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跟孩子不要一味地講道理,該打就要打!懲罰也很重要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人在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讓他真的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現代很多家長,已經不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觀,家長更尊崇給孩子自由的選擇,面對孩子犯錯,用講道理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民主!瑩姨以前也一直困在這種教育觀裏,但知道聽到李玫瑾教授在一期專訪裏談到“跟孩子不要一味地講道理,該打就要打!懲罰也很重要!”讓我覺得十分有道理,並且爲這種教育觀找到了佐證,于是我也重新樹立了教育觀!
爲什麽不能跟孩子講道理?
孩子是不聽道理,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先說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孩子從出生開始到6歲是右腦思考模式,逐步過渡爲左腦。因爲左右腦分控理論,左腦代表著學術腦,右腦代表和藝術腦。右腦更爲感性化,所以6歲前的孩子動不動發脾氣,這是由于大腦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除了左腦和右腦以外,人的大腦還分上下層,于是分爲生存腦,控制人體的本能,比如受到威脅時,選擇逃跑或者戰鬥!第二層是情緒腦,這個位置就是主管情緒的杏仁核區域,掌管著喜怒哀樂!而理智腦是最外層,也是我們常說的大腦皮層,而理智腦發育成熟要等到20歲左右,所以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受情緒腦所控制!所以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喜怒無常,講道理就是對牛彈琴!
該打就要打!懲罰也很重要
要知道3-6被稱爲潮濕的水泥期,是塑造孩子良好行爲習慣的關鍵期,這個時期想通過純講道理很難讓孩子形成好習慣!而打孩子這種懲罰的方式,實際是在保護孩子,以免孩子因爲當時的不良行爲,在將來犯更大的錯,讓孩子學會敬畏!但這裏的打孩子可不是爲了出氣,父母也要講究打的方式,懲罰的方法。
一、要借助工具
最好在家中有一個工具,專門用于打孩子,“戒尺”就很不錯!借助工具有這2點好處,一是有儀式感,這個戒尺時刻提醒著孩子要懂得敬畏!二是避免用手打,有些家長可能失控,對孩子造成傷害!
二、打孩子講究時間
打孩子的時候要掌控時間,太短起不到效果,太長孩子可能會記仇!針對自家孩子的狀況把控時間,盡量打手,打屁股,不要打臉、頭、後背這些位置。
三、打完後要擁抱
一般情況下,當家長打完孩子以後,孩子會想要擁抱!孩子內心恐懼的是可能失去媽媽的愛,此時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打完孩子,懲罰完孩子以後,家長要給孩子擁抱,用肢體語言告訴孩子,你是愛他的,但是做錯事必須得到懲罰。
四、用故事進行心理建設
孩子雖然不喜歡聽道理,但是孩子喜歡聽故事。家長只要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在繪本故事中學會了不少行爲,如何吃飯、穿衣、洗澡。想要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良好的習慣,家長要善用故事做心理建設!這個時候就要講究套路,比如孩子撒謊後,你打他懲罰了他,那麽晚上你就要講一個類似《狼來了》的故事,讓孩子通過故事意識到撒謊不對,而媽媽打我是因爲怕我被狼吃了!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自然是充滿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味地做一個溫柔的母親,不一定對孩子就是好事。最後瑩姨給家長們分享2套書,用故事讓孩子明白道理!一套是《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塑造健全的人格。另一套書是瑩姨非常喜歡的《兒童國學啓蒙全書》,之所以推薦這套書,是因爲瑩姨認爲國學注重禮、義、仁、孝,這樣更有助于培養出一個善良、感恩的孩子!一個感恩善良的孩子,自然不會做出大惡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