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道將穿過姐妹島中心,沿邊將種植棋盤腳樹和瓊崖海棠樹等極度瀕危的海岸物種,以改善生態環境。(國家公園局構想圖) 延伸閱讀 2050年氣溫若增3.2攝氏度 我國經濟料萎縮近一半研究:到下世紀全球逾四分三珊瑚或因氣候變化患病
李智陞說,項目開始的首幾年,將專注于提高珊瑚培育能力,例如擴大現有珊瑚苗圃和探索促進珊瑚生長的新方法。
首兩個獲得撥款的是國大學者領導的研究項目。生物學系副教授黃丹威將帶領研究團隊研制方案,在熱帶城市環境中,提高珊瑚礁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生態韌性。
自2006年推出的亞太珊瑚礁研討會今年首次在新加坡舉辦,預計吸引來自近40個國家的800多名代表出席。
藍碳泛指儲存在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中的二氧化碳。唐昊說,藍碳生態系統可從空氣中吸收大量的溫室氣體,並儲存于植被和土壤中,固碳速度遠高于傳統陸地生態系統,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不過,氣候變化爲這些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威脅。由于海水溫度上升、汙染和過度捕撈等原因,珊瑚礁正在迅速減少。在亞太區域,珊瑚更是以驚人的速度白化。
亞太區域的珊瑚正以驚人的速度白化。圖爲2016年大姐妹島白化的珊瑚。(海峽時報)
目前,公園局正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聖約翰島國立海洋研究中心等學術夥伴合作,規劃如何培育成千上萬株珊瑚,以及確認適合移植珊瑚的地點,包括姐妹島海洋生態園。項目也獲得社區夥伴“海洋生態園之友”支持。
地理系助理教授唐昊計劃爲我國建立藍碳核算框架,以更好地了解藍碳對于新加坡實現氣候變化目標的貢獻。研究將聚焦于紅樹林、海草和鹽沼這三大藍碳生態系統。
李智陞說,修複珊瑚礁和建立新群落,可顯著提升新加坡水域珊瑚種群的韌性,這將支持海洋生態系統的繁盛。
海洋生態園步道與觀景台明年開放
紅樹林可從空氣中吸收大量的碳,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圖爲我國三大濕地之一的卡迪蒙蘇,攝于2020年。 (檔案照片)
大姐妹島西南部的礁湖將打造成潮汐池,讓訪客可以在安全和可持續的環境中,觀察不同的海洋棲息地及生長在那裏的多樣性生物,並與它們互動。
海洋生態園正在進行升級工程,明年將開放給公衆,新增的230米長沿海森林步道和山頂觀景台,可讓訪客更好地欣賞姐妹島的大自然,增長見識。
他說:“這不單是新加坡的全國核算框架,也可以爲其他城市和小島嶼國家樹立很好的榜樣。”
我國水域已發現約250種硬珊瑚品種,占全球硬珊瑚品種的三成左右。
李智陞說,珊瑚礁以及紅樹林和海草床等相關沿海和海洋棲息地,對我們的生存和福祉至關重要。它們支持著海洋生物多樣性,並提供關鍵的生態系統助益,我們的食物、藥物和生計都有賴于這些海洋資源。珊瑚礁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一環。
研討會旨在聚集區域科學界探討和整合亞太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科學與保育,並創造新模式以應對各地珊瑚礁所面對的主要威脅。
新加坡首個海洋生態園環繞姐妹島,爲南部島嶼和周圍水域豐富的多樣性海洋生物,提供40公頃大的庇護所。
“這將爲隨後的幾年打下堅實的基礎,屆時我們將加大努力,將培育的成熟珊瑚移植到退化的珊瑚礁上,以及養殖在其他區域。”
李智陞強調,如果現在不采取行動,可能將永遠失去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它們提供的許多生態系統的好處。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星期一(6月19日)在第五屆亞太珊瑚礁研討會開幕儀式上致辭時,宣布一系列支持海洋生態保育的計劃與合作項目。
國大學者探討加強生態韌性 建藍碳核算框架抗溫室效應
國家公園局明年將展開本地最大的珊瑚修複計劃,在未來10年及以後,培育10萬株珊瑚並移植到海裏,以修複退化的珊瑚礁和建立新群落。
規劃適合移植珊瑚地點 包括姐妹島海洋生態園
此外,爲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的韌性,政府在2021年撥款2500萬元,推出海洋氣候變化科學計劃,以加強研究應對氣候變化對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