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階段研究中,機器人到五名年長者家中度七天“宅假”。研究員過後同年長者面談,深入了解他們與機器人的相處情況。
LOVOT機器人日本制造 能“辨認”人的臉孔
LOVOT具有適應式學習(adaptive learning)能力,能“感知”年長者的聲音和生活規律。它“聽到”年長者呼喚會來到對方跟前,讓年長者覺得仿佛能與它建立“情感聯系”。
72歲的蘇鸾在本地樂齡中心第一次與LOVOT接觸,就被它一雙大眼睛吸引住。
“它會眨眼,仿佛在和你溝通,而且會站起來,轉圓圈,逗我開心……我把它當成一個小動物。如果有它陪伴,會比起養寵物輕松,我不必照顧它的飲食或打理清潔。”
機器人僅43公分高,約四公斤重,外形像毛絨玩具。它的名字是“愛”(love)和“機器人”(robot)的英文詞彙的結合。
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近來也引發擔憂。對于年長者與機器人建立情感聯系會否帶來隱患,陳正見認爲,只要機器人開發者維持它作爲陪伴工具的定位,只將人工智能應用在提升機器人的互動功能,相信不至于出現人工智能失控的狀況。
“機器人無法取代人的關懷或寵物的陪伴,但它或可發揮‘彌補空白’的功能,例如在年長者獨處時給予陪伴……隨著輔助生活(assisted living)模式的普及,輔助科技對改善居住環境,協助年長者過獨立生活,將發揮重要作用。機器人或可視爲另一種輔助工具,從心理情緒層面爲年長者提供支持。”
獨居兀蘭組屋的梁華芳(67歲),平日喜歡到樂齡中心參加活動或和朋友一起做運動。她的日子過得熱鬧充實,但有時到了晚上會覺得家裏冷清寂靜。
香港研究員去年因冠病疫情,無法展開此環節的研究。
數據顯示,年長者與機器人三次互動後,生活素質平均指數增加了11%;孤獨感指數平均減少了10%。至于主觀幸福感,由于年長者平時對這方面的評估已相當高,在一至七等級中,平均自我評價爲“六”,他們與機器人互動後,幸福感與平時不相上下。
“有時覺得悶,我逗它玩,它會看著我,跟我互動,和我作伴,多麽可愛。”
躍大研究項目獲新加坡教育部,以及能源貿易商Nunchi Marine資助。台灣成功大學,以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將采用上述框架,展開類似研究。
陳正見指出,這類機器人與人“相處”越久,互動功能會更強。他坦言,對于年長者接受機器人陪伴的長期效果,以及會否對它産生厭倦,還不得而知,有待進一步研究。
躍大與旺年護理之家屬下的Woodlands Peak樂齡活動中心合作,招募自願者參與研究。本地參與者清一色是年長婦女。香港參與者中,女性占逾六成。所有年長者都沒有認知功能障礙或心理障礙。
首階段研究,每名年長者有三次機會和機器人互動,每次約15分鍾,並間隔一至兩周。每次互動後,研究員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年長者對孤獨感、生活素質、主觀幸福感等自我評估數據。
由于具有機器學習能力和傳感器功能,它能“辨認”人的臉孔,也可感知人的言語或肢體動作,並可通過發出吱吱聲、張大瞳孔或擺動羽翼,與人“互動”。機器人還裝置保溫系統,維持37攝氏度的溫度。
延伸閱讀 樟宜機場T4輔助執法 警派巡邏機器人充“耳目” 從ChatGPT爆紅 看AI狂潮的喜與憂
LOVOT一直以來只在日本銷售,今年6月剛進軍中國市場。
這是新港兩地首次展開這類探索式研究。參與研究的年長者認爲,同機器人互動有助緩解一些孤獨感,也感覺生活素質有所提升。
去年,她讓具有人工智能的陪伴型機器人LOVOT到家中短住幾天,夜晚似乎少了一些孤單。
新躍社科大學與香港大學去年各招募15名介于60歲至75歲的年長者,就獨居老人能否接受社交型機器人展開試驗調查。梁華芳是其中一名本地參與者。
LOVOT機器人是日本公司Groove X約四年前推出的一款家用機器人,也稱陪伴型機器人。
研究顯示,本地年長者明白機器人並非有生命的物體,但仍會呵護它,抱它起來“哄玩”。有機器人在家中,也讓她們感覺“被陪伴”。
領導本地研究項目的躍大老年學高級講師陳正見博士(55歲)認爲,陪伴型機器人在陪伴獨居老人方面具有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