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利集團在推展可持續發展旅程的過程中,得到大華銀行可持續發展指南(UOB Sustainability Compass)的指導,並實現了目標。
顔珮玲(42歲)從小喜愛大自然,立志長大要成爲海洋生物學家。雖然她畢業後先是成爲律師,之後加入母親創辦的紡織和服裝生産公司,與原本的志向似乎完全沾不上邊,但她的心裏始終對大自然有著一份牽挂。
與此同時,該公司用于回收廢水排放的反滲透科技設備也可節約30%的用水量,相當于每月2萬6000立方米,即10.4個奧林匹克遊泳池。
這幾年來,錦利集團也爲工廠安裝部分玻璃屋頂以加強采光,並推行水循環項目、化學物管理、全面采用再生包裝材料、固體廢物回收、專注于采購可持續棉、紗線,以及開展植物染料研究和開發等。
在她設立的30人綠色團隊的帶領下,公司遍布六個城市的員工循序改變作業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錦利集團采用的可持續布料的來源包括回收塑料瓶。(特約攝影譚淑慧攝)
談到接下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計劃,錦利集團正在探索爲工廠的屋頂安裝太陽能板,以進一步減少碳足迹。通過大華銀行的U-Solar計劃提供的可持續融資,這個進一步轉型的過程將更加簡化。
團隊在疫情前就已經開發的虛擬3D衣物樣本科技,也因爲這個契機而快速得到客戶的接受。虛擬3D樣板讓顧客在線鑒定布料材質,若有任何改動也在虛擬空間進行,避免反複制作實體樣板,以及在兩地之間運送所造成的浪費和不便。
企業背負環境、社會和治理責任。我總覺得應該以環保爲首要考量,畢竟我們的兒孫輩會直接受到環境變化的沖擊。我們可以從最觸手可及的項目著手。—— 錦利集團首席執行官顔珮
顔珮玲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中小企業制定可持續發展方向。“無論我們身處何處,我們同住在一個地球上,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生存。
時尚産業一直被認爲是世界上最不環保的行業之一。根據歐洲議會研究局和聯合國數據,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十分之一就來自人們對時尚的要求;在用水方面,生産一件汗衫所用的水就可供一個人使用長達兩年半。
錦利集團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並非一路平坦。爲了讓整個制衣流程都符合環保要求,除了在自家廠內進行改革,顔珮玲也必須要求供應商采用由國際機構可持續服裝聯盟所指定的可持續發展工具希格指數(Higg Index)來評估産品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在商業領域中,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會影響企業長期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企業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錦利集團正在與顧客展開試點計劃,幫顧客把它們的實體樣本陳列室轉爲虛擬陳列室,相信這能進一步減少實體樣本的需求。
該公司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各個工廠共已減少了2萬6206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這相當于10年種植43萬3322棵樹所能抵消的數量。在省水方面,該公司的工廠使用後鍋爐將冷凝水回收,節約的水量足以填滿467個奧林匹克大小的遊泳池。
這是一項在業界首見的工具,能夠爲各個行業處于不同可持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可持續發展指南報告,有助于企業克服初期障礙,讓它們更有信心地展開或繼續可持續發展之旅,爲業務建立更具韌性的未來。
“我衷心希望更多新加坡企業一起爲可持續發展努力,並向生意夥伴和消費者倡導使用可持續産品的重要性,讓我們的地球可以繼續生生不息。”
當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在2016年11月4日生效後,全球時尚業者紛紛響應,現爲錦利集團(Ghim Li)首席執行官的顔珮玲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在目前的崗位加入綠色大隊,以另一種方式關愛和拯救地球。
《永續經營·造福未來》系列訪問研發可持續材料或采納可持續商業做法的各領域企業,了解它們如何克服挑戰和掌握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在當前和未來從中獲益,並造福社會。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供應商都願意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顔珮玲只能以保護環境爲主要考量,忍痛放棄不願采納該指數的供應商。
冠病成環保作業的催化劑
顔珮玲笑說:“在疫情之前無論我們怎麽推廣線上3D衣物設計的樣本,顧客始終還是要看實體樣本,但疫情暴發之後,他們終于接受了。”
“例如,改成使用LED燈確實提高了照明的成本,但我們的電費也下跌了。長久而言,反映成效的數據會讓你感到鼓舞,並讓你想做更多的努力。”
【本系列由大華銀行呈獻,五之二】
計劃安裝太陽能板
在冠病疫情導致邊界封禁期間,商務旅行受到阻礙。錦利集團的銷售團隊無法帶著制衣樣本親臨海外顧客的辦公處作展示,顧客也無法飛抵它位于新加坡的陳列室參觀,銷售團隊頓時陷入困頓狀態。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錦利集團的設計與銷售團隊趁機推行電子化,讓顧客通過參觀虛擬展銷室,也如同實地體驗一般。
錦利集團業務遍布全球,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每年衣物銷售量爲6200萬件衣物。
隨著消費者對環保意識的提高,更多制衣和服裝企業開始強調選擇可持續原料和作業方式。
錦利集團的可持續做法不但讓它受到世界各地多個知名的可持續計劃和認證的認可,注重環保的企業顧客如美國沃爾瑪(Walmart)和梅西(Macy’s),也肯定它在這方面的努力,進一步鞏固了夥伴關系。
她說:“企業背負環境、社會和治理責任。我總覺得應該以環保爲首要考量,畢竟我們的兒孫輩會直接受到環境變化的沖擊。我們可以從最觸手可及的項目著手。
疫情前,錦利集團每月制作約5000個服裝樣本,疫情後降低了一成。
抱著一股熱忱,她馬不停蹄地開始從設備到制衣流程著手改革,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有一句話讓她深有共鳴:“畢竟我們是那還來得及挽救地球的最後一代人”。
更多相關報道:
▪【永續經營·造福未來系列】開發環保科技輕質骨料 打造零汙染綠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