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千百年來,關于宋太宗是不是合法繼位的疑問一直困擾著人們。燭影斧聲中,太祖死的突然,太宗即位蹊跷,而宋史上記述宋太祖死亡事件又只有簡簡單單的:“癸醜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階。”這樣不符合常規的記錄,給了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趙光義弑兄篡位的疑雲一直萦繞不散,成了曆史懸念。
任何曆史迷案都有線索可供人們探索,記載雖然蹊跷,但也給後人留下了解讀實質的蛛絲馬迹。爲什麽宋太祖這裏會發生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追隨宋太祖戎馬一生的軌迹,可以一探其中的究竟。
一、趙匡胤的成長與發迹史
1、降異象太祖出世,閃紅光龍興夾馬營
據《宋史·宋太祖本纪》记载: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史書對如帝王將相等非常人出生的記載,一般都會這樣添加一些神秘色彩,見怪不怪。
話說公元927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洛陽夾馬營的一座軍營裏,禁軍飛捷指揮使趙弘殷的二兒子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出生的時候,室內紅光大盛,異香滿屋,身體金光環繞,三日不散。
今天的夾馬營街不大,但確確實實的是龍興之地。因爲出生那天的漫天紅光如火燒,夾馬營街又被稱爲“火燒街”。
據《宋史·太宗本纪》:母曰昭宪皇后杜氏。初,后梦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于浚仪 官舍。是夜,赤光上騰如火,闾巷聞有異香,時晉天福四年十月七日甲辰也
這段說的是公元939年11月20日,宋太宗趙光義出生開封府浚儀縣,比太祖小12歲,出生時同樣是紅光沖天如火,異香滿溢。
這裏指出了兄弟二人的母親是杜氏,也是燭影斧聲迷案裏面的關鍵人物。
2、顯異禀嶄露頭角,遇知音官拜都點檢
據《宋史·宋太祖本纪》记载: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據記載,長大以後的趙匡胤,不但器宇軒昂,而且頗具本事,騎射馴馬,皆高人一籌,令人刮目相看。據說,六大拳種之一的太祖長拳,創始人就是趙匡胤。因此可見,年輕時候的趙匡胤,無論是智慧,還是武力,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
漢初,漫遊無所遇,舍襄陽僧寺。有老僧善術數,顧曰:“吾厚赆汝,北往則有遇矣。”
說的就是後漢初年,趙匡胤外出遊走尋找出人頭地機會,借宿襄陽一所寺廟時,有一個善于相面的老僧,發現他骨骼清奇,定非常人,就給了他一大筆盤纏,讓趙匡胤北上,肯定會獲得機遇。
後來的經曆果然如老僧預言,北上的路上遇到當時的後漢樞密使郭威後,趙匡胤就開始了開挂模式,助郭威打江山,屢立戰功,一路被提拔,直到後周世宗柴榮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時,已經升爲殿前都點檢,成爲禁軍最高統帥,而這也是趙匡胤能夠獲得人生轉折點的前奏。
而此時的趙光義呢,還是個剛二十的毛頭小夥,曆史上也沒有這段時間他在幹什麽的記載,應該是跟著母親杜太後一起生活,在趙匡胤混的風生水起的時候,趙光義還啥都不是哪,其父趙弘殷也在956年11月去世。
3、傳謠言點檢爲天子,起兵變黃袍強加身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有消息說契丹和北漢來犯,年幼的後周小皇帝還做不了主。此時朝中當家的宰相範質派趙匡胤領兵拒敵。
據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篇》記載:時都下喧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爲天子,士民恐怖,爭爲逃匿之計,惟內廷晏然不知。
趙匡胤出兵的當日,後周都城開封府就傳出了“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爲天子。”的傳言,這下子鬧得京中人心惶惶,但蹊跷的是,怎麽大的流言,後周小朝廷居然不知,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若是沒有人暗中操縱,鬼都不信。
果然,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在趙匡胤的大軍行軍至陳橋驿(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時,軍中出現了變故。
據《宋史·第一卷·本纪第一·太祖一》記載: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爲天子。”
意思就是說,現在的皇帝太小了,不能爲我們當家做主,請太尉您當皇帝吧!
