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說它是太平的,還總有點不穩定。說他是動盪的,但表面上看起來他還是挺平和的,世界局勢就是這般,現在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繫日益密切,已經很難分離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有些鬥爭往往是看不到的。
從美國的一貫做法來看,東北亞的日本和朝鮮半島,到南部的南海和西南部的緬甸,再到西部的印度和阿富汗,美日打造針對中國的包圍戰略已現端睨。
而在西部的中巴經濟走廊和西南邊的中緬經濟走廊則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關鍵地方,如果這兩個地方受到美國狙擊而發生戰爭或動亂,則中國一帶一路必受重大影響。
在西部 ” 保巴基斯坦就是保中國 ” 絕不是虛言,在西南部爭取緬甸,將美日印對緬甸的打壓變成中國的機會,使緬甸進一步靠向中國。如果中巴經濟走廊和中緬經濟走廊能夠建成,那麼中國一帶一路就成功了一半,中國衝破美日印圍堵就指日可期。
中印邊境軍事對峙結束後,中國周邊的環境並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日本前防務大臣石破茂公開提出要修改 ” 無核三原則 “,即保留 ” 不擁有、不製造核武器 “,但刪掉 ” 不運進核武器 “,為美國在日本部署核武器造輿論。
美國和西方勢力正在將圍剿和遏制中國範圍擴大到中國的西部和西南部,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對中國步步緊逼,給中國製造麻煩。
在緬甸和巴基斯坦,美國、日本、印度正在圖窮匕現。中國除了要應對東部和南海出現的種種挑戰之外,還要應對西部的新的戰略挑戰,正是危機四伏、暗流涌動、” 戰鬥正未有窮期 “。
在南亞
美國、日本、印度又一直在圖謀將緬甸納入他們的勢力範圍,他們培養翁山蘇姬這個 ” 民主鬥士 ” 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國周邊打入一根楔子,幸運地是沒有成功。
翁山蘇姬當選後走的是一條務實路線,中國是她當選後最先出訪的大國,還參加了中國組織的所有重大活動,雖然美日印一直企圖拉攏利誘翁山蘇姬,但翁山蘇姬沒有動心。
由於沒能將翁山蘇姬這個被西方認為符合西方民主價值觀的 ” 民主鬥士 ” 拉攏到圍堵中國的西方陣營,所以西方惱羞成怒,對翁山蘇姬開始下黑手。
長期以來,緬甸一直是受到西方制裁的國家,但歐巴馬時期開始為了遏制中國,突然向緬甸示好,解除了對緬甸的大部分制裁,以圖牽制中國,把緬甸打造成反華橋頭堡。
同時由於緬北一直因民族矛盾而武裝衝突不斷,甚至對中國邊境老百姓的安全造成了威脅,中國不得不出手干預,使緬北局勢得到控制,趨於穩定。
在西亞
美國明知阿富汗是個墳場也必須進入並待在那裡。同時要阻止中國向西發展,就必須打擊中國的鐵哥們巴基斯坦,這也就是為什麼特朗普一面提出 ” 阿富汗新戰略 “,一面對巴基斯坦表達憤怒:巴基斯坦反恐很不給力,我很不爽。
並指責巴基斯坦包庇、窩藏、甚至縱容恐怖分子,一副要將巴基斯坦 ” 阿富汗化 ” 的表情。
印度一方面為配合美國新戰略,一方面也為在與巴基斯坦較量中占據主動,利用在金磚國家會議上被點名的 ” 穆罕默德軍 ” 與 ” 虔誠軍 ” 等恐怖組織名單對巴基斯坦大做文章。
其實這幾個組織在巴基斯坦境內就是非法的而受到巴基斯坦官方打擊,印度這麼做是想一方面挑起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的矛盾,弱化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影響力,一方面擴大印度在阿富汗的影響力,為中印戰略博弈增加籌碼。
在現在看來,印度完全是不受教訓的。因此中國現在對印度也必須要時時刻刻提防著。
在 12 日的外交部記者例會中,有記者問及中國拒絕向印度提供水文 ( 雅魯藏布江 ) 資料一事,並指出是因為中印對峙而引發這種情況。
發言人耿爽回答:
【長期以來中方克服各種困難與印方開展跨境河流水文報汛等合作。由於去年遭遇洪水損毀需進行復建,以及進行升級改造等技術原因,中方境內的有關水文站目前暫不具備搜集有關水文數據的條件。是否會重新提供水文數據,取決於上述工作進展的情況。】
翻譯重點:
一,跟印度合作很困難,中國已經盡力了。
二,資料被毀,想要我也得有呀 !
