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甯省新賓縣老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衮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衮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爲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爲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衮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衮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衮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多爾衮攝政後,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滿清入主中原,對清朝開始近300年的統治起了關鍵作用。順治帝對他的稱呼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1645年)最後演變成“皇父攝政王”(1649年)。
可能大家都會一致有這樣的想法,認爲多爾衮功勳卓著,實力雄厚。他爲什麽不獨自稱皇,卻願意協助小皇帝福臨?其實,原因只能說是無奈的。多爾衮一生中有很多機會離王位僅一步之遙,但最終他未能走得更遠。
在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衮只有15歲。根據努爾哈赤去世前的各種安排,他很可能決定將王位留給多爾衮。例如,在他的指揮下,他將大部分的正黃旗和向黃旗交給了多爾衮和他的另外兩個兄弟,並明確表示在他去世後,阿濟格將是向黃旗的首領,而多铎將是正黃旗的首領,多爾衮將再獲一面旗幟。這樣的安排使多爾衮三兄弟在軍事實力上具有絕對優勢,而貝勒的其他旗幟所有者無法與他們競爭。
但是在努爾哈赤無法作出安排之前,他突然去世了。果然人算不如天算,明明已經觸手可得的皇位,就這樣與自己失之交臂。由于努爾哈赤沒有指定繼承人,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在所有人的支持下繼承了王位。第一次,多爾衮失去了他的寶座。
由于皇太極未任命繼任者,所有勢力都垂涎王位。當時,多爾衮已經是清代頭等大權人。由于他的傑出成就,許多滿族氏族都支持他獨立成皇。多爾衮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豪格(皇太極的長子)。在合法性方面,他比多爾衮更有優勢。同時,支持豪格的力量不亞于多爾衮。這樣下來,兩個派系處于戰爭狀態,無法相互對抗。在最後一刻,多爾衮以爲獨立的條件還不成熟,于是他提出了一個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條件:太極皇帝的第九個兒子福臨只有六歲,繼承了王位。盡管多爾衮在這次帝國大戰中沒有成爲皇帝,但由于他的支持,他成爲了攝政王。
對于多爾衮迎娶孝莊文皇後一事,可以從順治對其稱謂改爲“皇父攝政王”一事中,得到證明。《清朝野史大觀》、古稀老人的《多爾衮轶事》都有“太後下嫁”一說,也就是說多爾衮率領清兵入關之後,娶了皇太極永福宮莊妃,也就是順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後,同時孝莊文皇後也爲了穩住多爾衮,避免其權勢野心膨脹危及順治帝的皇位。
多爾衮在他執政之後便有了有可能成爲皇帝的機會。那時,多爾衮外出打獵或率部出征軍隊時,王子和貴族會跪下來送他出去。而且多爾衮在彩排的時候,注視著皇帝,在這種情形下,所有的儀仗隊音樂和追隨者,都被認爲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在多爾衮的所有政府事務中,他不再謙虛地要求指示,而是像皇帝一樣,對下面的人發號施令。此時,多爾衮的實際權力要高于順治皇帝。但是他仍然沒有成爲皇帝。多爾衮對于自己心愛的人付出的心甘情願,對于他心愛的情人,皇太後孝莊,他願意支持兒子福臨成爲皇帝,而他只是默默地成爲了攝政王。但是實際上,作爲成熟的政治家,戰場上的老將,這些事情可能成爲皇帝寶座的絆腳石嗎?實際上,在多爾衮統治期間,他擅長專政和裙帶關系。順治皇帝可以說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其實按照常理來說多爾衮坐上皇帝寶座輕而易舉,就和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但他認爲時機還不夠成熟,不能輕舉妄動。但是他的所有舉動都使他更加接近王位。同時,多爾衮不到40歲,他當然認爲自己有很多時間。
但最終,多爾衮的曆史生涯永遠定格在了三十九歲。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衮以“身體欠安,居家煩悶”外出狩獵散心,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突然傳來一個消息,多爾衮病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今河北灤平東),年三十九歲。
多爾衮死的實在蹊跷,死前還在處理一系列政事,說明身體沒有太大的問題,行獵也可以說明。另有可疑處,多爾衮死後,他共去狩獵的隨行人員中,多人封爲了親王。
然而多爾衮下葬不久,其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議了阿濟格的罪,然後恢複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克達、傑書、羅可铎等。兩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在這種形勢下,先興羅什等五人獄,然後便正式宣布多爾衮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接著,當權者又接連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多爾衮多年培植的勢力頃刻瓦解。多爾衮死後兩個月,突然從榮譽的頂峰跌落下來,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但是,多爾衮對于清王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治對手們的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的。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分別上疏,稱頌多爾衮的功勳,幾乎句句在理,但被濟爾哈朗罵了個狗血噴頭,流放甯古塔充軍。直到百年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發布诏令,正式爲多爾衮翻案,下令爲他修複墳茔,複其封號,“追谥曰忠,補入玉牒”。如此鐵案又再度被翻了過來。到此時,曆史對多爾衮的評價算有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