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國房地産市場化改革以來,依靠土地與人口紅利,中國房地産業開啓了高速發展的黃金二十年。而正當房地産業以勢不可擋之勢高歌猛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給中國經濟按下暫停鍵,或將引發中國房地産業的蝴蝶效應帶來了一連串的巨大反應,中國房地産市場化改革後二十年未有之大變局即將發生。
二十年的房地産業高速發展,帶來了房價的快速上漲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效應,整個社會不論是個人、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都願意把資金源源不斷的投入到房地産業,這帶來了顯而易見的三個後果,整個社會也正在爲房價的快速上漲付出代價。
- 房地産行業的規模越來越膨脹,房地産價格泡沫越吹越大,房地産綁架了今天的中國經濟。
- 實體經濟所有的投資回報率都不如炒房來得快,甚至出現有一些上市公司也通過炒房來粉飾財務報表,房地産行業一業興,但我們也看到實體經濟的百業衰,中國經濟越來越空心化。
- 由于房價的快速上漲,搞得整個社會人心慌慌,大量的家庭除了花光六個錢包之後,還爭先恐後地放大家庭的債務杠杆,充當房東、爭當房奴,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日益下滑,消費增速不斷下降。由于房價長期的快速上漲導致了今天的高房價,我們參照國際上那些通行的指標,無論是房價收入比、租售比或者叫房屋的租金收益率、城鎮家庭的房屋自有率、城市住宅的空置率以及房地産市值占GDP的整個比重,無論用哪個指標來看,今天中國的房價一線二線還是三四線城市均偏離了指標。
新冠病毒疫情的突然爆發,讓嚴重依靠大量資金的房企們陷入資金支付違約的風險之中。房企們“十個壇子九個蓋,蓋來蓋去不揭穿”的傳統商業套路或將被揭穿,房地産業將遭遇二十年未有之大變局。
1、“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不再單純寄希望于房價上漲,而是將精力投入整個實體經濟發展中”成爲中國精英界的普遍共識。
新冠疫情全球爆發,韓國、日本、美國、意大利、伊朗等國家紛紛向中國提出幫助請求,中國也以大國擔當與全球攜手抗擊新冠疫情。疫情無情,但幸運的是,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工業實現曆史性跨越,中國已經成爲第一制造大國。目前,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樣強大的制造業背景下,應對特殊時期的物資生産保障中國已經顯得越來越從容。疫情後的房地産業特別是商品房市場,只能代表“中國制造2025”的某一環存在,絕不會像2003年非典疫情後的同年8月,國務院出台《關于促進房地産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 (即“18號文件”),將房地産業定性爲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造成房價高漲,中國經濟偏離了經濟建設正常軌道。
要知道2003年受非典影響較大的是香港、北京、廣州等地。據了解,1999年香港私人A類住宅均價爲4.2萬/平,而2003年7月則跌至2.3萬元/平,受疫情影響當時香港房價近乎腰斬。
2、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居民消費能力的國家政策幹預下,開發商、已購房者、炒房者期盼的房價上漲得到根本性抑制。
國內經濟增速近年來逐步回落、技術難以升級換代的傳統行業、居民消費能力的擠壓等等,都讓實體經濟在發展中不是很順利,從房地産業克下來的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中去,符合國家的政策。然而有一個殘忍的數據是,我國房地産業的平均利潤基本上都在10%以上,而實體經濟的平均利潤基本上都在2.5%左右,實體經濟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在實體中,努力讓實體的利潤率達到全世界的平均水平5%,符合經濟健康發展的趨勢,要振興國家的實體經濟,就不能再讓房價高漲,房地産業牽著國家經濟的鼻子走。國家的金融政策防範釋放的資金流向房地産,房地産的信貸、信托以及發債全面收緊,都充分證明了國家針對房地産業的精准施策。房地産業作爲資金密集型行業,對資金的敏感度極高,疫情過後房企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3、央行的房地産業金融政策,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房地産業在疫後迎來20年未有之“大考”。
金融機構吃的是有錢人的飯,他的商業行爲驅使他只會“錦上添花”,絕不會“雪中送炭”,房企們的暴利難免不去分一杯羹。在短時期內,房價越是上漲,他們的貸款越是安全。豈不知當泡沫達到一定程度進而爆裂的時候,危機就難以避免了。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先例。
疫情自發生以來,1月6日的央行2020年首次降准,釋放長期資金8000多億,主要目的爲了小微、民營等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2月3日央行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確保流動性充足供應。自春節後,在資金支持方面,LPR降息、專項債規模擴大、1月社融好轉,27億元資金投向基建領域。2月11日財政部下發18480億元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2月25日國務院確定增加再貸款再貼現5000億元,用于中小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同時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政策性銀行將增加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以優惠利率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發放。
