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家孩子有沒有這種情況:小時候不懂事,看到別人玩什麽玩具自己就想要,盡管自己也有相似的但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更好,肢體動作比語言發展得快,搶不過就哭,就打。
有時候我們都來不及阻止,事情就已經發生了。
怎麽處理孩子之間搶玩具的事情,也是很多父母們共同疑惑苦惱的問題。
在大多數父母看來,孩子搶玩具是非常沒有禮貌、沒有教養的行爲,但我卻要和家長們說,孩子搶玩具是成長發育過程中非常正常且必然的事情,因爲這是孩子物權建立的信號。
我們還斥責孩子之前,首先應該讀懂孩子搶玩具背後的"心理秘密"。
面對孩子搶玩具,你是怎麽做的?
看到自己家孩子和別人爲一輛普通的玩具汽車搶的面紅耳赤、肢體打鬧,也完全不聽旁人的勸阻,這時候家長們會覺得十分疑。
而在過程中家長們首先會去安慰玩具被搶的孩子,然後斥責和給搶別人玩具的孩子講道理:
"明明家裏都有一樣的了,你怎麽還要貪心去搶?"
"我真搞不懂你爲什麽要搶,玩具是別人的。"
"你要征得別人的同意,而且也只能和一起玩,不能帶回家。"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出現搶奪的舉動,甚至會發生肢體沖突,就會急著去呵斥和責罵孩子,當衆教訓孩子,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裏教的不對,孩子怎麽會這麽沒禮貌?
但是這種做法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劈頭蓋臉的責罵以及父母過激的情緒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
也有的家長會去幫助孩子,勸說別的小朋友將玩具借給自家的孩子玩一會,這樣更不好,會助長孩子的歪風。
並且也有的家長給我反饋,說自己給孩子講道理,孩子點頭明白,但是下一次還是會控制不住這麽做,到底應該怎麽辦?
面對孩子搶玩具,不要責罵,先讀懂孩子的"心理秘密"。
孩子愛搶玩具背後的五個"心理秘密"
孩子之所以愛搶玩具,這是因爲3~6歲是兒童物權的建立時期,也是規則樹立的關鍵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孩子在剛出生的那段時間是沒有自我意識的,直到兩歲左右自我意識才開始萌芽。這個時候孩子會高度以自我爲中心。
這個時候孩子的物權意識也開始發展,下面就是孩子對"物權"的五大心理秘密:
1.我喜歡就是我的
很多家長會覺得這句會覺得非常無理取鬧,很霸道,但是這個時候孩子對于物權的定義就是"我喜歡的我就要",並且總覺得別人的玩具比自己好一些。
這個時候孩子還有"我的"、"你的"、"他/她的"的概念。
2.經過"我玩過的",就是"我的"
我們有看到過孩子去別人家裏和別的小朋友玩玩具,等到要走的時候搶奪就發生了,孩子硬是要將拼好的拼圖或者搭過的積木帶走。
我們覺得孩子怎麽這麽貪心,玩了別人的卻還要帶走,但這個時候孩子對物權定義是:經過我的手,就是我的物。
他們不懂雖然玩具變了樣子但卻還是那個玩具。
3.我先玩的就是我的
這個我們經常會在遊樂場看到,孩子會先跑過去霸占一個秋千,他可能第一個先玩,玩累了卻還要坐在那裏,看到別的小孩來了也不肯讓,這時候孩子會覺得:我第一個玩的就是我的。
我們也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這麽做很自私自利,沒有分享的意識,這時候孩子還沒有公共資源的概念,需要父母來引導。
4.不懂得"送出去的玩具"的概念
很多時候孩子雖然將玩具作爲禮物送給別人了,但是還是常常會說:"這個玩具是我的,我要玩"惹得對方很尴尬。
孩子這時也還不懂"送出去"的意義,也不知道送出去的東西的支配權就屬于別人的了。
5.這個是我的玩具,別人不能玩
還會令大人感到尴尬的是,有時候同事或親戚朋友帶小孩來家裏玩,兩個孩子就會開始爲玩具而吵鬧了。
"這個是我的你不要玩。"
"這個也不能玩!"
孩子爲了捍衛自己的物權,並沒有真正懂得"分享"的意義。
但實際上孩子搶玩具並不是件壞事,因爲這是孩子成長時期的必然,也是孩子物權意識發展的結果,這正好也是父母引導孩子的最好時機。
2~3歲左右的是孩子正好開啓探索世界的開關,好奇心強且物權的意識剛剛萌芽,他們會認爲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看到別人拿自己的玩具會不爽憤怒,也會覺得別人的玩具比自己好想要搶奪。
孩子搶奪玩具,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看似簡單的搶玩具,實際卻是孩子自我發展的需要,父母們如果處理得當,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獲得更多的安全感,也會更明白"分享"的意義。
1.試探孩子,幫助孩子同理他人
之前霍思燕教兒子嗯哼如何學會分享的過程上了熱搜。
在《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提出讓嗯哼將自己不想玩的玩具捐出去給需要的小朋友。
即便懂事如嗯哼,他還是不想這麽做,當場就說"不願意",這時候嗯哼的物權意識還是很強。
霍思燕試著勸導他,但嗯哼卻直接不高興了,對著媽媽就吼了起來。
霍思燕並沒有生氣,而是換了種方法,耐心勸導嗯哼,看兒子情緒還是不咋好,就提出和嗯哼一起玩,並在過程中緩解嗯哼的情緒。
等到嗯哼情緒穩定,霍思燕又繼續試探嗯哼,提議讓嗯哼做一天售貨員,將玩具賣出去。
嗯哼還是不怎麽情願,霍思燕馬上說:"那就先不賣,去看看再說。"
最後嗯哼還是作爲售貨員賣了自己的玩具,還將得來的錢捐給了需要救助的雙胞胎姐妹。
通過霍思燕的做法,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首先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要有耐心,一步步試探,選擇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或者親臨現場、視頻短片、繪本故事提高孩子的同理心,最後讓孩子做出"分享",提高孩子的同理心,並從中獲得高興和成就。
2.幫助孩子厘清"物權"
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和孩子說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比如我們帶孩子到遊樂場玩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孩子:你看這個滑滑梯,是公共的,就是誰都可以玩;然後要到商場買東西的時候就可以指找櫥窗裏的玩具:你看這些都有標價格的,在付錢之前誰都不可以隨便拿來玩,只有買了之後才屬于我們。
我們利用生活碎片給孩子有耐心地舉例,孩子就會慢慢明白"我的"、"你的"、"他/她的"這些概念,知道要征得別人的統一,不能獨占。
總而言之,面對孩子出現搶玩具的行爲,首先要明白這時候孩子的自然之舉,不必擔心孩子有什麽問題或者是管教不當。
因爲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是時候該和孩子厘清"物權"、一步步引導孩子"分享"了,選擇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而不是一味逼迫和責罵,比起強求孩子分享或者當衆斥責孩子,利用碎片時間引導才是最好的方法。
我是尼尼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