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好消息:據央視4月3日新聞報導,4月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航。本航次自3月1O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01,什麽叫鯨落?
在地球上生活了5000多萬年的鯨,最世界上較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它雖然生活在水中,但有肺無腮,它是胎生且哺乳的。
藍鯨是地球上現存動物中最大的哺乳動物,身長可達33米左右,重達200噸左右。
當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會沉入海底,生物學家稱這一過程爲鯨落(Whale Fall)。
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爲深海生命的“綠洲”。
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在南海發現鯨落。在深海海山1600的山腰處發現的。對于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02,“巨鯨落,萬物生”。一座鯨魚的屍體可以是供養深海生命的食物。
TS16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謝偉副教授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目前國際上發現現代自然鯨落總量不足50個。“在南海發現的鯨落,尾部仍然可以發現魚類在撕扯它尾部的肌肉,可能是剛剛死亡不久的鯨魚。”
鯨魚屍體分解的不同階段支持著從大鲨魚到微小細菌等生物群落的演化交替,共分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移動清道夫階段,即鲨魚和螃蟹等食腐動物清除鯨魚的軟組織。
第二階段:機會主義者階段,其他的異養動物(如蝸牛和蠕蟲)利用較大的食腐動物提供的剩余食物,它們在鯨落周圍的沉積腸中定居下來,並在鯨骨上或鯨骨內清除任何的殘留物。
第三階段:化能自養階段,鯨骨腐爛時産生硫化氫,某些細菌可以直接從硫中獲取能量,而較大的生物則依賴于生活在它們體內的減硫細菌(細菌共生)。
03,研究鯨落的曆史
國際上對鯨落的研究始于1987年。夏威夷大學的科考人員乘座潛水器,首次發現海底的鯨落生態系統,隨後科學家們逐漸解開了這一另類生態系統之謎。
在北太平洋深海中,鯨落維持了至少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的生存,促進了深海生命的繁榮。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海洋中鯨類的數目在急劇減少,鯨落也變得稀少,其對深海生命和生態過程以及海洋有機碳循環的長遠影響,是目前海洋科學家們關心的國際前沿問題之一,而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此次發現的鯨落,處于南海中部海山上根據其形態特征,估計爲一只齒鯨屍體,初步被認爲是鳥嘴鯨。
該鯨落附近有數十只白色铠甲蝦、紅蝦、蠕蟲以及數只鼬鳚魚,呈現區帶分布。
該鯨落尾部仍能觀察到有機組織,顯示該鯨落的降解時間可能並不是太長。
“鯨落海底,哺暗界衆生十五年。”加裏.斯奈德曾這樣說過。
在深海裏,營養成分通常很稀少。而一頭死去的鯨魚,可以創造出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維持上百種無脊椎動物的生存,長達幾十年甚至上薄,成爲孤獨海洋裏最溫暖的綠洲,這也就是鯨魚給予生養它的海洋最後的溫柔。生物學家賦予了這個悲壯的過程,有一個優美的名字,叫作“鯨落”一一巨鯨落,萬物生。
我是雲淡風清1883506,請關注我!
消息、圖片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