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的催化下,我們的友情已經變成親情,每一次聚會,都使得親情的成分進一步發酵。
人越老就越懷舊,越想念重逢。畢業幾十年,早已各奔東西,如果再能和大家坐在一起喝杯酒,敘敘舊,心中的同學情必定油然而生。
爲什麽那麽多人對老同學念念不忘?因爲日日夜夜的陪伴,在心中早已種下了最純粹的同窗情誼。
同學聚會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麽呢?于白岩松而言,同學聚會是一種信仰,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想法:
人到中年,常聽到旁邊的同齡人自嘲:老了。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則是:過去的事情一清二楚,而今天上午做了什麽,怎麽也想不起來了。
如果這就意味著老了的話,那自己恐怕早已老去,因爲每一次同學聚會,局面都大致如此。
上學的事情,每一個細節都被挖掘出來,知道的不知道的都知道了,然而聚會前後那幾天怎麽過的,好像都忘了,因爲注意力都在聚會當中。
不知什麽因素,一種時尚正在快速地擴張,那就是同學聚會。
兒子與同伴們十來歲已常有聚會,母親,七十多了,一回老家,最盼的也是老同學聚會。
而我,也經曆過,昨天晚上剛剛和高中同學喝完大酒,今天上午十點,小學同學已經在家門口守候。
中午喝之前,還要趁清醒提醒自己:晚上還有初中同學的聚會,萬萬不可被酒沖昏了頭腦,可酒杯一端,誓言煙消雲散。
一個班級,是否可以常常聚會,一來要看上學時期班級的氣氛和友情的密切程度;
二來要有幾個熱心張羅的人,用他們的辛苦與熱情點燃那些半推半就欲走還留的同學;
第三,還需要組織者擁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智慧,總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聚會的理由。
大學入學二十年,我們組織聚會,起名“至少還有你”,用意十分明顯,不管怎樣世事無常,不管路途順還是不順,不管眼淚多于笑容又或者相反,值得欣慰的是:至少還有你。
在聚會前,我們收集了每個同學提供的校內舊照,稍加編輯,制作成一個大大的專輯。
在聚會的開場,我們幾十個中年男女,重新彙聚在校園內原來的教室裏,老師們也都請了回來。
一開始,就是老照片播放,二十年的歲月,不要說有時認不出別人,估計連自己都難以辨認,在一片“這是誰”“這是我嗎”的七嘴八舌中,慢慢地,開始“老淚長流”,師生都如此。
這時,看著有人帶來的孩子依然快樂地在課桌間遊戲,突然産生了一種巨大的錯覺,這是過去,還是現在?二十年時光真的消失了嗎?
在同學的聚會中,常常會有笑話。比如一位男同學對一位女同學敬酒,真誠地借著酒勁說道:“上學時,我一直暗戀你,你叫什麽名字來著?”
滿座哄堂大笑,男同學只好幹杯爲敬。
聚會時,同學們的慣常語是“沒變沒變”,大家互相陪著慢慢變老,自然覺得彼此沒變。
但隔一會兒走進校園,看著校園裏年輕的師弟師妹們,正和自己當初上學時年齡一樣,大家才啞然失笑,“沒變沒變”,純屬自欺欺人。
有聚會就離不開音樂,一次,我們將過去校園裏最流行的歌曲與舞曲,編輯成二張CD,長達兩個半小時,聚會中的舞會,正是在這過去的旋律中行進的,而在這熟悉的旋律中,大家似乎得以安慰,不覺年華老去。
聚會固然好,然而副作用就是,聚會之後重新回到現實中難。並且歲數越大越是如此,甚至讓你産生幻想:
人世間,爲什麽不能一直上學到永遠?
正是在這樣的失落中,一天一天,艱難地從純真校園歲月再回現實的混亂世界裏。
而同樣難的,是從幹幹淨淨的同學友情中,再回到人心隔肚皮的競爭或擁有距離的環境中。
不過,也沒什麽好抱怨的,正因此,才有了同學聚會的價值,也才使同學聚會日益時尚並大踏步向産業方向發展吧!
對于我們,同學聚會已經像一個信仰,而且有趣的是,分開之後,反而似乎比大學校園裏還親還互相牽挂。
聚會多了,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在歲月的催化下,我們的友情已經變成親情,每一次聚會,都使得親情的成分進一步發酵。
也因同學在那裏,聚會在那裏,平日裏一些日子才不那麽難耐,起碼都知道,不必擔心歲月匆匆,過去的一切都會模糊,沒關系,想不起來的,同學替我們記住。
當然,更重要的是,哪怕未來不再讓人期待,至少我們還共同擁有一個溫暖的過去。
同學聚會升華爲一種心靈約定,是因爲同學感情這壇老酒是彼此親手釀造,無水份,不摻假。
並且,己經"窖藏"了幾十年,自然會香醇可口。每一次相聚,又繼續發酵,已經到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濃度。
這壇老酒,裝進去的是滿滿的愛,溢出來的是濃烈的情。聞一聞,沁人心脾;喝一口,便直達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