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旅遊是爲了探秘生活、體驗文化,可那些商業氣息濃重的景點,卻是差強人意的,真正的桃源、真正的天堂到底在哪裏呢?或許你可以在雲南的這些地方中尋找到答案。
與神共居的村寨——翁丁
翁丁古寨,是一個有著數百年曆史的佤族原始群居村寨,「翁丁」意爲連接之水,在古語當中的意思爲「住在山上的人」。
千百年的歲月流逝,翁丁古寨猶如亘古不變的標記,在這片藍天、白雲、高山、溪流之間訴說著佤族人民傳誦千年的司崗裏神話,讓遠來的客人,體悟到真正的自然。
翁丁人和善,不管是走進普通人家還是佤王府,村民一定會用苦茶熱情招待,喝前撒一滴到地上敬天,會換來翁丁人的會心一笑。
他們會在特殊的日子去到寨樁祭祀祈福,此外包圍著他們村莊的這些樹也堅決不能砍。
因爲當地人認爲它們是有靈性的,一直都會保護著他們不被外界傷害,所以現在才能看到高大而又郁郁蔥蔥的林牆。
遺落地球的神地——雨崩
雨崩村位于雲南德欽縣雲嶺鄉境內,「雨崩」在藏語的意思裏是「珠寶聚集的地方」。因目前無公路可通,進入雨崩,需徒步或騎馬18公裏,翻越3700米垭口。
雨崩村是神奇的香格裏拉的縮影,是世人所向往的桃源仙境的模版。
人們常說「不去天堂,就去雨崩」,這裏定是神在地球上遺落的一片神地,擁有最像天堂的景象。
梅裏雪山下,樹木林立,萬物寂寥,誰都不曾想,這裏有一個雨崩村,依山而居,炊煙袅袅。雲霧散去下的雨崩,是一片不被打擾的世外桃源。
據說雨崩在很久以前並不被外界所知,有一個老人常到瀾滄江邊的西當村借糧,西當村的人誰也不知道老人從哪來,跟蹤他也很快不見蹤影。
後來當老人再來借糧時,他們在幫老人將口袋扛上肩時,乘機在口袋上紮了一個洞,村民們隨著一路灑落的糧食找到一塊巨石下,衆人掀開巨石,才發現了雨崩。
最後一個傣族古鎮——娜允
娜允古鎮,位于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娜允」的傣語意思是「城中之城」,這裏曾是孟連傣族王城的核心,傣族人心中的聖地。
在蔥綠的山脊和悠悠的碧水間,古鎮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曆史,有著「邊地綠寶石」之美譽。
娜允古鎮的房屋是傣漢兩個民族不同風格合璧的建築群,全鎮沒有城牆分隔,在娜允人眼中,因和諧包容而興的娜允,不該有隔閡。
這裏也是通向東南亞的重要門戶,曆史悠久的鹽茶古道從這裏經過,濃郁飄香的雲南普洱隨著水路走向世界。
娜允古鎮是中國至今還保存著的最後一個傣族古鎮,2001年,孟連娜允古鎮被列爲傣族曆史文化名城。
曆史上,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傣族古城,可是現在已找不到任何一點蹤迹,唯獨娜允古鎮還保留著1000多戶居民的古城。
與世隔絕的桃源村——壩美
壩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的一個村莊,是近年來旅遊者們到文山必去的一個景點。
這裏只能搖著竹筏從村前村後的兩個溶洞進出,船緩行十余分鍾,臨近洞口,眼前便是河谷、流水、翠竹、水車、農田、茅舍……
那裏的壯族人們裏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整座山谷就是他們開墾出的風景,似乎這裏就是《桃花源記》中的桃源村。
春天,桃花掩映綠水,金燦燦的油菜花搖曳著春風。人們毫不避諱地在河裏洗澡嬉戲,孩子們捉蝦摸魚,從小就有很好的水性。
但由于交通不便,鄉政府的政策無法到達這裏,他們就自選村長,孩子們上學也只能在附近的法利村上學,只有周末才回來。
村子裏60歲以上的老人不識字,也不會說漢語,有的甚至從未出過洞。就這樣,春風一來一去,一去一來,壩美遊離在時間與地域之外,自得其樂。
石頭建的古寨——糯黑
糯黑村隸屬昆明市石林彜族自治縣圭山鎮,「糯黑」一詞意爲「猴子戲水的地方」。
它與著名的老圭山對峙相望,四周青山環繞,綠樹成蔭,中間呈凹形地勢,村民傍水倚山鑿石建寨。
這裏的每棟房子、每個院落、每條道路、每個台階,無一不是石頭修砌的,在糯黑村民與石頭相互關系的曆史進程中,滲透到村民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石頭堅固地守護著自己的地位和基礎。
這裏的任何一條大山和石紋脈絡,也都融入了彜族撒尼文化,它可是蘊含著逝去的曾經和深刻的曆史,石縫裏嵌入的都是歲月的殘痕。
據說,軍閥混戰時期,這裏盜匪橫行,爲了保護村寨,村民們築起了一道道石牆,開寨門4道,設炮樓5座。如今這裏的一個角落都成了風景,是藝術,也是歲月。
