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剛剛記事的我經曆了人生第一次洪水,驚慌中清晰地記憶了逃難的曆程。七月底,伊河、洛河雙雙決堤,夾河灘區域伊河在西馬莊決堤,洛河在潘寨決堤,一時間魚米之鄉夾河灘成了澤國,倉皇的人群四散投親靠友。 ——題記
一個多月沒下雨的偃師,太陽烘烤著大地,人們酷熱難耐。七月下旬剛剛召開過抗旱動員,天就像開了口子,多日雨水不斷,河水已經漫過河灘,逼近了河堤。漲河的消息不絕于耳,人們按村裏大喇叭的廣播做了最壞的打算。
7月30日,天放晴了。“晴得猛,下得猛”的諺語,讓人們剛剛放松的心情又揪了起來。下午傳來了伊河、洛河上遊暴雨的消息,村民一下子緊張起來,紛紛收拾好值錢的家當做好逃荒准備。傍晚時分,人們紛紛擠上了大隊和學校的樓房。大人們焦灼地議論著水能不能漲起來,孩子們則鬧哄哄地在人堆裏擠來竄去,好不熱鬧。
7月31日上午,伊河上遊決堤的消息傳了過來。我們離開了擁擠的教學樓,轉移到了地勢高一點的崗上。焦急又無處逃避的村民紛紛湧上河堤查看水情,以決定是否做進一步逃荒的准備。一時間,洛河堤上擠滿了暫時安全卻依然焦灼不安的人群。咆哮混濁的河水翻著白色的泡沫沖刷著河堤,但離開了河道的洪水暫時沒有了凶猛的氣象,這給了人們一個沒有大礙的錯覺。
水面上到處飄著上遊沖下來的瓜果,間或有打著旋的樹木和家禽的屍體。膽大者紛紛扶著堤邊的小樹下到水邊用舀子、鐵鈎、繩索打撈水裏的物件。村社幹部嘶啞著嗓子,來回跑動著提醒人們不要下堤,要注意安全。不知危險小小年紀的我趁大人不備,也抓著小樹溜到河邊撈上來了一個西瓜,把跟著的三姐緊張得臉色煞白。
傍晚,洪水已經進了村子。母親趟著齊膝深的水回了趟家,又收拾了一些必備物品,決定第二天就向地勢更高的地方轉移,回來時部分路段水已經漫過了腰。後來聽說,有人用架子車拉著老人孩子逃荒,大水彌漫了溝和路,車子在浮力作用下本就不穩,過溝時架子車被水沖翻,一個孩子被水沖走,找到時人已經不行了。
8月1日,我們在泥濘中到了地勢更高的孫家崗。在親戚家停留一晚,第二天就隨著逃難的人流沿著河堤向洛陽進發。平整的河堤被雨水浸泡後,在千軍萬馬逃難的人流腳下變得稀爛。我像大多數人一樣穿著黑色雨鞋。鞋比較大,不跟腳,在泥濘中走起來特別費力,我跌跌撞撞地竭力維持著身體平衡。人群在河堤上吃力地向前蠕動,有時爲了避開橫亘在堤上的大樹或其他雜物,還要不停地上堤下堤。在又一次上堤下堤即將爬上堤面時,一顆碗口粗的樹再也禁不住泥水的浸泡,在狂風中向著堤口倒了下來。驚慌的人群尖叫著呼兒喚女地慌張躲避,我被擁擠的人流裹挾著退到了堤下,險險地避開了大樹的傾軋,弄得一身泥漿,狼狽不堪。
步履蹒跚的我們筋疲力盡地抵達了洛陽,二十多公裏的“水泥”路,抽走了一個七歲孩子的全部力氣。我上氣不接下氣地一屁股坐在路邊,一步也不想再走。這時一個騎自行車的中年人停在我身邊,問母親是否需要捎我一程。我激動的眼淚都要下來了,自行車後座無比誘惑地吸引著我。母親一口回絕了中年人的熱情。我懊惱又失望地看著自行車離去,沮喪到了頂點。後來聽說有小孩就是這樣被拐走的,現在想想都後怕,如果不是母親堅持,我會不會就是一名被拐賣的小孩?
