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2017年啓用的木質體育館“The Wave”,是東南亞首座采用較低碳足迹的層壓膠合實木所建造的大型建築。(檔案照片)
目前,南大幾乎所有建築和設施的部分電力供應都來自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産量增加後,南大每年可減少4800公噸的碳排放。
新加坡目前有22座零能耗建築,其中八座坐落在南洋理工大學,數量在本地學府當中最多,南大堪稱擁有本地最綠校園。
這項框架列舉的目標包括最遲在2035年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以2019年的水平爲對比基礎,在2035年將碳排放量減半,以及讓南大校園所有符合條件的建築取得綠色建築標志白金獎。
南大在2015年已爲校內建築安裝1萬9000個太陽能板。爲增加校園的太陽能産量,南大去年投資570萬元爲校內建築安裝多1萬3000個太陽能板,預計年底完成裝置後,可讓太陽能産量較目前增74%。
南大可持續發展辦公室執行主任瑪妲薇·斯裏尼瓦桑教授(Madhavi Srinivasan)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南大自2010年代初就非常認真看待可持續措施,近年更推出了15年的可持續發展框架。
符合條件的建築指的是校園裏不太陳舊,並且適合翻新的南大建築,目前近98%的建築已獲綠色建築標志白金獎認證。
大地之室也是南洋商學院的新址。它采用較低碳足迹的層壓膠合實木(Mass Engineered Timber)建造,是南大自2017年啓用的另一座零能耗建築,即體育中心The Wave之後,再度使用這項綠色建築技術建成的大樓。
延伸閱讀 南大與台灣業者台達合作研發先進機器人技術李智陞:建設淨零城市 須各領域緊密合作
但瑪妲薇也指出,在使用太陽能供電方面,新加坡面對濕度高、雲層遮蓋等挑戰,影響太陽能板的效率。因此,要整座校園只依賴太陽能來滿足電力需求是不可行的。
2023年5月正式啓用的南大第八座零能耗大樓“大地之室”(Gaia),也是目前亞洲最大型的木制建築。(檔案照片) 南大人文與社會科學院校樓是校園內其中一座使用太陽能供電的零能耗建築。(檔案照片)
綜合策略和節能措施 克服本地濕度與雲層等挑戰
瑪妲薇說,南大至今已獲63個綠色建築標志白金獎,其中61個頒發給建築項目;其余頒給翻新後的雲南園和整體校園。
南大已獲63個綠色建築標志白金獎
南大其他零能耗建築包括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南大行政樓、南洋禮堂、學生活動中心Nanyang House,以及設置防護科技研究中心和其他實驗室的N1.1大樓。它們當中有些是翻新時才裝置環保節能設施。例如,南洋禮堂在2000年翻新時完成安裝省水裝置。
這意味著,南大到時每年可産生1180萬瓦時(kWh)的清潔能源,這足以供應5300個兩房式組屋單位一年的用電量。
獲得綠色建築標志白金獎認證的南大建築當中,其中八座是零能耗建築。
另一方面,南大校園還有兩座超低能耗建築,即設有亞洲環境學院、地球與觀測研究所等學術設施的N2樓,以及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所在的N3樓。
零能耗建築指的是建築本身能生産的電能,足以抵消整個建築需求。目前獲建設局認證爲綠色建築標志白金獎(零能耗)(Green Mark Platinum – Zero Energy)的建築當中,近四成坐落在南大。這些建築采用太陽能發電等一些列節能措施,實踐能源自給自足,減少碳足迹。
以今年5月正式揭幕的南大第八座零能耗建築“大地之室”(Gaia)來說,安裝在屋頂的太陽能光伏板每年可産生51萬6000千瓦時(kWh)的清潔能源來爲整座建築供電,這足以供應169個三房式組屋單位一年的用電量。
大地之室和The Wave等零能耗建築,也采用一種稱爲被動制冷的節能通風技術,在空氣進入室內空間時加以冷卻,並取代向上升的熱氣。零能耗建築使用的其他節能措施,包括安裝動作感應器,並廣泛使用節能LED燈光。
“南大在教育宣導、研究及創新等方面,綜合不同策略和節能措施,以克服這些局限。這包括優化配備的效能、推動行爲上轉變,以及采取創新方案。有鑒于此,南大持續在節能省水,以及減少垃圾生産等方面,取得穩健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