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OHO中國掙了多少錢?
先看看,從2004年開始,SOHO中國淨資産的變化:
SOHO中國淨資産增加357.7億元。
除了淨資産增加之外,還有上市後公司多次現金分紅。
這兩個加一起,就是SOHO中國這些年掙的錢了。
2006年至今累計實施分紅12次,累計現金分紅達到207.8億元。
淨資産增加額,再加上現金分紅額,總共是掙了565.5億元。
那麽潘張夫婦掙了多少呢?
按照SOHO中國董事會主席潘石屹及其夫人張欣持有該公司63.93%股權計算,累計掙了361億元,其中上市公司淨資産部分是228億元,分紅到手現金133億元。
16年時間,從3.45億起家,掙到手565.5億的淨資産。
不得不說,非常厲害。
那麽SOHO中國是怎麽掙錢的呢?
二、SOHO中國是怎麽掙錢的?
我們都以爲,SOHO中國是包租公夫妻店。
首先是靠租金掙錢。
那麽,我們來看看SOHO中國這麽些年收了多少租金呢?
從2009年開始收租開始至今,SOHO收了79億元的租金。
區區79億元,只是SOHO中國這麽些年掙錢的零頭。
還有一部分,房地産開發。
SOHO中國在2009年之前是不收租的,它依靠收購爛尾樓重新包裝,一間間或者一棟棟的把房子賣給他的主要客源:煤老板們。
2010年5月北京市官方出台禁止物業散售政策,依賴“煤老板”客源帶給業績大幅波動等,原本依靠收購爛尾樓重新包裝的方式難以爲繼。
加之,2011年前後,調控持續,商辦地産銷售熱度不複從前。在這個大背景下,它才開始收租模式的。
從2015年開始,SOHO中國的房地産開發業務基本爲零,收入全部都是自持物業收租模式。
上市之後,房地産開發收入合計762億元,那個時代煤老板、暴發戶多,這一塊業務的淨利率算高一點,20%,大概貢獻150億元。
租金79億元、房地産開發業務150億元,合計229億元。
而SOHO總計掙得565億元,還有差額336億元。
在哪裏呢?
最後一部分掙的錢在這裏:
公允價值評估。
13年的時間,公允價值評估增值總額累計335億元。
按這個推回去算,投資275億元,增值335億元,現值610億元。升值220%。
最後一塊拼圖對上了。
租金收入也罷,房地産開發也罷,加在一起,都沒有房地産增值來得快。
要現金分紅,就需要賬面利潤,SOHO每年就租金那麽點收入,不夠分啊。
怎麽辦呢?
再加上公允值評估的利潤,分紅就師出有名了。
只不過慢一點,螞蟻搬家,每年幾億、十幾億的搬。
三、SOHO中國的關鍵時間點
第一個關鍵時間點:
2007年10月8日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資金128.6億元港幣。
2008年3月20日恒大首次上市折戟的第二天,潘石屹就抛出“未來100天內行業將發生劇變”的斷言。
它手握現金,遇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自然可以穩坐釣魚台,同時大肆抄底。
2008年新增7.76億的投資物業資産,2009年的評估增值21億元,賬面價值達到29.2億元。
自己有錢,銀行又能借到錢,才能大肆開發包裝爛尾項目,賣給乘著四萬億東風飛起來的煤老板以及背後的“房姐”們。
第二個關鍵時間點:
2014年,這一年它把房地産開發業務清空了,這是關鍵的一步。
爲什麽孫宏斌說房地産掙的都不是錢呢?
因爲只要你還在做,都是在滾動,那個錢是不是你的都不一定。倘若有一天資金鏈出現問題,那都是死資産,都不是你個人的,例子太多了。
在這一年,SOHO把曆年來房地産開發業務掙到手的熱錢,全部沉澱到自持物業上面去了。
這是高手。
第三個關鍵時間點,就是現在。
3月10日消息,傳聞黑石集團正與SOHO中國就後者私有化進行談判,交易價值40億美元。
螞蟻搬家不過瘾,想要全身而退了。
以前房地産開發業務在手,現金流充足,薅一點出來就足夠分紅。
現在只有租金收入,賬上分紅的現金不夠怎麽辦?
那麽就變買資産獲得現金,再來分紅。
公開報道SOHO自2014年以來變現近300億。
三哥比較嚴謹,按照曆年財報的數據,SOHO從2014年至今處置變賣商業地産合計167億元。
但是螞蟻搬家不過瘾。而且總是今天賣一處、明天賣一處,輿論壓力大。
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徹底私有化來的最暢快。
四、後話
三哥忽然想起了彙源果汁的朱新禮。
2020年3月2日,彙源果汁正式被香港聯交所摘牌退市。
2007年2月彙源在香港聯交所公開發行,比SOHO還早幾個月。
2008年9月,美國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宣布計劃以200%的溢價,全額收購彙源果汁。 結果折戟于監管。
在彙源果汁最近一份公開披露的2016年度報告中,固定資産原值93億元,累計折舊33億元,現值60億元。2016年報中最新的三筆合計20億元的債券成本6.9%-7.8%。
同樣是固定資産,彙源果汁的生産性固定資産賬面折價33%,還不好變現處理。
而SOHO的投資物業,升值220%,變現是分分鍾的事,2016年SOHO一筆30億的公司債券利率3.45%。
去年12月,有的人奮鬥一生,最後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有的人躺賺變現,最終可能全身而退。
是的,我們怎麽能怪潘張呢?
他們這麽多年還交了那麽多稅呢。
他們只不過很聰明、善用規則。
要怪就怪朱總“不識時務”吧。
但是,如果這就是商人和企業家的不同下場;
除了悲哀,夫複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