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甯波,一個遊樂園內的兩個小女孩爭搶玩具起了沖突,一個小女孩推了想搶自己玩具的小女孩,此時這個女孩的媽媽立刻站起來,上去就給了對方孩子一巴掌,還不解氣,又猛打了要解釋什麽的對方孩子一巴掌。
等到對方女孩媽媽聽到動靜過來,打人媽媽還對著她一通亂罵,怪對方沒有素質沒管好孩子,等到打人方走,對方媽媽才發現自己女兒被人打了。氣得全身發抖。
打人一方後來電話道歉,但被打女孩媽媽仍舊無法接受,因爲自己女兒受到驚嚇,心理陰影還在,實在是無法就此略過。
無獨有偶,去年在湖北宜昌一個遊樂場,一位媽媽因爲孩子之間的沖突,居然拉扯對方2歲女童拖行好幾米,其間孩子哇哇大哭,男童媽媽也不松手,直到自己兒子叫媽媽才停手。
這樣的報道,總是隔三岔五就會出來,庭爸看到這樣的報道,實在是無法言說,既有對這些父母如此護犢做法感到費解,同時也對這樣父母現身教育下的孩子成長,感到憂心。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父母介入孩子沖突的做法,很短視,也很吃虧。
爲什麽這麽說,打了別人孩子自己就贏了嗎?
這往往是贏了表面,卻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這不是危言聳聽!
孩子會模仿與學習,他的未來,就是你現在的樣子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說:
“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周邊。”
當你情緒失控,怒氣沖沖時,有沒有想到有一雙眼睛正在盯著你,他正在將你現在的樣子,深深刻在自己的內心之中。
主持人馬丁說了一個“笑話”。
很多人都有路怒症,就算是性格溫和的馬丁也一樣,有一次,他遇到大堵車,此時後面的車一直在摁喇叭,聲音刺耳,而且還锲而不舍。這讓馬丁煩了,說了一句,“摁什麽摁?摁你大爺!”
車上的妻子趕緊提醒,女兒在呢,注意措辭。
馬丁也意識到了,趕緊向妻女說聲抱歉。誰知道過一會後面的車又開始摁喇叭,馬丁這時忍不住了,說“怎麽還摁啊?誰啊你?”
話音剛落,女兒清脆的聲音響了起來,“你是你大爺。”
這個例子,我們能看到什麽嗎?
孩子就像是個海綿一般,不分日夜,如饑似渴的吸收環境中的養料。他不會判斷父母是對是錯,他只知道,父母的行爲、言語,都是對的,他都會照章全收,這種,叫吸收性心智。
有一個媽媽,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被別的孩子咬傷,跟對方媽媽說了,對方媽媽說一定會好好收拾自己孩子,一邊也在抱怨,都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了,一闖禍就少不了一頓打,孩子也只好那麽幾天,過兩天又故伎重演,令這位媽媽頭疼不已,只能保證下次要加大收拾孩子的力度。
她卻沒有意識到,爲什麽自己家的孩子,總是用暴力來面對別的孩子。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每次出了問題就是打,她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打罵,那麽還能怎麽要求孩子能好好和別的孩子相處呢?
總把問題推給孩子的結果,就是這個問題無法解決。
去年,江西吉安有個熊孩子,居然花10元錢買了3瓶農藥給魚塘投毒,結果毒死了數千斤小龍蝦。孩子父親道歉,說從小對孩子管教不太嚴,以後一定會好好教育孩子。這樣的避重就輕,獲得最多點贊的評論這樣寫道:道歉有用嗎?賠個十幾萬就可以了,不用道歉。
從小就沒有教育好孩子,現在會好好教育孩子,你認爲這個父親能做到嗎?
等到出了什麽事情,道歉有用嗎?何不從小開始,就好好的教育好孩子呢?
所以,那種見不得自己孩子受一點“欺負”,自己孩子一定是對的,稍有一點沖突就沖出來護犢,甚至動手打對方孩子的家長,你也許沒有意識到,今天如此護短,明天或許你就培養出一個熊孩子甚至巨嬰!