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丙中洛
丙中洛原名爲「碧中」,藏語意爲「藏族村」,丙中洛位于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雪山爲城,江河爲垣,古村田園如如畫一般,是中國最美進藏線路「丙察察」的起點。
丙中洛壩子位于怒江大峽谷深處,雪山之間白雪皚皚,田園風景美如畫,稻谷飄香,物産豐饒,牛羊隱現,古村裏炊煙袅袅。
在雲霧缭繞的丙中洛還有難得一見的「佛光」,見到此種場景的人不免會遐想丙中洛是否住著神靈,否則又怎會有如此的人間仙境之地。
這裏的石門關被當地人稱爲「納依強」,意爲神仙也難通過的關口,曆史上也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關隘。
2001-2004年連續在端午前後,有數條顔色各異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曬太陽,最長的約有10米左右,巨蟒的出現使得丙中洛變得更加神秘。
傳說石門關岩壁上的5幅藏文,就是爲了鎮住被當地土著民族成爲「龍」的巨蟒的鎮邪禅語。
千年茶山之心——芒景
芒景,位于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哈尼族鄉南部,是一個世代以茶爲主業的布朗族村落,地處雲南省瀾滄縣著名的「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核心地帶。
在芒景村的芒洪寨,那座看上去有些年代感的老寺廟看似很普通,但裏面的一塊碑卻大有來曆,碑文記錄了芒景布朗族在此定居1000多年的曆史。
曆史上,布朗山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輸送到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是這裏布朗、傣、哈尼等族百姓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
茶葉也是他們平日裏的菜,生活中的保健飲品。布朗話裏,茶稱爲「臘」,最初只是一種佐料「得則」。
這裏群山環抱,山巒疊翠,山川秀美,南朗河和南門河在山谷中緩緩流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花爛漫,果實累累,山間雲霧缭繞,山下雲海茫茫。
古建築博物館——劍川
劍川古城始于元代,至今已有650多年曆史,原有的古城牆巍峨壯觀,但在1952年,古城牆、樵樓已被拆除。
現四門護城河、壕橋猶存,古城牆基礎清晰,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不變,格局不變,曆經風雨,古貌依舊,沿著古城的涓涓細流,似乎還能尋得那靓麗的身影。
現四門護城河、壕橋猶存,古城牆基礎四至清晰,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不變,尺度不變,格局不變,曆經滄桑,古貌依舊。
古城的民居極富特色,尚保留明代建築40余處,其中有21個院落保存完整,尚保留清代建築146處,其余爲民國至20世紀60年代土木結構建築,古民居建築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總數的90%以上。
雲南的樓蘭古城——團山
團山古村是一個自然村落,依山而建。總占地10000多平方米。位于距離雲南建水縣城西13公裏處。
團山古村,是地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曆史遺存衆多,整體格局風貌完整、真實的傳統風貌型曆史文化名村,是「完整保存19世紀風貌特色的原生態村落」和「雲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也是雲南建水的一個安靜而未有太多人打擾的地方。
團山的老房子,曆經時光沖刷,這住著的人在逐漸老去,牆面也日漸斑駁,可透過留在門上、牆上的書法、繪畫,我們依然能從中感受這裏深厚的文化底蘊。
因爲建築文化的價值,團山古村入選2006年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産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