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李唐,他爲何幾經生死?玄武之變,他才是始作俑者?陣前奪馬,他到底有多英勇?幾次救主的唐初猛將,又怎樣成了軍樂隊長?讓我們走近這位大唐名將,來看看他那充滿傳奇的一生。
尉遲恭字敬德,漢族,朔州鄯陽人,出生于隋朝末年唐朝初年,是隋唐演義中非常有名的英雄之一。尉遲恭作爲唐朝名將,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恭出生貧寒,年少時已打鐵爲生,家裏貧困常常揭不開鍋,但是尉遲恭卻不爲這種狀況而憂慮,他還是認真做好自己,不抛棄不放棄,另外尉遲恭純樸忠厚,勤奮好學,練就一身好武藝,爲他以後馳騁疆場打下牢固的基礎。
隋末年間,炀帝楊廣統治殘暴,荒淫無道,百姓生活叫苦連天,于是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此時在高陽從軍的尉遲恭多次隨軍出征平定叛亂,在戰場上尉遲恭英勇神武、殺敵無數,立下汗馬功勞,被授朝散大夫之職
公元617年,劉武周起兵反隋,聽說尉遲恭作戰英勇,于是把他網羅到自己麾下擔任偏將。隨後在太原起兵的李淵建唐後,隨著唐朝實力日趨強大,逐漸威脅到小部分的武裝力量,其中就包括尉遲恭從屬的劉武周部隊。爲了實現自己偉大的抱負,劉武周聯合突厥一起南下進攻李唐,尉遲恭也跟隨大軍南下,尉遲恭幫助劉武周先是攻陷了晉州,再攻克役浍州,與夏縣人呂崇茂一起夾擊唐軍,大敗唐軍,李孝基、獨孤懷恩、于筠、唐儉及行軍總管劉世讓全部被尉遲恭俘獲。李淵見敵方陣營中有如此骁勇善戰之人,看來自己是小看了對方實力,于是任命李世民爲帥,勢必要剿滅這支武裝部隊。
一、李世民誠心釋怨,尉遲恭投奔大唐
大唐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指揮的唐軍與劉武周部下宋金剛、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即今山西朔縣人)部在山西柏壁交戰,宋金剛大敗,投奔突厥,尉遲恭繼續在介休堅守一段後,勢屈降唐。李世民早就聽聞尉遲敬德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人,自己太需要這種人才了。所以李世民對尉遲敬德恭遇有加,十分重視,親自設宴爲他接風洗塵,授予“右一府統軍”之職。
不久,在攻打洛陽王世充的戰鬥中,原來劉武周部下的一些高級將領紛紛從李世民的手下逃跑。于是,李世民手下的將領把尉遲敬德囚禁了起來,以防他也跟著逃跑。這無論對于尉遲恭,還是對于秦王李世民,都是一個天大的尴尬。他們將如何化解這個尴尬?
想必是李世民聽到了風聲前來過問,當時的行軍左仆射屈突通、尚書殷開山對李世民說:“尉遲敬德骁勇絕倫,就是他原本不叛,我們已經關起了他,此人也一定要生出埋怨之心,將來必叛。不如直接將他殺掉算了。”
二人說得也在理。尉遲敬德也是了得的人物,率衆歸降唐朝,就希望能夠得到基本的尊重,歸降的人最怕在猜疑中過日子。現在莫名其妙把他給囚禁起來了,肯定會把這個脾氣暴躁的黑面將軍惹惱了,至少是埋下了怨恨的種子。這是常人處理問題的思路。似乎在這一對元帥與降將的關系中,出現了死結。
好在李世民有著化解人際矛盾死結的能力。他有著強烈的自信和建立在自信心基礎上的冒險精神,有著慧眼識英雄的洞察力。他反駁屈突通和殷開山,說:“不然。我跟你們看法不同。他要是想叛,怎麽還會等到現在呢?他是那一批投誠人員中最有能力叛逃之人。馬上把人給我放了。”
