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明朗的前景,貿工部不排除一些季度可能出現環比萎縮,但不認爲新加坡今年會陷入技術性經濟衰退。
經濟活動在2020年因爲疫情幾乎停頓,因此2021年的增長異常強勁。到了2022年,這個增長便放緩到較實際水平。今年,隨著解封以後的報複性消費逐漸消退,經濟增長得靠真實力。
我國經濟會否再陷衰退 主要取決于外部因素
無論如何,在經濟周期中,升勢結束後就會進入衰退期,直到跌勢見底才會開始又一段新的增長期,漲跌是必然現象,衰退總會有結束的一天。
技術性衰退的概念,由經濟學家希斯金(Julius Shiskin)在1974年提出。他認爲健康的經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張,當GDP連續兩個季度收縮時,就表示存在嚴重的潛在問題。這個定義多年來被人們廣爲采納。
這些外部沖擊,已經體現在4月份的貿易與制造業數據。
4月的非石油國內出口(NODX)連續七個月萎縮,萎縮幅度從3月的8.3%加劇至9.8%。其中,電子出口連續九個月萎縮,3月同比萎縮22.3%後,4月再減少23.3%。非電子出口也連跌七個月,跌幅從前一個月的4.7%擴大至5.8%。由于至今的貿易表現比預期差,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下調全年NODX展望,預計將萎縮8%至10%。
我國第一季經濟數據令人擔憂,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放緩至0.4%,遠遜于去年第四季的2.1%,經季節性調整後,環比萎縮0.4%。根據定義,若連續兩個季度萎縮,便陷入技術性經濟衰退。
這回會不會再陷衰退,主要取決于外部因素,如全球電子業的表現、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狀況等。發達經濟體對電子産品的需求下滑將打擊新加坡的制造業活動,而電子産品占我國制造業産出的四成。
當人們預期下來的物價會上升時會提前做准備,結果就真的出現預期中的通貨膨脹。同樣的,當人們擔心經濟會衰退的時候可能提前縮緊腰帶,搞不好到時經濟就真的衰退了。所以我們不能不把技術性衰退當一回事。
貿工部認爲接下來的外部需求將變得疲弱,除了先進經濟體預計放緩,電子業的下行周期也可能比預期更嚴重和持久。與此同時,美國銀行業危機持續發酵導致全球金融條件收緊、烏克蘭戰爭沒完沒了,加上大國之間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都構成全球經濟下行風險。
雖然最新的4月份數據,都指向我國經濟有陷入技術性衰退的風險,但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只能按當前的情況設想不同的情境,猜測未來會怎樣發展。世事無常,未來未必依據預設的情境發展,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微差,蝴蝶效應就會改寫整個故事,所以才會不斷有黑天鵝的出現,所以也無須過度擔憂經濟是不是要衰退了。
我國經濟高度依賴貿易,貿易額是GDP的三倍,因此全球需求放緩很快就會反映在經濟數據上。
今年至今已公布的經濟數據基本上是悲觀的,反映了後疫情時代真實的經濟概況。
確實,當我們在讀著負面報道的當兒,那些每人最低消費四五百元的高檔餐館座無虛席,還須提前兩三個月預訂,感受不到新聞報道中的悲觀情緒。畢竟,當GDP收縮時,並非每個行業都在萎縮。例如在上個季度,制造業環比萎縮,但住宿業卻有不錯增長。
新加坡上一次出現技術性衰退是2020年第二季,全球經濟因冠病大流行遭遇巨大沖擊,我國經濟活動在疫情阻斷措施期間幾乎停擺兩個月。
新加坡在4月份對中國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少了10.6%,是自2021年8月以來首次萎縮,說明了中國經濟在重新開放以後,並未提振新加坡的出口活動。如果中國經濟下來的複蘇沒有如預期般給力,那麽新加坡未來幾個季度的經濟停滯不前或陷入技術性衰退的可能性很大。
一部分人不把技術性衰退當一回事,因爲它並不等于實質性衰退。他們質疑只用GDP來判斷經濟盛衰不太准確,應該綜合就業情況和工資增長等指標。
雪上加霜的是,通貨膨脹率仍然居高不下,4月份核心通脹率持平于前一個月的5%,整體通脹率稍微上升至5.7%,雙雙高于市場預期,加大經濟衰退的風險。通脹猛如虎,去年,我國居民雇員名義工資增長雖然創10年新高,達到6.5%,但在計入通脹以後,實際薪金增幅只有0.4%,是2012年負增長0.4%以來的最低實際增幅。
另外,4月份整體制造業産值也連續第七個月下滑而且跌幅擴大,同比滑落6.9%,大于3月份下跌3.8%,並超出經濟師預期的4.5%萎縮。制造業等外向型行業表現疲軟,要靠旅遊業等其他服務領域支撐經濟增長可能不夠力。
比較讓人擔憂的是,原本可能只屬于定義上的衰退,最後會導致人爲的實質性經濟衰退。比方說雇主以技術性經濟衰退作爲裁減人手、抑制工資增長的理由,這麽一來就可能影響就業與消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