《宋史·第一卷·本纪第一·太祖一》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衆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
這趙匡胤還沒有反應過來哪,就被部下簇擁著黃袍加身,不得不當了皇帝。
《宋史·第一卷·本纪第一·太祖一》太祖攬辔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
趙匡胤可不是傻子,當即就問,我當了皇帝,你們都能聽我號令嗎?
結果可想而知,得到肯定回答的趙匡胤,隨即下令兵馬掉頭折返開封城了,這契丹和北漢犯邊的事情也不提了,居然“自行遁去”,而且後來也沒有見他們來襲,奇怪吧?
大軍返回開封城幹什麽?自然是讓後周小皇帝退位,不然他這個皇帝位置不合法啊。在趙匡胤頒布了一系列確保京城穩定的措施以後,在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的配合下,大軍很快控制了開封城。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四日),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禅位,降周恭帝柴宗訓爲鄭王,幾乎兵不血刃的奪取了後周政權,定都汴梁,開啓了北宋王朝的輝煌曆史。
4、陳橋驿兵變的幾個重要人物解疑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順利的黃袍加身,裏面有幾個重要人物功不可沒,除了石守信、王審琦等,還有一個最爲重要的謀士:趙普!他可以說是陳橋兵變的總策劃師。爲什麽特別提出來趙普,是因爲後來引發皇位繼承的“金匮預盟”就出自他手。
這裏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兄終弟及的主角趙光義。據學者考證,今已亡轶的《太祖實錄》有新舊兩本,新版《太祖實錄》裏記載,他和趙普都是陳橋兵變的核心策劃與實施人員,但曆史上對此頗具疑問,據說舊版《太祖實錄》裏面根本沒有趙光義參與陳橋兵變的記載,因爲那個時候他正在和母親杜氏待在開封城哪。
而且新版的《太祖實錄》三易其稿,直到趙光義駕崩還沒有定稿,可見肯定是趙光義對其中某些真實記載不滿意。
據參與編纂《太祖實錄》的王禹偁在《建隆遺事》裏敘述,趙光義也根本沒有參與陳橋兵變!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在陳橋驿,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在衆軍兵擁戴下,准備殺回開封城。這時候,趙光義“立于馬前,請以剽劫爲戒。”
而元朝人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一文里则说:实录中“太宗叩马”的那一段话,“后录增入,显是迎合”。
之所以大篇幅說趙光義是否參與了陳橋兵變,這和後面《金匮預盟》的真假有關。
二、釋兵權穩定統治,立金匮太後預盟
經過征伐掃蕩,坐穩了江山的宋太祖趙匡胤,望著朝堂上那些跟隨他起兵的功臣們,心裏是不平靜的,總擔心自己取代後周的故事以後也會在自己後代身上重演。
1、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政權變故之憂
《續資治通鑒·卷二·宋纪二》“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有一天,他在和趙普談話的時候,就提出了上面記載的問題,趙匡胤想一勞永逸的解決政權頻繁更替的問題。
趙普是什麽人啊,作爲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很早就琢磨這個問題了,聽了太祖的發問,就知道時機到了。就把自己那套削兵權的理論搬了出來。 趙普還沒有把話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君臣配合多默契,後來就發生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在趙匡胤恩威並施的手腕下,那些手握兵權的大臣們愉快的交出了兵權,一個個歡天喜地的回鄉下過活神仙的日子去了。
