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預計在後疫情時代,醫療系統對治療方式的認識提高、冠病的影響力也減弱,預期壽命相信會有所延長。”
新躍社科大學老年學高級講師陳正見博士受訪時說,年長者屬于冠病的高風險群體,因此疫情期間的較高死亡率,對人均預期壽命造成影響。
此外,數據也顯示,2022年出生的男嬰中有89.4%預期能活到至少65歲,高于2012年的88.2%。女嬰則有94%預計可活到至少65歲,同樣比2012年的93%高。
至于本地65歲年長者,他們預期可再活20.7年,高于10年前年的20.2年,但比2021年的20.9年少了0.2年。
不過統計局也指出,2020年至2022年的預期壽命數據,是假設這三年疫情期間的較高死亡率會維持不變。若死亡率接下來恢複到疫情前的水平,這些數據可能無法代表本地人口的預期壽命。
新加坡的人均預期壽命與過去10年相比有所延長,去年爲83歲,比10年前多了0.9年。但過去三年,冠病疫情導致死亡率上揚,人口的預期壽命有稍微回落。
新加坡統計局星期一(5月22日)發布的新數據顯示,本地居民出生時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在2022年達到83歲,比2012年的82.1歲延長0.9年。不過,人均預期壽命連續兩年縮短,與2021年相比減少0.2年,也比2019年及2020年的83.7歲短了0.7年。
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過去10年提高了,但在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間,本地的死亡率較高,導致人均預期壽命縮短。
但陳正見也指出,盡管我國人口的壽命更長,但不一定意味著更加健康,一些年長者還是會受到失智症等疾病的影響。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認爲,一些導致預期壽命在過去十年提高的因素包括醫療護理和醫療科技改善、更多人關注預防保健和活躍養老,以及住家安全的提升等。
去年的男性及女性預期壽命分別爲80.7歲和85.2歲,與2012年相比延長了0.9年。但相較于2021年,男性的預期壽命減少了0.1年,女性則縮短0.3年。
其中,65歲的男性預期可再活19年,女性則是22.3年,這意味著現在65歲的人,男性平均可活到84歲,女性可活到87.3歲。
“社區可以共同創造一些有助年長者提升自信心的活動,從而讓他們找到生活的意義。這包括與其他年長者一起烹饪、做手工藝品、經營咖啡館、學習數碼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