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有個二胎媽媽鄰居來找我傾訴。她哭著說,感覺自己做媽媽真的是失敗極了。在二寶出生後,有段時間她得了産後焦慮症,只要二寶一哭,她就會無緣無故地沖無辜的大寶吼。
就這樣,每次被吼,大寶都站在一邊,不哭不鬧,抿嘴低頭,手足無措地用手指捏著衣角。
有一天,因爲二寶玩具的事她又一次吼了大寶,這次,孩子很委屈地鑽到了奶奶懷裏,哭著說:“我不喜歡這個媽媽了,奶奶你帶我走吧。”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演員小陶虹在《@所有人》節目中也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曆。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酸奶,撒了一地,急于出門的陶虹當場就怒了,朝女兒吼道:“你怎麽回事啊?”
被媽媽吼的女兒一哆嗦,滿眼恐懼地望著她愣在哪裏,一聲不吭,甚至連哭都忘了。
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當女兒再次“啪”的一聲把酸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不知所措的孩子。
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關于“吼孩子”,很多父母表示,吼完孩子後,不怕他哭鬧,也不怕他事後balabala……和你講道理。怕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語”,吼完了孩子,卻不知道那個不說話的小東西心裏在想什麽。
相比和父母頂嘴、講道理的孩子,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才是最讓父母操心和擔憂的。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孩子感覺自尊心受到了碾壓,出現情感障礙,不再自信,甚至有自卑和自閉傾向,害怕自己跟父母說什麽都是錯的,自己說什麽做什麽都會惹來父母的一頓怒吼,就像鄰居家的大寶,明明什麽都沒做,媽媽還是一個勁的吼她。
還有些孩子已經習以爲常了,幹脆破罐子破摔,雖然滿心不服,卻懶得反駁。他們深知父母的語言暴力,自己潛移默化地學會了父母的語言習慣,無意識的時候也會把情緒帶到話語裏,一字一句都在傷人…….
孩子漸漸關上了心裏的那扇窗,難過的時候試著自我安慰,寫日記,購物,獎勵自己好吃的。開始在家人面前沉默,試著逃離去到家以外的地方,也要記得如果以後有幸自己組建了家庭,要呵護他,不能讓同樣的悲傷,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對于父母而言,吼叫只是那麽一瞬間的事,就那麽幾句話,但對孩子造成的恐懼和傷害可能影響他一生。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
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裏的那只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回避傷害。
就像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長期受到父親的呵斥和打罵,內心裏住著一只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仿佛什麽也不是。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被你吼過而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鍾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複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
“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引導孩子說出來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天使,別讓你的吼叫讓他折了翼。
教育孩子;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于無聲!
給他愛,給他力量,給他信心,
你會發現南風雖然柔和無力,
卻能化爲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