通過收繳兵權,雖然趙匡胤的位置安穩了,但也給後世軍力羸弱起了壞的開頭。而且在他死後皇位繼承的關鍵問題上,並沒有人站起來爲他的後代說話,因爲這些人手裏都沒有軍權了。
2、通過“金匮預盟”防止主弱臣強局面的發生
拿到兵權以後,還沒有安穩幾天的趙匡胤又遇到了煩心事。公元961年9月,杜太後病重,眼看不治了,她就把趙匡胤叫了過來,同時讓趙普做記錄。
杜太後對趙匡胤談話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咱們趙家能夠擁有江山,並不是你有多大能耐,而是後周的皇帝年紀太小了,如果他們的皇帝是個成年人,你覺得你還有機會嗎?所以,爲了大宋江山的穩固,等你百年以後,就把皇位傳爲弟弟光義吧,他是成年人,繼位的話我放心。趙匡胤只得點頭稱是。接著杜太後就讓趙普記錄下來,並將其放入金子做的匣子裏保存了起來。
至于“金匮預盟”是真是假,因爲這涉及到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問題,我們後面再說。
3、營開封,晉王暗中打造自己的勢力
趙匡胤建立大宋不久,就冊立趙光義爲晉王,領開封府,位列宰相之上,實際上就相當于儲君的地位。在這個位置,趙光義不可能不有所作爲,他要打造屬于自己的班底。
據《宋史》記載太宗少有威儀,不群與衆。好學攻文,多才藝能,沈謀英斷,志在混一。
從這裏可以看出,趙光義是個有大志的人,但做事有些低調,或者有城府,培植自己的勢力也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搭建好了。這也是他在趙匡胤提出遷都時,敢于反對的基礎之一。
三、憂晉王遷都洛陽,遭反對無奈放棄
當時的五代十國,由于都沒有立太子的習慣,這可能和當時政權更叠頻繁,大部分都是短命王朝有關。而剛剛穩定下來的大宋,可能也是延續了這種做法,宋太祖一直沒有立太子,否則也不會出現兄終弟及和“金匮預盟”這樣的事情。
1、趙匡胤西巡洛陽的目的
《宋史》記載說:“上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
雖然有杜太後的遺言,但趙匡胤不不甘心啊。而此時的趙光義已經是晉王加封開封府尹,坐在相當于儲君的位置上了。這時的趙匡胤身體好像出了點問題,已經不允許他按部就班的部署讓自己的兒子做儲君的事情,開封府已經被趙光義經營的勢力龐大,趙匡胤只好把目光放在遷都上,以此撇開趙光義的勢力。
于是,在公元976年,也就是開寶九年的三月,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了籌劃中的西巡洛陽之行。而這次洛陽之行的總策劃者,還是趙普!因爲只有他對趙匡胤的心思最了解。
趙匡胤西巡的洛陽的目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想傳位給弟弟,又不好公開說,遷都洛陽,可以釜底抽薪,乘機擺脫趙光義在開封的勢力。
2)洛陽不但是趙匡胤的出生地,而是一直是都城,在軍事上,地理位置比一馬平川的開封優越的多,也爲後來的宋金之戰等所證明。而且,光開封的守衛,就占了全國近一半的兵力!軍費糧草開支巨大。
3)趙匡胤去洛陽,是因爲還要尋找一個對其至關重要的一個人神秘道士。
2、遷都之議功敗垂成
風風雨雨中君臣一行來到了洛陽,舊地重遊,趙匡胤開心的很,著實和大臣們過了幾天和諧的日子,但趙匡胤的正事還沒有開始呢。
一天,君臣一陣耳熱酒酣之後,趙匡胤趁機提出欲遷都洛陽,這下子,如石破天驚,剛才還熱熱鬧鬧的場面一下子冷清了起來。太出乎意料了,而且這些大臣們都不想遷都,因爲他們的家底都在開封,再說那裏繁華無比,彼時的洛陽,幾經戰亂,早已經破敗不堪了。
所以,對趙匡胤的提議,頓時一片反對之聲,酒,自然也喝不下去了,君臣不歡而散。而且反對遷都最激烈的兩個人是趙匡胤的絕對心腹李符和李懷中,之所以反對最激烈,是因爲他們兩個早已經被趙光義收入帳下了。遷都的目的,他們一看就知道了,自然會激烈反對,這是趙匡胤沒有想到的。
在宋太祖幾乎以不回開封也要遷都相威脅的時候,一個人出現了,他就是趙光義,他的出現,讓趙匡胤不得不收回了遷都的想法。那麽趙光義對趙匡胤說了哪?據史載,他說的五個字是“在德不在險”。就是說,只要君王有德行,在那裏都能平安無事,和地勢是否險要沒有關系。這話也就騙騙自己,他的子孫後代的遭遇結結實實的打了趙光義的臉。