三,以後是否合作看印度表現。
信不信由你,反正資料是沒有了。
阿三簡直是腦子進水,一年 365 天對他好,只要有一天不順他的意,他就懷恨在心,骨子有種深深的受迫害狂想症。
水資源議題是中印關係中另一個棘手問題,而且還有邊境爭端因素在其中。但 ” 威脅論 ” 是印方一手炒作起來的,久而久之,成了恐怖預言。
恐怖預言真正可怕之處在於,它得到了自我實現,你天天念叨中國是水霸,是水霸,是水霸。
那反倒提醒中國,現成的水霸幹嘛不做 ?
阿三入戲太深,它的思維是對抗,而非合作。既然你不想合作,那麼水文資料被毀了豈不很正常 ? 搞搞清楚,主動權在誰手中 ?
洪水沖毀是天災,這也怨得著中國 ? 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事實本身就是這樣,反正現在中國對於印度來說需要一臉嚴肅 !
今日,安倍剛剛抵達印度,就遭莫迪強行熊抱。
看看倭國首相的表情,明顯有一種被 ” 熏到了 ” 的感覺,而安倍後面的首相夫人則 ” 花容失色 “。
在共同欣賞完稀稀拉拉的 8 公里歡迎表演後,莫迪送給安倍一隻 ” 三不猴 ” 大理石雕塑作為國禮。
” 三不猴 ” 雖然是日本塑造的文化形象,但內涵卻來自於中國《論語》里的 ” 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雖然印日雙方都標榜 ” 三不 “,但無論是安倍還是莫迪都明白,兩國之所以建立 ” 特殊關係 ” 就是為了對抗東亞大國,印日製造對抗和挑起爭端的行為與這個 ” 禮 ” 字相距十萬八千里。
為了配得上阿三的熱情,把秀恩愛的戲碼演足,安倍也是砸出了血本。9 月 14 日當天,安倍就來到艾哈邁達巴德,第一時間出席高鐵奠基儀式。在講話中他動情地表示,” 莫迪總理 2 年前決定在印度修建高鐵,很自然地選擇了新幹線。
為了印度的高鐵事業,為了印度人民的福祉,我方必然不吝汗水。” 在慷慨激昂的背後,是日本向印度提供約 1900 億日元 ( 約合 110 億人民幣 ) 的日元貸款,還款期最長可達 65 年,這不愧是對莫迪冒險行動的獎勵。西方媒體則不無挖苦地評論:等到這條高鐵報廢了,印度可能都沒還清貸款。
當然,極力想成為 ” 正常國家 ” 的日本也是在利用印度。無論在核技術合作還是印度採購 US-2 水陸兩棲飛機,都是在幫日本一步步漸進式廢除戰後體制。
並且在安倍來訪前,印度媒體和日本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宣稱兩國友誼的基石就是要遏制某大國的 ” 切香腸 ” 行為,揚言要維護印度洋 – 太平洋的和平和秩序。而如今印度和日本聯手為全世界上演了真正的 ” 切香腸 “。
事實上,安倍很喜歡在別人家的後方搞一搞事情,製造一些事端。最近,日本就宣布向菲律賓提供約 4 萬個直升機零部件,保證菲方的海上巡邏力量能夠正常運轉,還要向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提供巡邏船,積極向泰國兜售軍用雷達。
日方的所作所為就是要維持本國岌岌可危的影響力,確保南中國海沿岸的國家都具有騷擾的能力。只要東亞大國的後方不穩,只要有國家敢於以小取鬧,就能為日本提供牽制的力量,緩解日本在東海的壓力。
在日本政客眼裡,其實從未瞧得起印度這個國家。日本與印度關係顯著升溫發生在 2006 年以後。