疫情發生以來,這些數額可觀的流動資金,均無一例外的用于了生産經營活動,央行嚴控流動資金流向房地産、流向資本市場。
2月19日,央行發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強調,“不將房地産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充分說明了央行,對房地産的態度是明確而堅決的。可以預見2020年,將是中國的基建大年,而不是房地産價格上漲的大年。
疫情的發生,使全國主要城市房地産發展被迫按下暫停鍵,許多售樓處大門緊鎖。高度資金依賴的房企們大多利用杠杆融資滾動開發,負債率高企是房地産業的普遍通病。疫情的突然發生,讓春節售房這波樓市“小陽春”化爲泡影,許多城市疫情期間的銷量爲零。但房企們債務的螺旋式上升並沒有按下暫停鍵,資金周轉壓力在央行的精准施策下陡增,整個中國房地産業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考”。
4、物價指數上升與商品房限價的雙重擠壓下,房地産業利潤率持續下滑,行業進入穩健發展的白銀二十年。
商品房建安成本(房屋建築成本和房屋設施設備安裝成本)約占房屋成本30%左右,建安成本=建材費+人工費+管理費用,在人工、管理費用大漲的當下,建材(沙石、混凝土、水泥、鋼筋)費用,也緊隨物價指數上升,導致了建築材料價格的上升和建築成本的提高。
在國家實行最嚴厲的土地政策情況下,土地供應十分緊張。土地作爲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同樣呈現出價格逐年上漲的不可逆趨勢。
具體到房價上,國家在全部一二線城市部分三四線城市采取了嚴格的“商品房價格備案”限價機制,限定各個價格備案樓盤新推房源的年度價格漲幅,並將城市商品房價格上漲的有效抑制作爲當地政府官員的政績衡量指標之一。
在物價指數上升和商品房限價的雙重擠壓下,樓盤開發的利潤空間逐年減少,“人傻錢多”的行業定位將會被改變,房企們如不能很好的控制成本,縮短土地購買、工程建設大額資金的占用周期,勢必會取得不了30%的行業超高利潤率,當行業利潤率低于10%以後,通過借貸換取樓盤開發資金的一批樓盤,停工、爛尾、企業被收購等或將會成爲大概率事件,各機構、企業、個人投入房地産業的大量資金或將被擠出,房地産業不再人人趨之若鹜。有遠見和曆練、願意堅守行業的房企們,要抓住房地産業的發展趨勢,穩紮穩打梳理行業的痛點難點、創新思維破解企業困局,逐步提升企業的行業競爭力,讓此次疫情成爲深化行業變革的起點,在房地産業接下來白銀二十年發展的下半場活下來、活得好。
5、未來房地産業不會僅僅建立在規模、金錢、權勢和力量上面,也建立在知識、智慧、創新上面,從拼關系到拼眼光,從憑資格到憑能力。
疫情好比是一台冰箱,一度把開發商鎖在"結冰"狀態。線下售樓部通通關閉,將售樓部搬到線上似乎成爲了房企們的無奈之選。房子畢竟是要掏空6個荷包才能購買的大宗商品,沒人願意未實地考察,而貿然下單,因此不看好網上賣房的呼聲一度直逼九霄。
然而某房企,卻率先爲行業打開了一扇新窗口,2月實現銷售470億元,銷售逆市大增118%位居行業首位,從客戶需求出發,用"網上買房"的全新思路打開新局面,破解了疫情期間的行業困局。可以遇見,接下來的房地産業白銀二十年,行業正在以越來越快的奔跑速度擁抱互聯網技術。
(1)信息的推送與分發,讓房企們更快速的獲取客戶,找到客戶需求。
該房企率先開展的“網上買房”是疫情下不得已而爲之的嘗試與探索,運用信息的推送與分發機制,營銷場景線上化,所有網上渠道、各個端口都能看到該房企的大動作,企業創新意識之強、效能之高,是破解此次疫情打開新局面的關鍵所在。一場轟轟烈烈的該房企“舍身讓利”的線上信息傳遍全國,成爲被疫情所困買房人在家中談論的最大話題。互聯網的信息推送與分發,在疫情下成就了該房企。
(2)數據處理標准化,讓房企們更及時的獲取客戶評價,改良産品激發市場。
該房企的此輪推廣邏輯中,對疫情的判斷、對客戶的洞悉,是數據處理標准化後的産物,通過精准的客戶掃描,明確了買房需求沒有消失、客戶數量依然龐大,只是因爲疫情阻隔了客戶看房行爲延緩了客戶買房決策時間,于是一場簡單粗暴的營銷方式搶占了市場的先機。
疫情過後,社會經濟秩序、老百姓生活逐漸回歸常態,房企們除了信息推送與分發,需要更加關注數據的處理標准化,及時提供客戶畫像爲找尋客戶服務,及時提供客戶喜好、客戶評價爲産品設計服務,如果房企們的營銷信息推送與分發逐漸縮小差距,房企們的産品叠代能力或將成爲勇立潮頭、立于市場不敗之境的硬核存在。
(3)雲計算,讓房企們保持客戶粘性、獲取客戶好感、強大自身企業品牌。
該房企通過標准化的營銷規則建立起購房者的使用習慣和品牌認知,通過手機這一媒介工具實現全部的操作,由于此前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購房者也沒有完整的線上購房體驗,“無理由退房”的營銷思路,滿足更多的用戶體驗感,增加了客戶粘性。
房企們每一次的互聯網營銷行爲,客戶的滿意程度在雲端都有數據痕迹;甚至樓盤交房後的智慧物業管理,客戶在小區物業APP的日常行爲也將在雲端留有數據痕迹。這些痕迹,通過雲計算,房企們可以獲取客戶喜好、行爲習慣,迎合需求、獲取客戶好感並提供各類增值服務。這樣基于雲計算的客戶分析,必將讓房企們收獲購房者持續消費這個“長尾”帶來的經濟效益,強大自身企業品牌。面向未來的房企們不應該去追尋一錘子買賣,買房的複購率很低,但針對購房者的衍生服務、物業等售後服務上還是有很大效益空間。
羅振宇說,你喜歡歲月靜好,其實現實是大江奔流。疫情過後,房地産業隨同中國經濟一同經曆這場疫情“大考”,是借口疫情甩鍋、脆弱不堪,還是反應迅速、迎難而上,將是房地産業下一個白銀二十年房企們生存力、競爭力的一面“鏡子”。房企們如不及時改變,即使此次疫情過後生存下來也將會倒在下一次危機來臨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