但趙光義的話,趙匡胤不得不聽,只好打消了遷都的想法,因爲那個利益集團太難打破了。後來趙匡胤曾說:“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這些話在後來得到了應驗,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3、遇道士天機泄露
趙匡胤來洛陽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看看能不能再遇到那個曾經預測自己能夠當皇帝的道士。不能遷都的趙匡胤心情郁悶,就外出散步,不知不覺中就又來到了那個道士的道觀,好巧不巧的,這個道士居然在。趙匡胤就問起道士,自己還可以活多久。只見道士伸出兩個指頭說,今年的十二月二十夜,如果天氣晴朗,陛下還可以活12年,如果天氣不好,陛下就請准備後事吧。
這段曆史來自于文瑩和尚的《湘山野錄續錄》,不是正史,姑且聽之。
在半信半疑和無奈中,趙匡胤于4月15日回到了開封。
四、酒半酣燭影斧聲,太祖崩兄終弟及
回到開封的趙匡胤,心情雖然不好,還是于十月份展開了第三次對北漢的戰爭,但因爲遼軍的牽制,進展並不順利。
據《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爲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後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太祖開寶九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夜,大雪紛飛,皇帝的寢宮,宋太祖趙匡胤和晉王趙光義兄弟兩個人在此飲酒長談。
半夜時分,遠離寢宮的太監宮女們突然看見帷帳內閃爍的燭光下人影晃動,隨著一聲“好爲之好爲之”的呼喊聲,已經站起來的晉王趙光義好像在躲避著,繼而又傳出像是宋太祖手持斧頭擊打的聲音。次日淩晨兩點多,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駕崩了。陪了一夜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即在趙匡胤的遺體旁繼位爲帝,是爲宋太宗。
至此,兄終弟及的戲碼終于成功上演。趙匡胤的死,也應驗了那個道士的預言。
五、重重迷霧裏,還原著曆史的真相
1、 官史與野史記載上的差異
文瑩《續湘山野錄》是這樣記載的:“上禦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诏于柩前即位。”
注意二者的差異有幾處:
1)《宋史紀事本末》說是皇帝身體不好,在一個下大雪的晚上,趙匡胤召來趙光義囑咐後事,難道此時趙匡胤已經知道自己就要不行了嗎?
而《續湘山野錄》的記載則是趙匡胤來到皇宮的太清閣查看天氣,突然間就風雲四起,雪花夾著冰雹就下來了。然後就急忙召趙光義進宮飲酒了,這裏可沒有交待後事的意思。
2)《宋史紀事本末》並沒有說趙氏兄弟二人飲酒以後,趙光義是否出宮,按照規定,成年男子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是不能留宿過夜的。
《續湘山野錄》則明確指出,趙光義當夜留宿宮中,這是違制的行爲。正常情況下,趙光義是不敢這樣的,之所以敢留宿,只能說明他已經有所准備了。
3)注意《宋史紀事本末》中這句話: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後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宋皇後在趙匡胤駕崩後,見趙光義居然在這裏,十分驚詫,說明事前她不知道趙光義留宿在這裏。後面的話也就順理成章了,趙光義繼位的現實她是改變不了了,只好退而求其次。
最後,記載中的《遺诏》,根據曆史學家考證,根本是子虛烏有。
2、趙光義已經預感趙匡胤不會讓他順利接班
趙光義通過趙匡胤遷都洛陽的舉動,敏銳的察覺到其兄可能並不想讓他這個弟弟繼位,所以回到開封以後就暗中爲此做了准備,其中最爲關鍵的人物,就是趙匡胤身邊的貼身太監了。掌握了這個太監,就可能把趙匡胤的一舉一動納入視線,以備行動。
3、涉及皇位繼承當晚的幾個關鍵人物
