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
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
順利返回三亞
與科學家們一同返回的重要成果中
最引人注目的一項
是在南海深海海山1600米的山腰處
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生態系統
對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南海的海底,拍攝到一只3米長的鯨魚屍體。它死亡的時間不算太長,身上大部分的肉質都已經被其他生物吞噬,只留下了尾部少量的肌肉,等待更多食客的到來。
圖源: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什麽是鯨落(Whale fall) ?
鯨死亡後落入深海後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爲深海生命的"綠洲"。
鯨落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會經曆大致四個階段——
一、移動清道夫階段,即鲨魚和螃蟹等食腐動物清除鯨魚的軟組織。一般持續4-12個月。
二、機會主義者階段,即其他的異養動物(如蝸牛和蠕蟲)食腐動物留下的剩余食物。它們在鯨落周圍的沉積物中定居下來。一般持續3-4年。
三、化能自養階段,到這時候,鯨只余骨架。大量的厭氧細菌進入鯨魚的骨骼,分解其中的脂類,並産生硫化氫。它們在這裏大量繁殖,養活一大批小型海洋生物。這一階段也是鯨落持續最久的階段,可長達50年。
四、礁岩階段,當殘余鯨落當中的有機物質被消耗殆盡,鯨的遺骸還會化作礁岩,成爲大批海洋生物的聚居地。
鯨的生命尚只有幾十年,而他們的死,卻能爲荒蕪的深海,帶來一個世紀的生生不息。
尋找鯨落的人們
每年有約有70000頭鯨魚在遷徙路線上死亡,但由于下沉的地點隨機,在茫茫汪洋中尋找自然鯨落,如同大海撈針。
每一個研究深海生態系統的人,都渴望親自探訪,研究鯨落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奧秘,但這幾率如此微小,全世界也只不過發現了50座而已,可見我國科研人員的發現有多麽令人驚喜。
研究鯨落的迫切下,尋找鯨落的人們發掘了人造鯨落的方法——將在海灘上擱淺而亡的鯨魚,送回海底,再加以追蹤。
但這個過程,畫面一點都不唯美,甚至一度混亂。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格雷格·劳斯,爲他觀察的第一只鯨落,接收了一只擱淺的鯨魚。(他和團隊必須先把數十噸重的鯨魚拖走,再綁到船上)
而與在海中死亡不同,鯨魚擱淺後體內會迅速産生氣體,使鯨魚鼓鼓的,很難沉下去。
學者們不光要拖鯨,還要幫鯨綁幾噸的金屬配重。鯨分泌的油脂很多,在搖晃的甲板上,學者們不斷滑倒。
整整24個小時不眠不休的勞作後,格雷格·劳斯团队的鲸鱼遗体终于消失在清晨波涛之下。
格雷格爲這只醜陋腐爛的鯨起了美麗的名字——花蕾。因爲他知道,當它重新深眠海底,它終會綻放生機。
林深時見鹿,海深時見鯨。
生于海洋,葬于海底。
理性與浪漫,科學與宿命,在一只鯨身上發生著奇妙的交錯。
一鯨落,萬物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