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脈沖電場消融手術中,醫生把針管導入患者體內後(左),撐開末梢的電導體傳遞電流(中),殺死接觸到的心髒細胞(右)。(國大心髒中心提供) 醫生在爲心房顫動患者進行消融手術時,會使用針管圍著心髒血管殺死周圍細胞,形成不導電的保護牆。3D投影圖中的紅白點代表儀器接觸點,即殺死的細胞。(國大心髒中心提供)
輕則心悸、重則中風或心髒病,心房顫動可對人體造成嚴重影響,須把特定心髒細胞“殺死”才能根治病情。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今年起采用新手術,通過電流把細胞“電死”,比傳統方式更加安全省時。
調查顯示,本地目前有約2.6%的男性和0.6%的女性患有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齡化,這個數據預計將持續增加。
新手術已在歐美澳進行三年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當心髒細胞傳遞不規律電流,導致心律紊亂、血流不通順,可引發心悸、中風或心髒病等病症。
國大心髒中心一年收治4000名至6000名心房顫動病患,並進行約50例心髒消融手術。
張鋒原本靠藥物緩和病症,在向蕭瑞聰兼職副教授求診後,他決定進行新脈沖電場消融手術,是國大醫院首名接受新手術的病患。
患者要想根治心房顫動,就須進行消融手術(Ablation);醫生把針管導入體內後,把特定的心髒細胞“殺死”,形成微小疤痕組織,猶如保護牆般,阻斷不規律電流對整體心髒的影響。
國大心髒中心心髒電生理學主任兼心髒內科高級顧問醫生蕭瑞聰兼職副教授說,研究顯示電流消融手術的成功率和傳統方式相同,但不會有附帶傷害。這也直接降低了病患的術後恢複時間。
張鋒在今年1月接受手術後,因病情沒有根治而進行了第二次手術,成功完全擺脫心房顫動的影響。
爲了改善問題,國大心髒中心今年初引進新脈沖電場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儀器,用更准確、可控制的電流“電死”細胞。這項手術約三年前在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已開始進行。國大心髒中心是本地首批進行這項手術的醫院之一。
蕭瑞聰也強調,消融手術對陣發性房顫患者的效益介于70%到80%,但對長久性房顫病患只有40%到50%。他因此不建議這類病患進行手術,而是服用藥物控制症狀。
目前業界最常使用的方式,是用熱能或冷能把心髒細胞“燒死”或“凍死”。盡管這種手術的成功率高達80%,但也可能傷害到周圍的細胞組織,甚至破壞心髒周圍的血管和神經線,造成內出血等。
張鋒(46歲,醫院運作和行政人員)五年前開始出現心悸的症狀,隨後越來越嚴重,大大影響了他的生活。經心電圖診斷,他證實患上了心房顫動。
蕭瑞聰解釋說,有些細胞在手術中受損後會修複並再次導電,以致保護牆出現漏洞,因此需要額外手術“補洞”。“複發的概率可高達50%,所以我們會跟進、評估患者的情況。如果他們在手術後的一年沒有出現症狀,代表心房顫動已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