這個年份是一個分水嶺,之前發生了大規模反日活動,接著日本的 GDP 被中國趕超,而且差距越來越大。日本的不安感逐漸加深,這也是執行強硬對華政策的小泉能夠成為 ” 長壽首相 ” 的直接原因。
如今安倍面臨的局勢比小泉時代更加嚴峻。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要面臨這樣一個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中國的軍力突飛猛進,第一島鏈名存實亡,現在是考慮第二島鏈還有沒有用的問題。
面對百年未見的大變局,美日領導人都缺乏應對的經驗與策略,只能憑 ”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 這個直覺去拉攏印度。
美國對印度的態度是利用,莫迪聽話,就給個糖豆,但讓美國給印度投資是不可能的,特朗普對莫迪的 ” 印度製造 2025″ 充滿了不屑與敵視。印度要搞製造業,這不是搶美國的飯碗嗎 !
因此儘管印度媒體興奮地宣揚 ” 美國提供電磁彈射技術,幫印度建造第 2 艘國產航母,排水量將達 6.5 萬噸,至少搭載 50 架艦載機 “,但美國人提出的條件卻是讓印度人填阿富汗那個無底洞,莫迪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這個喪權辱國還辱智商的條件。
而日本則不同,日本是真心想幫助印度,順便占領這個未來的全球第三大市場。無奈日本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僅如此,日本極力向印度推銷武器,讓習慣於宰客的俄羅斯非常不滿,更讓東亞大國感到這就是挑釁。或許是巧合,或許是有意,中俄兩國決定在此時警告日本。
根據媒體報道,中俄將展開 ” 海上聯合 -2017″ 第二階段軍演。中方派出 4 艘艦艇趕赴符拉迪沃斯托克,軍演將首次在鄂霍次克海舉行,而多兵種聯合反潛也將首次成為演練項目。
兩個 ” 首次 ” 的意義不一般。這一方面證明中俄之間的軍事合作和互信再上一個新台階,俄羅斯連敏感的腹地都開始逐漸向准盟友開放,另一方面則證明兩個大國似乎在有意威脅日本防衛薄弱的北方,讓日本首尾不能相顧。
而安倍前不久在俄遠東地區召開的 ” 第三節東方經濟論壇 ” 上的態度似乎激怒了俄方。北極熊對日本向 ” 南千島群島 ” 的經濟滲透感到警惕。
而就在 8 月 24 日,6 架中國 ” 轟 -6″ 轟炸機飛行至日本紀伊半島海域,再原路飛返。日方表示這是首次在此路徑上發現東亞大國的轟炸機。結合起來,這 2 個信號證明,對日本的 ” 鉗形攻勢 ” 和南北夾擊已見雛形,這就是大難臨頭的先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長久以來,日本都習慣對亞洲大陸展開攻勢,而對自身安全則不必過多擔心。如今,安倍再次在別人家的後院攪合,如今也該讓日本嘗嘗自家後門被盯上的感覺。或許這種感覺並不美妙,但日本以後要習慣和適應。
日本必須記住,在打別人家主意時,先想想自己的老窩會不會被端掉。日本如果想在未來繼續存在,最重要的是學會 ” 本分 “。
對於中國來說
壓力變動力,挑戰變機遇,這兩句話在當下或許很適合中國。美國等西方勢力目前對緬甸的打壓很可能是一步為中國製造機會的臭棋,會直接讓緬中關係靠得更緊,而中巴關係則只會由 ” 鐵 ” 變 ” 鋼 “,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