和社區護士,在病患住院期間定期爲看護者或家人提供與失智症有關的咨詢,並指導他們如何讓患者在家中進行有意義的活動。院方也提供遠程看診服務,與病患保持聯系。
林詩菁說,失智症發病率會隨年齡增長而提高。據本地統計,65歲至74歲的患病率爲3.4%,75歲至84歲的患病率提高至22%,85歲以上則高達56%。 在全球範圍,平均每三秒鍾就有一人確診患上失智症。
在冠病疫情高發期間,本地醫院推出各種計劃,幫助失智症患者和他們的看護人。
數據顯示,本地目前約有10萬名失智症患者,預計到2030年會增至超過15萬人,平均每10名滿60歲的年長者中,就可能有一人患失智症。
長時間照顧失智症患者 看護者面對精神壓力
冠病暴發期間,長時間的社交隔離對失智症患者的病情造成影響,也加劇了看護者的精神壓力,與失智症有關的求助電話增加逾12%。
醫院推出各種計劃 幫助失智症患者和看護人
張昌君(45歲,金融業從業員)的84歲母親盧玉華在2019年底被診斷患上失智症,她將母親送到樟宜綜合醫院接受治療。母親在住院期間曾出現困惑、迷失方向、失憶等情況。
參與社交活動 助失智症患者改善認知能力
林詩菁說,這些患者有持續增多的趨勢,社會孤立、抑郁和感染冠病都是可能導因。
其中,樟宜綜合醫院爲病患推出個人護理計劃,包括向家人了解病患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將這些因素融入護理計劃中。
這些電話有的咨詢關于失智症的問題,有的尋求精神支持;通話時間從幾分鍾到超過一小時不等。
新加坡失智症機構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1月至10月期間,即冠病暴發的時候,失智症機構接到的求助電話達2704通,比2019年同期的2412通多出12.1%。
“病房的氛圍非常平靜,讓人放松,還有一個懷舊角落。院方也舉辦各種活動,讓母親和其他病人保持社交活躍。”
醫院記錄顯示,從2019年至2022年到樟宜綜合醫院的記憶力診所(Memory Clinic)求診的人數增加約10%,其中2021年最多,超過500人因認知和失智症問題前去求醫。
失智症機構自2020年以來,接到不少看護者出現不堪精神壓力的情況。由于社區服務和上門護理服務受限制,看護者因長時間照顧失智症患者而感到無助,有人甚至萌生輕生念頭。
到了2021年,冠病疫情逐漸趨穩,在1月至10月期間的求助電話有2201通,比2020年同期少了18.6% 。
延伸閱讀 認知雖有所提高 調查:多數人認爲本地對失智症不夠包容研究:使用雙語或可延緩失智
對于預防失智症,專家建議包括盡可能保持社交、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規律地運動,以及參與須要動腦筋的活動,如閱讀、拼圖或學習新技能,以維持或提高認知功能。
在疫情嚴重期間,母親見不到家人,情緒變得更低落,終日郁郁寡歡;院方協助安排了視訊通話,讓母親的不安情緒得以舒緩。院方還爲她打造個人護理計劃。
除了患者,看護者也受到影響。疫情期間,礙于社區中心關閉、防疫措施限制和難以聘請女傭等原因,失智症患者的住院時間因此加長,而社會孤立也使他們的病情惡化,這都給看護者添加壓力。
樟宜綜合醫院老年醫學高級顧問醫生林詩菁副教授說,當患者的日常生活被打亂,或當他們被帶到不熟悉的環境,又或面對不熟悉的看護者時,他們會感到困惑,也可能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問題和精神病等行爲症狀。
張昌君的母親已經過世,她至今仍很感激醫護人員給予母親和家人的關懷和支持。
張昌君說,醫院團隊讓母親通過物理治療舒筋活絡,並接受感官和音樂療程等。院方也爲看護者或幫傭提供相關培訓,確保母親出院回家後獲得適當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