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心中,官員分爲兩種,一種是德才兼備,一種則是沽名釣譽,兩者顯然是根據德行分類,面對前者,以看重態度爲主,後者相反,看重行爲。
1、 怡親王允祥
怡親王允祥是康熙皇帝的十三子,其生母是備受康熙帝恩寵的章佳氏,自幼允祥就"子憑母貴",得到康熙皇帝更多的青睐,是當時除了太子之外的,盛寵第一人。
衆所周知,康熙皇帝愛出巡,其皇子中,允祥是跟隨出巡次數最多的,十幾歲便是被帶在身邊,可見康熙對他的喜愛程度,直到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康熙沒有讓他跟隨,而是指派更爲重要的事情來做,那就是祭拜泰山。衆位可不要小瞧這個活動,在古代泰山是帝王權利的象征,曾經秦皇漢武就數次封禅泰山,代表最高皇權,由此也能管中窺豹,康熙皇帝對于是十三子允祥的用意之深。
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和太子的一系列朝政過激行爲,引起了康熙的反感,朝廷局勢動蕩,允祥也深受影響,被康熙帝下令禁足,有其他皇子爲其奏折求情,康熙帝也只是批複允祥不是勤學忠孝之人,需要嚴格管教。這對于重人品德行的康熙來說,有此評語,就基本上判定了允祥前途無望。
等到雍正繼位後,允祥作爲雍正的昔日兄弟,被釋放出來,封爲怡親王,著以重權,負責朝廷財務整頓具體事宜,總理戶部三庫。
這等前後差別,體現出了雍正皇帝對于他的無比信任,給了允祥更多的感恩戴德,無以爲報,只能竭盡全力,精心輔佐好雍正治朝。
自己掌握了清朝財政大權,便是把自己全部精力用在扭虧財政經濟事業上,他和雍正商議了關于康熙帝遺留的財政問題後,以休養生息和人民富足爲基本著力點,深行賦稅改革,清理經濟弊端。
不出幾年,清朝的府庫充盈,人們富饒安居,雍正欣喜之余更是打算重賞允祥,不過卻被允祥謙虛推脫,,他的謙遜和才能,雍正看在眼裏,也是贊揚在心裏。
允祥不光是在財政經濟上幫助雍正很大,他還經常代表雍正帝處理軍務,督領圓明園八旗守衛禁軍,甚至遇到好的官員,也可以直接向雍正舉薦,如果打個比喻的話,允祥就像是清王朝的管家一般,事無巨細都差不多參與其中。
曆史上的果郡王允禮就是他直接向雍正皇帝舉薦的。起初,雍正確定即將登基之時,允禮聽聞後驚慌失態,雍正看在眼裏,對他很不喜歡,所以登基之後,允禮一直被冷落官職,直到允祥知道了允禮的才能後,密折舉薦允禮,雍正思量過後,還是聽取了允祥建議,這樣昭顯了自己皇恩,又對朝堂穩定起到了影響。
雍正四年,允祥被雍正信任達到巅峰,爲表彰允祥所做功績,雍正親筆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匾賜予允祥。
怡親王事朕,視公而忘私。視國事爲家事,帶朕辛苦,不用朕煩心,故稱其爲"忠",兢兢業業辦差,小心謹慎辦事,敬奉皇命沒有絲毫的懈怠是爲"敬";赤誠坦白,言行一致是爲"誠";勤勉奉公,日夜操勞是爲"勤";本分做事是爲"慎";廉潔奉公,不貪汙受賄是爲"廉";認識道理透徹,辦事精明周祥,對官員賢能和優劣辨別正確是爲"明"。
雍正一番評價不但徹底承認了允祥的才能和對大清的貢獻,更是爲清廷樹立了一個完美的榜樣標杆,賢臣的典範。
雍正八年,允祥重兵不起,離開人世,雍正聽聞後,悲痛欲絕,並以停三日早朝來表哀悼,並且允祥的墓地是雍正親自給挑選,以超規格陵寢安葬。
2、 張廷玉
提到張廷玉不得不提一下他的父親,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也是雍正的皇家啓蒙老師,所以雍正用張廷玉與張英也有關系,但是能得到重用,還是要靠張廷玉的才能。
張廷玉出身學士家庭,自然知識熏陶濃厚,學識過人。
康熙三十六年,張廷玉進京參加會試,不料自己父親是主考官,爲了避嫌,張廷玉毅然決然的放棄了考試,直到下一次會試,張廷玉高中進士,後來被康熙重用,擔任洗馬、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官職,了解的應該清楚,這些都是文官,也體現出張廷玉的文采見長。
