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許多發達國家一樣,我國整體生育率多年來呈下滑趨勢。
報告指出,對比前年,去年因肺部和呼吸道疾病死亡的比率增加了1.8個百分點;因癌症死亡的比率則減少2.5個百分點。
針對去年新生兒人數創新低,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陳恩賜副教授受訪時表示擔憂。不過他指出,居民整體生育率從1970年代末已開始下降,這個現象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網站,去年死亡人數是1960年以來最高。生死注冊報告數據顯示,去年的60歲及以上的死者有2萬3275人,占總死亡人數約86.6%。
延伸閱讀 本地自殺身亡人數去年曆來最高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比10年前長 但疫情間縮短
除了繼續多管齊下支持新加坡人結婚和生子,政府早前已強調,會繼續爲人民開拓更好的發展機遇,維護社會凝聚力,以及妥善規劃未來,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另外,本地産婦的年齡越來越大。居民新生兒的母親中,生第一胎的母親年齡中位數,從2018年的30.6歲,上升至去年的31.9歲。本地産婦的教育水平也越來越高,去年生第一胎的母親當中,63.6%擁有大學學位;在2017年,這個比率爲58%。
華族忌諱虎年生育 未來或會改變
這比2019年疫情前的每年每10萬人有525人高,意味著冠病疫情造成的額外死亡率爲平均每年每10萬人30.7人,這仍是世界最低的比率之一。
協助管理國家人口及人才署的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及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今年2月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總理公署開支預算時說,我國2022年的居民整體生育率降至曆史新低,只有1.05。根據國家人口及人才署5月的更新數據,去年居民整體生育率只有1.04,比2月的初步估計還要低。去年是華族傳統上忌諱生育的虎年,也是生育率創新低的部分原因。
陳恩賜認爲,隨著時間推移,虎年不宜生子等傳統觀念,已越來越不受年輕人認同。生育率降低,即使發生在虎年,接下來未必能“歸咎”于傳統習俗。
近半死亡病例由癌症、心髒和高血壓疾病引起
“根據我個人觀察,年輕人已越來越不迷信,未必會固守傳統習俗……況且,孩子出生在傳統上較少新生兒的年份,家長讓孩子報讀心儀小學時,競爭或相對不那麽激烈。”
華族寶寶出生率是各大種族中最低的,1000名居民當中有6.5名新生兒。出生率最高的是馬來族,1000名居民中有14.3名新生嬰兒。
新生嬰兒中,華族占約56.4%,共有2萬零73名,比前年的2萬2002人減少約8.8%。
癌症以及心髒和高血壓疾病依然是最大的死因,它們占所有死亡案例約49.5%。肺部和呼吸道疾病,以及中風等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等死因也頗顯著,分別占22.1%和5.8%。
另一方面,本地過世的人數呈上升趨勢。去年有2萬6891人死亡,比前年增加了2599人。
去年本地新生兒和死亡人數皆創紀錄。新生嬰兒共有3萬5605名,比前年少7.9%,寫下曆史新低;有2萬6891人逝世,比前年多10.7%,則是曆史新高。
移民與關卡局屬下的生死注冊局,在網上公布2022年度生死注冊報告。
衛生部長王乙康3月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衛生部開支預算時指出,截至2022年12月,本地疫情期間的年齡標准化(age-standardised)死亡率爲每年每10萬人中有555.7人。
此外,生育率下滑也與環球和社會趨勢有關。英蘭妮指出,新加坡人仍強烈期望結婚和生兒育女,但更多人選擇遲婚、延遲生育或生育較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