就這樣,尉遲敬德被釋放了。可是沒來由地把人這樣折騰了一通,總該有個交代才行。幸虧李世民深谙撫人之道,他把尉遲敬德召到自己的臥室內,對他說:“大丈夫相交,圖的是意氣相投,希望你不要把這小小的誤會放在心上。我更不會因爲一些流言就害你這等忠良之士,公應深知我心。要是你執意想走,我也不強留,這裏有些金寶,你帶在路上用吧,也不枉咱們相識過一場。”
這一番話說得甚是發自肺腑,無比誠懇。尉遲敬德顯然是想要與李世民和大唐的統一事業共進退的,所以他毫不猶豫地留了下來。
當天,李世民帶了一些隨從在外打獵。行至密林深處的時候,卻遭到王世充一夥的伏擊。李世民身邊的人本就不多,又沒有准備,一下就亂了手腳,紛紛被對方打落馬下。王世充手下的單雄信提槍就要來刺李世民,眼看就要傷了李世民的性命,在這千鈞一發的關頭,尉遲敬德大喝一聲,沖殺過來,猶如猛虎下山,一槍將單雄信刺落馬下,然後保護李世民突出重圍。之後更是率衆去攻打王世充,與之大戰數個回合,將對方擊潰,並俘虜了一員大將陳智略。
回到營中,李世民望著尉遲敬德,感歎地說:“剛才衆人還說你會叛變,真是天意讓我沒有相信,力排衆議,將公保了下來。哎呀!善有善報啊,只是沒想到有這麽快!”說罷,用力拍了拍敬德的肩膀,並下令重重有賞。
從此之後,尉遲敬德一直追隨在李世民身邊,幾次在危急時刻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更立下了赫赫戰功。而李世民也十分器重敬德,將他列爲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武將之首。
二、尉遲恭武藝超群、隨秦王平定天下
尉遲敬德武藝高強,最擅長在對陣之時奪取敵手的矟(即長槊)。他常常在兩軍對陣間,單騎沖入敵陣,即使敵方衆人舉槊齊刺,都傷不了他,最奇的是他還能在左閃右避之間奪取敵人的長槊,返刺對方。齊王李元吉也非常善于馬上擊槊,聽說尉遲敬德也有這方面的技藝,心中很是不服,就決定到營中親自比試,一來炫耀一下自己的武藝,二來挫一挫秦府兵將的銳氣。于是,李元吉來到李世民的軍營之中,兄弟相見坐下,招來尉遲敬德。李世民命雙方把長槊去掉鋒利的尖刃,只以木杆相擊,比試一下武藝。尉遲敬德很恭謹地禀報:“齊王縱使槊上加刃,也肯定傷不了我。我自己把槊刃去掉就是。”尉遲敬德的口氣實在也太大了。李元吉上馬疾馳,總是無法刺中。秦王李世民故意問尉遲敬德:“奪槊和避槊,哪個更難?”敬德回答:“奪槊難。”李世民就命敬德奪李元吉的槊。李元吉執槊躍馬,朝著尉遲敬德狠命刺去,想置之于死地。一會兒功夫,尉遲敬德就連續三奪其槊。最後,這位齊王不得不服,嘴上大聲贊歎,心中卻感到莫大的恥辱和氣憤。
武德四年(621年),在秦王李世民攻打窦建德的戰鬥中,李世民讓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等大將在沿途埋伏,自己帶著尉遲敬德去窦建德的軍營挑戰,以把窦軍引出來作戰。李世民背弓搭箭,尉遲敬德手持長槊,真是一對英雄絕配,窦軍前鋒多人應聲斃命。等窦建德大軍出動,進入到李世民早已安排的埋伏圈之後,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率軍奮起攻敵,一舉打敗了窦建德,也爲攻下洛陽的王世充奠定了基礎。
就在這次戰鬥中,尉遲敬德還給李世民奪得了一匹良馬。當時,王世充的侄子王琬正在窦建德的軍營中,他是作爲王世充派去聯絡窦建德的使臣。王琬所乘的坐騎,是隋炀帝留在洛陽的禦馬。他穿著鮮豔的铠甲,在窦建德的軍前耀武揚威,十分引人注目。李世民也是那愛馬之人,見後不禁脫口贊歎起來:“那小子所乘之馬,真的是一匹良馬啊!”尉遲敬德一聽,知道李世民喜歡那馬,當即就請沖入敵營去奪馬。他和另外兩位將領一起沖出,直奔王琬,把他擒獲下馬,尉遲敬德牽著那匹禦馬,押著王琬,回營複命。可憐那窦建德的一班將士,看著這個目中無人的黑面將軍,竟然沒有人敢出來抵擋一陣。
