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等
長久以來,很多外媒一直處於一種「中國即將崩潰」的「執念」狀態中,對於中國的崛起視而不見。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西方世界的領導角色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逆轉。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7月29日報道,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章程規定,總部應該設於其成員國中的最大經濟體內。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之際,美國、英國及其他大國齊聚布雷頓森林,以求穩定世界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總部皆設於美國首都的決定,反映了這個國家無與倫比的經濟實力。
上周,IMF總裁拉加德表示,如果中國和其他大型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長趨勢持續下去並反映在IMF的投票結構中,那麼十年內,IMF或許會把總部搬到北京。《紐約時報》引用拉加德的話指出,如今GDP總額的60%左右來自新興國家和低收入國家,全球增長的80%來自於他們。「其次,人們應該多看行動,少談信條,看看實際上在做些什麼,什麼地方是真的在投資?」
IMF總裁拉加德 視覺中國
《人民日報海外版》援引了IMF在今年3月的一份報告,報告稱,在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帶動下,2017年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3/4。《博鰲亞洲論壇新興經濟體發展2017年度報告》指出,2016年,以中國、印度等11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份額持續增加,當前新興經濟體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這11國包括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土耳其。
中國資本、市場與金融機構的影響力
除此以外,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稱,最能體現中國的進步的東西,莫過於其龐大的儲蓄。中國之所以積累起如此龐大的儲蓄,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濟規模已變得如此龐大,還有部分原因是中國家庭和企業儲蓄如此多。中國的資本、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在21世紀的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可能和美國的資本、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在20世紀的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一樣。
經濟趨同和人口比例變化是這幅經濟全景圖的核心元素。第三個是技術改變。數據處理與通信的匯聚為我們帶來了網際網路,這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技術。半導體相對成本暴跌支持了這場技術革命。有趣、而且令人擔憂的是,如今這種革命似乎放慢了腳步。
相對經濟實力快速改變以及人口相對規模發生重大變化,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與此同時,增長動力來源——新技術、生產率增長以及全球化——也放緩至令人擔憂的水平。一個後果是許多高收入國家的實際收入增長停滯——金融危機極大地強化了這一後果。
各個高收入經濟體的民粹主義壓力日益增加,這讓管理這些變化更為困難。最為重要的事態包括自金融危機以來實際收入陷入停滯或者下降。在2005年到2014年期間,許多高收入國家高達三分之二人口的實際收入似乎停滯或者下降。難怪有這麼多的選民脾氣暴躁。他們不習慣這種狀況,也不希望習慣。
西方世界失去的優勢
另外,金融時報網還用7張圖表描述了已開發國家所失去的優勢。
產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從1990年到2022年,高收入國家占世界產值的份額從64%下降至區區39%的水平。引人注目的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份額的上升完全是亞洲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貢獻的:因此,預計同期亞洲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占世界產值的份額將從12%升至39%。
預計到2022年,亞洲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占世界產值的比例將與高收入國家相同。中國的崛起是這種相對經濟實力重大轉變的主要原因,儘管印度崛起也同樣重要。到2022年,中國占世界產值的份額預計將從1990年的4%升至21%。預計印度的份額將從4%升至10%。
儲蓄
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儲蓄總額幾乎是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中國儲蓄了幾乎一半的國民收入。這種異常高的儲蓄率可能下降,但這種下降將是漸進的,因為中國家庭可能會保持節儉,企業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可能持續高企。
人口
從1950年到2015年,當前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從27%大幅下降至15%。甚至中國人口的比例也從1950年的22%下降至2015年的19%。預計印度到2025年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聯合國預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人口到2050年將占到全球人口的22%。
技術
半導體價格暴跌是通信和數據處理革命背後的推動因素。按照這種方式衡量,信息處理的相對價格自1970年以來下跌了近96%。這種對數尺度上的下斜表明了相對價格下降的速度——2010年後降速顯著放緩。
生產率
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稱,自1970年以來,美國再沒有能趕上1920年至1970年間的生產率表現——如「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速所示。全要素生產率衡量的是單位投入的產出的增長(又稱為技術進步率——譯者注)。他還展示了1994年至2014年間美國生產率又出現爆髮式增長,但隨後進入了一個生產率增長極慢的時期。
全球化
貿易以及金融資產和負債相對於全球產值的快速增長,在金融危機之後停滯。保護主義可能是部分原因,但似乎不是主導因素。許多貿易機會耗盡、自由化步伐放緩以及投資低迷似乎解釋了這种放緩。
收入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16年7月發表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在2005年到2014年間,25個高收入國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口來自薪資和資本的實際收入停滯或者下降。義大利人和美國人的此類收入停滯尤其普遍。
美國的影響力下滑,但是不會輕易退出
《人民日報海外版》指出,美國人在國際舞台上一向強大的實力也開始發生下滑。
據路透社報道,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特朗普上台後,美國的全球形象急劇惡化,絕大多數外國人不信任他的領導能力。調查顯示,在特朗普擔任總統5個月之後,這項在37個國家展開的調查發現,美國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好感度從歐巴馬結束8年任期時的64%急劇下降到了49%。皮尤中心的報告說:「對美國的好感度下降是個普遍現象。在拉美、北美、歐洲、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對美國抱有好感的公眾比例急劇減少。」
美國一向引以為豪的軟實力也不再「金光燦燦」。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報道,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外交中心與波特蘭一家諮詢機構7月18日聯合發布的世界軟實力排名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美國從第一名降至第三名。法國則超過美英,躍居全球軟實力排行榜之首。這是自該排名2015年發布以來,美國排名首次下滑。
不過,美國的一舉一動依然牽引世界視線。
拉加德雖然舉起了「夢想的望遠鏡」,但是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引用分析人士的話指出,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否決權讓華盛頓依然在這個機構內扮演著關鍵角色,伴隨著美國政府的每一次換屆改變,基金組織領導層一直在小心翼翼地保持與白宮的緊密關係。
但是,《人民日報海外版》說,美國能夠獨霸天下的時代似乎已經漸行漸遠,一個新的全球秩序剛剛開始積蓄力量。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日前發表歐盟前外交政策和安全事務高級代表、現任西班牙埃薩德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哈維爾·索拉納的文章稱,正如許多分析人士所言,幾十年來「美國治下的和平」正在苟延殘喘。唐納德·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美國單幹」。美國傳統的穩定作用似乎不再是既成事實。隨著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至高地位——以及美國作為世界「不可或缺的國家」地位——弱化,其他國家甚至是非國家行為體正在嶄露頭角。
索拉納指出,迅速發展的多極化與包容、互惠的全球體系並不一定是矛盾的。中國等新興大國有能力成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而且,人們仍然可以指望似乎正在重拾信心的歐盟發揮建設性作用。一個團結的歐盟能夠促進改革,也許能重振境況不佳的多邊機構,為其注入新的動力。如果我們向新興國家伸出雙手,現在構建一套真正的全球秩序還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