雍正即位之時,張廷玉升遷爲禮部尚書,後又轉爲戶部尚書,他任官公私分明,很的雍正信任。
一次順天鄉試,張廷玉爲主考官,可他發現參加考試的考生中有幾位是他門下的子弟,于是奏請雍正皇帝,請求避嫌,這件事情上,雍正帝更加喜愛張廷玉的誠懇態度。
還有殿試,張廷玉作爲主閱卷官,請求雍正皇帝,打算再次回避,因爲當初鄉試上來的有自己門下人,雍正不允,張廷玉只好勉強閱卷,可是在他把前五名的試卷交給雍正帝檢查時,雍正發現一個二甲之列的試卷水平本可以名列一甲,抽出來一看,原來是張廷玉的弟弟的試卷,雍正打算改過來,張廷玉推脫不肯,雍正只好作罷,由此雍正也肯定了張廷玉的品德才能。
雍正八年,清廷用兵西北,爲了信息很快處理並傳達,雍正專門設立了軍機處部門,其中以允祥爲主,張廷玉爲輔。張廷玉在軍機處的部門作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依據皇帝的意思,對軍機處的性質,官能,職能和作用都做了嚴格規定,這一套規章制度的建立,更是加強了中央皇權的統治,避免了不同部門之間不協同辦公的尴尬局面。
此外還有奏折制度上的改革也有他的功勞。
奏折最早出現是在康熙年間,但是沒有統一的規定,于是出現了傳遞方式、奏疏內容和朱批等方面的混亂不堪。直到張廷玉制定了具體規定後,才得以效率更高。
簡單理解,規定重要一點的軍政事務,地方官員要先寫奏折,經過皇帝的朱批閱視後,才能寫題本作爲正式報告,但是皇帝朱批內容不能寫入其中,這也就逐漸轉爲了清朝官方的文書交流。
由此夾雜其中,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奏折保密制度。
規定,奏折必須本人親自寫,寫成後不得外泄,督撫以上朝廷命官要派人專門送到大內,直達禦前;一般性的官員則是要有專門人送到皇帝指定的親信大臣處,由他們呈交,但是其大臣也是無權拆封閱讀,皇帝閱覽後,按原來渠道原路返回。
由張廷玉主導建立的奏折制度,加快了清朝上下的信息傳遞,更是關乎著皇帝和大臣逐漸的權利分配,對清後期的政治起到了深遠影響。
3、 李衛
相比較前兩位,李衛算是清朝的官員奇葩,他喜武棄文,糙漢子一個,而且入仕爲官還是通過捐官而得。
李衛初爲戶部郎中時候,胤禛還未登基,不過他做的一件事,卻是讓胤禛印象深刻。
戶部管理著清朝銀兩的進出,不過主管這個部門的親王則是進出都克扣,李衛看不下去了,勸說親王能不能收斂一些,結果不出所料,親王對他嗤之以鼻,李衛不得已,只好在部門門口搬了一個桌子,上面寫著"某王盈錢",這樣這位親王不再明目張膽的貪汙銀兩。
雍正即位後,則是直接升遷李衛爲雲南鹽驿道,轉年有升爲雲南布政使,主管鹽務稅收,清楚曆史的應該知道,鹽務是肥差事,這裏也可以看出雍正對李衛的信任。
鹽稅是清朝經濟的重要來源,而浙江又是産鹽的主要地區之一。這裏走私販運現象普遍,所以雍正把李衛調到此地,以整治不良之風。
李衛到後,先是大膽改革,改變了原有的竈丁課稅的征收方式,而後更是普遍任免官員,提高了鹽官品質,杜絕了官員的不正之風。
爲了禁止販賣私鹽,李衛在陸上,吩咐浙江海甯縣長安鎮設重兵把守,在水上,命令官兵巡查,嚴防水路走私,種種針對措施,讓這個地方的鹽稅提升了一大截,私鹽走私現象消失,鹽枭和匪類無處藏身,社會治安更是煥然一新。
雍正十年十年,李衛被升遷爲直隸總督,而當時的總督省皇親國戚遍布,旗人遍布,戶口紛雜不清,于是李衛將直隸省的行政區分做了改革調整,把原本一百多個縣的兩個守巡道,變成了三個,管理三府,監督管轄範圍內的河道工程事務等。同時,也對直隸省內的綠營兵進行了整頓。李衛招募新兵,由中軍副將統轄,分爲前後兩個兵營,設置守備官員,又根據實際需要,裁改綠營兵定。
李衛沒什麽文化,所以辦事被人抓住把柄較多,作爲直隸總督,那裏權貴繁多,所以他也因此得罪了有些人,不過雍正信任李衛的品德,當聽到被人告狀後,也是出言庇護之,私底下教育李衛的行爲不當。
總結起來,李衛性情傲慢,不拘小節,但他有更爲高貴的品質,那就是爲官清廉,人品端正,果敢做事。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的信任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