後來在李世民征討劉黑闼的戰鬥中,雙方有一場激烈的戰鬥,李世民險些丟了性命。當時劉黑闼軍向李世勣部發動了襲擊,李世民帶領部隊從後面偷襲劉黑闼軍。但是,劉軍很快集結了許多人馬,來勢凶猛,把李世民包圍了起來。唐軍一下子慌了,秦王李世民被包圍。正當李世民左右沖殺、尋找突圍口的時候,尉遲敬德帶領幾個壯士,勇猛突圍,來到李世民的身邊,把李世民和江夏王李道宗救了出來。這是尉遲敬德第二次救了李世民的命。
三、尉遲恭何以成爲門神
唐朝的統一戰爭基本結束後,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雙方都搞起了挖對方牆腳的一招。李建成看上的是李世民那邊的尉遲敬德,他給尉遲敬德寫了一封密信,表示要和他結爲生死之交,並送了一車的金銀器物。尉遲敬德是個實在人,他很誠懇地回絕了,要來人給太子傳話,說:“秦王對我有再生之恩,我生是秦王的人,死是秦王的鬼。如果我私下答應了太子殿下,便是有二心,也就是見利忘義的人。這樣的人,太子殿下拉攏去又有什麽用呢?”這話把太子咽得也無話可說,但從此卻結下了很深的梁子。
後來尉遲敬德把這個事情的經過向李世民作了彙報。李世民心裏一定是很感激他的忠心,但還是不忘來個並不輕松的幽默。他對尉遲敬德說:“你那一片根本不可動搖的忠心,我從來沒有懷疑。只是他們送了你一車金銀器物,你但收取了就是。現在你拒絕了,恐怕就把人家得罪了,你從此就有性命之憂啊。況且,你要是表面上答應了他們,還可以得到許多有用的情報,也不失爲良策啊。”話雖如此說,他尉遲敬德哪有如此心計啊。
不久,尉遲敬德真的遇到了齊王元吉派來的刺客。李元吉本來就對尉遲敬德很害怕,他手下的刺客自然也是膽戰心驚。尉遲敬德晚上睡覺的時候,幹脆門戶洞開,安臥不動。刺客幾次進到了庭院中,都不敢進入他的臥房,更不要說下手了。李元吉沒有辦法,只好向高祖告尉遲敬德的狀,高祖下诏要把他殺了。還是李世民苦苦求情才保住尉遲的性命。
當李世民和李建成雙方鬥爭進入關鍵時刻,李世民還在猶豫的時候,尉遲敬德勸李世民早下決心,早做准備,要先發制人。他要李世民不要“存仁愛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計”,並且揚言如果不動手,那我就只好先逃亡去了,長孫無忌也會跟我一起走。正是在尉遲敬德三番五次的催逼下,李世民才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事變。
在玄武門事變的現場,尉遲敬德擔當著敢死隊隊長的角色,指揮著70余騎人馬。當李世民將李建成一箭射斃之後,臨湖殿伏兵刹那間湧出,70余騎排山壓來,爲首正是尉遲敬德。太子、齊王左右護衛,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便遭到突如其來的圍攻,倉促招架,紛紛落馬,慘叫連連。
一時間齊王面如土灰,打馬揚鞭,落荒而逃。尉遲敬德率領的左右兵士,搭弓射向齊王,齊王墜馬。驚惶爬起,卻見秦王李世民所乘之馬奔入旁邊樹林,被木枝所挂,牽絆不能前進。齊王不知哪裏湧起一股力量,奔至樹下,徒手搏鬥間,奪過李世民手中之弓,勒住李世民的脖頸,一直往死裏用力勒去。一邊垂死無懼,眼射凶光;一邊身不由己、面色全無。不知李世民是否來得及感歎命運,電光火石間,一聲雷厲呵斥,尉遲敬德躍馬而來。李元吉哪裏還顧得上到手的獵物?慌不擇路,向著武德殿便跑。豈非徒然?尉遲敬德一箭疾飛,李元吉搖晃幾下,倒地,斃命。
這已是尉遲敬德第三次救了李世民的命!