根據記載,趙匡胤駕崩那晚,有這樣幾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太監內侍都知王繼恩,皇宮的太監總管。根據《司馬光.涑水記聞》的描述,趙匡胤駕崩以後,宋皇後讓他去召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芳入宮,實際上就是讓他來繼承皇位的。但這個王繼恩並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出宮後直奔晉王趙光義的府邸,到的時候,王府門口已經有醫官賈德玄在那裏接應他了。後來就發生了前面說的,宋皇後見到趙光義入宮的那個驚詫樣子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趙匡胤很可能死狀不好看,史書記載他“頭足相就,如牽機狀也”,所以宋皇後見到趙光義才愕然。
別忘了,司馬光在評價趙光義繼位問題是,是支持宋太宗正常就任的。
這個王繼恩,估計是做過這樣的事情了,膽子很大,在宋太宗去世後,與參知政事李昌齡勾結,意圖謀廢太子,被大事不糊塗的呂端發覺,立馬擁立太子真宗即位,王繼恩則被下獄。
當然,如果按照《續湘山野錄》的說法,前面的描述是不存在的,因爲趙光義當晚是夜宿皇宮的。
另一個人物,就是醫官賈德玄,也是趙光義的人,曆史上有人懷疑,很有可能是他給趙匡胤暗中下了毒,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麽多的巧合。
宋太宗繼位以後,相繼毒殺了幾個重要人物。據《燼余錄》甲編記載,蜀主孟昶,吳越國王,南唐國主李煜,都是光義在酒中下毒害死的,說明趙光義習慣于毒殺,在史書中記載爲“太宗精于此道”。
4、太宗繼位後幾個不尋常的舉動
1)按照慣例,新皇繼位以後,是繼續沿用前皇年號,在其第二年才改年號,宋太宗繼位後不久即匆匆忙忙的改元太平興國,說明他有些迫不及待了,想爲自己正名。
2)燭影斧聲之變中,三個最大的受益人,第一個自然是趙光義,王繼恩在趙光義登基以後被趙光義重用,先後擔任天雄軍都監、劍南兩川招安使、順州防禦史等要職,而醫官賈德玄則搖身一變,做了知州。
3)趙光義的三弟,趙廷美,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相繼因爲各種原因早妖,這些年輕的可能的皇位繼承人一個個的死了,個中因素各位自行揣摩。
4)之所以後人對趙光義繼位的非正常性提出質疑,還在于趙光義不停的修改諸如《太祖實錄》的史書,而且還罷免了其中一些不甘于篡改曆史真相的史官。
5、《金匮預盟》真假的疑問
《金匮預盟》的真假和它的出現,也只是前宰相趙普在涉及自身安危的時候,于宋太宗繼位五年後才拿出來獻給趙光義的,他的目的是自保,這個時候拿出來這個,不管真假,趙光義都會接招承認,這可是說明自己繼位合法性的來源,反正《金匮預盟》的三個當事人中的兩個都已經作古,趙普咋說咋是了,曆史上基本上是不相信它的真實存在的。
6、宋高宗還政與太祖一系的原因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由于趙構無後,他碾轉了幾圈以後,把皇位轉到了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的六世孫宋孝宗趙昚手中,也就是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據《異迹略》記載,宋高宗曾經夢到趙匡胤對他說: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于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這當然是野史的說法,但宋高宗沒有傳位于宋太宗一系,反而傳給太祖一系,正中間應該說明了一些問題。
如此以來,凡兩宋18帝,南北宋9各帝中,趙匡胤和趙光義一系各9帝,而且都是1+8。冥冥之中,曆史是否有它固有的軌迹?
結論:
正史爲什麽沒有趙匡胤死亡的詳細記載,是因爲裏面有著不可說的原因,但曆史的真相就在蛛絲馬迹的記載裏,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在回避和揭開真相中交鋒著。
通過對趙匡胤一生軌迹的分析,趙光義利益需求的探討,繼位過程中的種種蹊跷和繼位後作爲的研判,小心的對曆史記載抽繭剝絲的去僞存真,燭影斧聲也不是空穴來風,趙光義弑兄篡位的嫌疑顯然是脫不了。
曆史的黑洞裏,果然寫著一個大大的“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