這樣的巨大代價,一定要引起我們的警醒。
那麽,面對孩子間的沖突,我們應該怎麽辦?
這裏,我們也來說一下,面對孩子間的沖突,父母的做法會有5種。
1、直接制止孩子打架,並且打罵自己的孩子,以便顯得自己公平不護短
這種做法可以說是愚蠢的,有什麽問題總是認爲是自己孩子的錯,父母用這樣的方式,摧毀孩子自我防衛的權利和意識。
當孩子發現,只要起沖突自己就一定會挨打,他就會選擇退縮、忍讓,回到家裏可以裝做什麽事情都沒有。在他的世界裏,欺騙父母,已經是他能做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了。
2、只是單純讓孩子不要打架,沒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溝通
見到孩子打架,父母只是簡單的制止,卻沒有了解孩子之間爲什麽打架,自己孩子有什麽想說的話嗎?這是一種忽視,無異于是用行動告訴孩子,你的意見和想法並不重要,我只要你乖乖坐在那裏玩就可以了,不要來煩我。
這是一種對孩子的漠視,根據吸收性心智的法則,他也會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來。
3、打罵和恐唬對方的孩子
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覺得自己孩子吃虧了,或者要做的護犢子的媽媽。
大人介入孩子間的沖突,不僅容易激化矛盾,而且也會因爲打了對方孩子,而引起與對方父母的直接沖突。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受到驚嚇,同時,父母一碰到孩子間的沖突,總是親自上陣,孩子做事就會肆無忌憚,有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上文所說的打對方孩子的媽媽,或許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爲所帶來的後果。
4、與對方家長大打出手,最終就是嚇到孩子
我們來看看這幅《父與子》的漫畫。
孩子間打架,回家告訴爸爸,結果雙方家長越吵越凶,直至大打出手,此時兩個孩子已經和好,又玩在了一起。
在孩子的世界裏,與別人的沖突,就是成長的機會,讓孩子獨立的體會這個過程,他會得到成長。
5、謹慎對待孩子間的沖突
如果孩子間的沖突並不大,可以交由孩子自己處理,如果孩子的沖突較大,或者一方孩子明顯處于弱勢中被欺負,則需要制止雙方的行爲,將孩子拉開。如果自己孩子不對,讓自己孩子向對方孩子道歉,這是塑造正確價值觀的作法。
有些媽媽說,我不會讓自己孩子去向別的孩子道歉的,這種死要面子的做法,以後孩子學了去,一定會在這方面吃虧。正所謂死要面子活受罪,懂得認錯與取得諒解,本身也是高情商的表現。
如果對方孩子不對,可以協商向我們道歉,這時候要看對方家長的溝通情況,不是所有人都會這麽做,此時最重要的反而不是跟對方家長要個理,而應該安撫好自己孩子。
在《小歡喜》中,方一凡和季楊楊打架,媽媽董文潔趕去學校,第一次與季楊楊的媽媽見面,老師說了兩個孩子打架的事。
兩位媽媽的處理很䁔心,首先關心孩子是否受傷,接著董文潔向楊楊媽媽道歉,而楊楊媽媽也很大度,說自己孩子也有錯。
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彼此間都有了一個處理事情的良好基礎,也讓一場有可能升級的打架風暴,煙消雲散。
寫在最後
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理性和理智,真的很重要。
父母的行爲,就是對孩子活生生的教育,通過暴力手段解決問題, 以後需要用暴力的事情會越來越多,總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難免也會受傷,父母的做法,給了孩子錯誤的方向,增加孩子受到傷害的機會。
當然,很多人只是逞一時之快,事發時哪裏有想這麽多,所以,孩子的相處,是需要父母給予關注與引導的,除非孩子已經具備了自我判斷的能力。
記住:孩子的小沖突,讓孩子自己處理,你給予孩子的,是他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放手換得的,是孩子的獨立、自強與成功。
那麽,面對孩子間的沖突,你會用什麽樣的方法來處理呢?
歡迎留言討論。
庭爸,7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松,讓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