那邊玄武門前正在展開一場激戰,李建成的東宮警衛隊和李元吉的齊王府兵馬,正在薛萬徹等將領的帶領下猛烈攻城,情況萬分危急。尉遲敬德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提到城門上,宣布太子和齊王都已經伏誅。圍攻的隊伍才稍稍散去。
尉遲敬德顧不上喘息,連忙帶著自己的敢死隊,朝高祖李淵正在泛舟的海池邊疾馳而去,後面幾十騎緊緊跟隨。望著全副武裝的秦王府敢死隊,高祖李淵著實大吃一驚。爲了盡快穩定局面,尉遲敬德請高祖李淵頒下一道手敕,下令由李世民接管全國軍隊的指揮大權。
在整個政變的過程中,尉遲敬德表現英勇,臨危不亂,爲李世民奪取最後的勝利立下了大功。所以,後來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和長孫無忌都是功居第一。
據說,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後的一段時間裏,夜間經常做噩夢,夢見被自己殺死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變爲惡鬼,常來作祟。他想起這兄弟倆生前最怕的人是尉遲恭和秦叔寶,爲了驅趕惡鬼,他決定把二位猛將的畫像貼到門上。于是,尉遲敬德成了右門神,秦叔寶成了左門神。千百年來,這個風習一直流傳至今。
四、尉遲恭居功自傲、秉性耿直
李世民當上皇帝後,尉遲敬德因爲在統一戰爭和玄武門事變中所立大功,被任命爲府兵系統最高軍職之一的右武侯大將軍,賜予吳國公的爵位(後來封爲鄂國公),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一起,成爲貞觀初年最受重視的人。後來還帶兵打敗了突厥的侵擾。
但是,尉遲敬德是那種秉性耿直的人,看不慣的事情,不管是誰,他都要站出來說話。尤其是對于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他們,因爲都是政治上的紅人,尉遲敬德更不能容忍他們的小動作。每次看到或聽到關于他們的一些不是,都要當著唐太宗的面,把他們的問題指出來,時常在皇帝面前發生爭執。這幾位在宰相位置上的當權者,都看尉遲敬德很不順眼。
有一次,唐太宗與吏部尚書唐儉一起下棋,發生了爭執。本來唐太宗和唐儉的關系很親近,甚至經常與唐儉一起共餐,唐儉不來他就不好好吃飯。唐儉也是覺得自己與皇上是哥們兒,下棋的時候就不知道讓著,把唐太宗給惹惱了。于是,唐太宗一怒之下,要把唐儉貶爲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但是,把一個六部首長貶爲外州刺史,最好要有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怒氣未消的唐太宗就找到尉遲敬德,要他上朝的時候出來指控唐儉對皇上有怨言,有指斥皇帝的不恭言行。尉遲敬德當時就哼哼哈哈了一番,沒有明確表態。
也許是李世民覺得尉遲敬德是個武夫,沒有多少頭腦,也聽自己的話,所以才會找到他來揭發和指控唐儉。但是,唐太宗萬萬沒有想到,等第二天上朝要作決定的時候,尉遲敬德卻說:“我實在沒有聽到唐儉有什麽不恭的言行。”唐太宗不斷給他使眼色,還使勁追問他,要他好好想想,可尉遲敬德就是否認。唐太宗急了,將一把玉珽扔到地上摔碎了,氣憤地甩著衣服就退朝而去。尉遲敬德可是惹了大麻煩了?