在洛陽拖廠二伯那兒停留了一天,我們坐火車去了父親工作的地方,直至洪水退去。
三十八年了,這場洪水對人們造成的傷害清晰地刻在了我的記憶深處。由于時間久遠,具體的細節、日期已經模糊不清,這場災難也已經鮮有人提及,也許用不了多久,它將徹底地湮滅在曆史的塵埃裏,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我想把它記下來,從一個小人物的角度,曾經我記得它發生過。
(縣城南面的公路進水一尺多深,災民趟水撤往縣城;拍攝時間:1982年8月上旬)
(洪水過後,麥稭垛漂移到公路上。拍攝時間:1982年8月15日)
(昔日被水淹過的縣城南面的公路現已建成繁華的商城路)
(災民在公路上搭窩棚,暫時棲身;拍攝時間:1982年8月15日)
(偃師嶽灘的房屋坍塌殆盡,到處殘垣斷壁;拍攝時間:1982年8月15日)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文章發布的最後時刻,找到了這張黃河水利委員會龍門鎮水文站設立的紀念碑,明確記載:1982年7月31日洪水,水位154.50米,流量5550㎥/s。)
爲了核實相關信息的准確性,我在網上認真地查找了資料。在不多的信息中,《黃河水文》網站呂光圻先生的《憶“82.8”洪水二三事》和搜狐網莊學先生的《曆史影像:回憶偃師1982年的水災!》是真實可信的。作爲水文局的工作人員,呂先生親自參加這場水災的預測與調查工作,並記錄下了這場洪水,我也知道了官方給洪水定名爲“82.8”洪水;莊先生從部隊回洛探親,親自參加了抗洪救災工作。根據呂先生記載7月31日淩晨四時黑石關洪峰流量驟減,洪水神秘消失,水文局領導迅速和黑石關站、洛陽地區水利局聯系了解情況,很快了解到在伊洛河夾灘地區發生了堤防決口和倒灌。莊先生明確記載7月29日夜伊河上遊洛陽郊區段的河堤決口,夾河灘頓成“澤國”。在和長輩印證信息時,與呂先生和莊先生的記載也有出入,在此采信了呂先生作爲專業人士的記錄。
據了解,此次水災偃師、鞏縣(今鞏義市)受災嚴重。呂先生參加了災後水文局組織的洪水調查組。在洛陽地區水利局同志的帶領下,呂先生調查組一行災後沿夾灘周邊查勘了十幾處決口和東橫堤漫堤沖毀情況,所見之處,堤防殘破不堪,灘地裏的大部分滯水已退,部分低窪處仍有積水。在《伊洛夾灘洪水調查》部分,呂先生記載了洛陽地區水利局同志的介紹:“這次洪水僅夾灘地區就有56處堤防決口,伊洛河彙合處在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時就開始漫溢倒灌。經調查統計共淹沒面積106平方千米,滯蓄水量3億立方米,一般水深1.5米。……夾灘堤防標准是可防20年一遇洪水,但因爲常年失修,問題不少”。
茲將呂先生和莊先生的文章附錄于後,感興趣的朋友可打開鏈接詳細閱讀。謹向呂先生和莊先生表達崇高的敬意與誠摯的感謝!
(文中圖片除最後一張水文站紀念碑外,全部引自莊學先生的《曆史影像:回憶偃師1982年的水災!》,莊先生具有全部版權,特此聲明。)
附1:《憶“82.8”洪水二三事》
http://www.hwswj.com.cn/news/show-165206.html
附2:曆史影像:回憶偃師1982年的水災!
https://m.sohu.com/a/102353185_37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