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論:由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达尔文提出。这是他在历时5年的環球航行中,對植物和地質進行了大量的觀察、采集後,對物種起源提出的一種假想和猜測。
進化論是一種生物學術語。目前,進化論已成爲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
進化論的影響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一些哲學家們認爲,生命最初是由海中的軟泥所産生的,原始的水生生物經過脫變,而變爲陸地生物。到了中世紀,西方基督教把世界萬物描繪成了上帝的創造,即上帝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生命。
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他指出: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而且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可是生存的空間和所需的食物都是有限的,因此生物必須要爲自己的生存而鬥爭。
不能否認,達爾文的進化論爲人文領域帶來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因爲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爲,人並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超越自然的,是萬物之靈,是上帝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與動物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可是進化論卻指出事實並非如此,人類只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偶然産物,人類與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並無本質的區別,尤其是與類人猿。人類特有的諸如智利、道德觀等屬性,都可以在其他的動物中找到雛形。
進化論的出現,推翻了人類自以爲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位,更讓唯心論者無法接受的是,進化論認爲,人類和猿猴居然會是同一個祖先。
列甯曾經這樣評價達爾文:他推翻了那種把動、植物看作彼此毫無聯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變的東西的觀點。探明了物種的變異和承續性,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
進化論的質疑
實際上達爾文自己也說過,進化論存在著許多問題。
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爲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夠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這些都能找到充分的科學事實,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但是這種觀點卻缺少了進化中的基因驅動描述。
進化論強調的是生物進化的漸變性,深信“自然界無跳躍”,但這卻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
按照自然選擇學說,生物進化是一個在環境的選擇下,逐漸發生改變的過程,因此在舊類和新類之間,就應該存在過渡的形態,這種形態只能在化石中去尋找,然而很遺憾,這樣的化石我們至今都沒有找到。
尤其是從“猿”到“人”的問題上,科學家們是發現了一些化石,依次歸類爲“古猿”、“類人猿”、“猿人”、“智人”,可唯獨找不到“類猿人”。
而且進化論還認爲“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才是刺激物種進化的原動力。可既然某種物種需要進化,就說明自己不適應這個環境,天不擇我。但是我們看到,低等的單細胞生物仍然存在,而且還有旺盛的生命力,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既然活得很好,就說明它們也是“適者”,顯然的,外界環境從未逼迫過物種進化。這就好比我們人類,如果有一天地球真的不宜人居了,科學家們想到的都是逃離,而從不去考慮進化。
人是哪裏來的
達爾文在他的進化論裏說: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由于基因突變,類人猿産生了分支,一支變得越來越高級,成爲了人類。可是這麽多年過去了,另一支類人猿爲什麽沒有再次基因突變,進化成人類呢?
那麽除了進化論,還有哪種理論可以解釋人類的起源呢?答案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目前還真的沒有。
“智能設計”是在進化論的討論中出現的,它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來自一個智能設計者,而且這些生物相互之間毫無共通之處。就是說即使生物之間具有差異,但也不可能改變物種。
由于“智能設計”的理論基礎是《聖經》中的創世紀,因此很多的科學家認爲,這只不過是經過了僞裝的科學,不值得信賴。
可是到了2017年6月,土耳其政府推進教育改革,他們在中、小學的課本中刪除了達爾文進化論,稱進化論是“有爭議的且難以理解”。他們的學生多數都是穆斯林,相信世界萬物都是由真主安拉創造的。
除了神創論,還有外星人創造論,這種理論認爲:人類的基因並不屬于地球,而是在遠古時期,某些宇宙深處的小行星帶來灑落在地球上的。
這似乎也有道理,因爲人類不可能憑空出現在地球上,而且人類恰恰又是在恐龍滅絕之後出現的,而恐龍滅絕的原因,正是小行星撞擊到了地球。
但不管怎麽說,至少在人類現在已知的科學領域裏,還沒有一個更有依據的科學理論,能夠全盤推翻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