過了好一陣子,唐太宗傳話,要三品以上的官員一起進宮,與皇上共進午餐。宴會開始之前,唐太宗發表了一席講話,他說:“今天尉遲敬德的表現,有三利和三益。唐儉免于枉死,是一利;朕免于枉殺,是二利;尉遲敬德免于曲從,是三利。三益則分別是,朕有恕過之美,唐儉有再生之幸,尉遲敬德有忠直之譽。”當場宣布賞給尉遲敬德一千段絲織品,宴會廳裏響起一片萬歲之聲。一場風波就這樣化解了。
可是,尉遲敬德卻不管那麽多,他還是我行我素,就是改不了那個倔脾氣。貞觀八年(634年),尉遲敬德擔任同州(治今陝西大荔)刺史。有一次,參加唐太宗在內廷召集的高級別的宴會,到會的許多都是當年隨李世民出生入死的功臣。在安排座次的過程中,宰相宇文士及被排在了尉遲敬德的上席,尉遲敬德當時就不服,揪住宇文士及說:“你有什麽功勞,竟敢坐在我的上席?”還是李世民親自出面,才勉強把他勸回座位上了。但尉遲敬德還在一個勁地發牢騷,坐在他下席的任城王李道宗,忍不住勸了他幾句,其實也是出于好心,希望不要在這樣的場合發生沖突。李道宗的勸說卻把尉遲敬德的怒氣又激發起來了,他揮拳就向著李道宗打去,把個好言相勸的李道宗打得差點眼睛都瞎了。七年之後,被改封爲江夏郡王、擔任禮部尚書的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藏,成爲了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的嶽父,真不知道他在那個時候眼睛是否還帶著尉遲敬德“饋贈”的傷痕。
而在當時,唐太宗就很不高興地宣布結束宴會,並找尉遲敬德作了一次很嚴厲的談話。太宗說:“我讀漢代的曆史,看到漢高祖的功臣很少有善終的,心裏常常覺得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從我入居大位以來,就一直想著要保全功臣,要讓功臣們子子孫孫繁衍下去。可是,你作爲功臣,身居高位,卻總是居功自傲,觸犯國家的法令,這讓我明白西漢時期韓信、彭越等功臣被誅戮,並非全是漢高祖之過錯。國家大事,最重要的就是賞與罰,對于像你這樣的功臣來說,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得到什麽非分之恩,一定要好好地反省和管束自己,不要等到將來再後悔,那一定是悔之晚矣!”
可是,尉遲敬德就是這個脾氣。這樣的人,即使在政治清明的貞觀時期,也是很難在朝中立足的。自從被太宗敲打一頓以後,尉遲敬德在政治上就很少發言了。貞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外地做都督、刺史,而不是在朝爲官。貞觀十七年(643年),尉遲敬德上表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的說法),太宗批准了他的退休申請。在唐太宗欽定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單中,尉遲敬德列于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之後,排名第六,純粹的武將中,他是第一位。
五、尉遲恭怎樣成了軍樂隊長
李世民晚年下诏征伐高麗,留下房玄齡在京城主持朝政,程知節(程咬金)等老將鎮守京城。李世民禦駕親征,太子李治在定州給父皇提供後勤保障。已經退休的淩煙閣功臣尉遲敬德,給李世民上書:“乘輿至遼,太子次定州,兩京空虛,恐有玄感之變。夷貊小國,不足枉萬乘,願委之將臣,以時摧滅。”
尉遲敬德的話,出自《新唐書.列傳第十四》。把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萬歲禦駕親征遼東,太子殿下駐紮河北保障後勤,上都長安和別都洛陽就出現了空當。臣害怕會有人效法隋朝的楊玄感,也來個起兵造反。高麗彈丸小國,用不著禦駕親征。請陛下任命臣爲行軍大總管,臣一定可以踏平高麗
李世民知道尉遲敬德勇猛有余,謀略不足,而且年事已高,不敢任命尉遲敬德爲行軍大總管,只任命尉遲敬德爲左一馬軍總管。李世民爲了安慰老功臣,還給了尉遲敬德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太常卿官位。太常卿雖然品級很高,但是沒有實權,主要是負責軍禮和軍樂,是個高配版軍樂隊隊長。
尉遲敬德一直活到高宗顯慶三年(658年),享年74歲。在總共16年的退休生活中,尉遲敬德斷絕了所有的人情往來,一方面是搞一些神仙方術的東西,服藥煉丹;另一方面是享受生活,大搞亭台樓閣、錦衣美食、歌舞娛樂。尉遲敬德去世後,唐高宗給他追授司徒兼並州都督的贈官,谥忠武,賜陪葬唐太宗的昭陵。時至今日,在昭陵博物館裏,還能看到鄂國公尉遲敬德的高大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