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華夏曆史上最有權力的女人。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並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衆人皆知的女皇帝。
唐朝功臣武士彟(yuē)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爲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爲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中國曆史上真正當皇帝的唯一女人。705年退位以後,成爲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則天足智多謀,兼涉文史,在執政期間,她繼續推行法治,開創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親自考試貢士。中國曆史上最有權力的女人,她當之無愧。
武媚娘封皇後之後,便以其出衆才幹,被唐高宗李治確定爲首席政治助手;其後更開啓天皇天後、二聖臨朝體制,從此成爲史上權勢最大、政治地位最顯赫的皇後。在那之後的近三十年時間裏,武後都是大唐帝國的實際首相,並在高宗重病不能視政期間爲帝國攝政。也正是在她的輔政期內,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擊關隴門閥,強化君主集權。大唐國勢鼎盛,唐軍北征西討,滅高句麗、百濟、西突厥,拓地遠及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至總章年間,建立了華夏王朝數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圖。
早年影視劇喜歡將李治塑造成對武後唯命是從的妻奴形象,當然荒謬已極;而認可唐高宗爲睿智偉略兼備的一代明君,亦不等于就否認了武後在二聖臨朝時期的政績表現。似天後這等權勢與威望,早不是君主可生殺予奪的後宮女子了,上官儀用他一族的性命做了最後注解。 誠然,她亦在許多“惡行”上給丈夫背了黑鍋,如貶殺首席元老長孫無忌,處死王皇後蕭淑妃,殺廢太子李忠等,真正最後做決斷的是且只能是李治。他不是什麽昏庸無能懦弱的窩囊好人,而是史上最腹黑最假慈悲最會僞裝的政治天才。從前長孫無忌冤殺李恪李道宗時,他一樣是一面流淚一面點頭。如果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在二聖期間,武後做的每一樁要事,幾乎都同時符合他們夫妻二人的各自利益。李治真不想動的人,武則天一個也動不了。
如名將王方翼作爲王皇後親屬,依舊能帶兵打仗,軍功赫赫。若武後早在比自己還小四歲的李治之前去世,那麽除了給唐太宗當過妃妾算黑曆史外,簡直就是民間話本和市井百姓憧憬中那種最理想的模範皇後了。 之後能代唐建周,之所以沒有發生大的動蕩和戰亂,和在她輔政參政的這幾十年裏,大量收攬民心、招募親信也關系巨大。 高宗去世後,武後正式成爲帝國主宰,由太後而神皇,由神皇而皇帝,執政長達二十余年。得以在帝國政治舞台毫無拘束、全面施展自己的才幹。
她嚴厲打擊門閥,解放奴婢部曲。借著唐周鼎革,武則天打擊政敵,株連甚廣,又通過限制奴婢數量、保障奴婢人身、打擊豪強地主,進而消滅關隴門閥和功臣集團的部曲佃客制。成功將關隴門閥這一持續百年、執掌帝國中樞的軍政集團基本摧毀。同時也大量解放了勞動力,極大促進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她改革三省六部制,首創“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量選拔低品官員進入政事堂,使資曆不足的低級官員,若得君主信用,亦能榮登宰相之位。種種措施,無不爲削弱相權,強化皇權。
她設置十道分巡制,加強中樞集權。以山川地理形勢劃分爲全國爲十道,派遣禦史爲巡按使,每年定期巡查地方,監察各地州縣官員,時人謂之「禦史出使,不能動搖山嶽,震懾州縣,爲不任職」。她設置匦檢制度,廣泛聽取民意。任何人都可以借此直接向君主上書,言朝政得失,言自身冤抑,獻軍機秘計,自薦求仕進。【一匦四口,其東曰‘延恩’,獻賦頒、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傳統觀點僅僅將這一制度創舉視爲酷吏政治,不免失之偏頗。她發展和完善科舉制度,創立殿試,首開武舉,推重進士科,大量增加科舉入仕名額,帝國朝堂從唐初的功臣門閥爲主,變遷爲科舉官僚可與之分庭抗禮,進而逐漸占絕對主流。她同時身體力行倡導詩賦文采,以此作爲科舉取士標准,因此帝國政壇文風大盛,奠定大唐盛世華章之基。
【天後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天後君臨天下二十余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通典·选举》她不拘一格举拔人才。在高宗时期,武后便召集寒门人才编撰千卷书籍,密令参决政事,分割相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也是她之后能顺利摄政的政治班底。如留下千古名言「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名相刘祎之,就是北门学士出身。称制登基后,她更大力重用寒门士子,不止任用了李昭德、娄师德、魏元忠、狄仁杰等名相执政,更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儲備了姚崇、宋璟、張說等傑出賢相。 【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稱職責,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禦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爲之。】——司馬光《資治通鑒》
她努力促進農業生産,親自編撰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全國,在各地大力興修水利,令經濟長足發展。在她作爲輔政皇後、攝政太後和皇帝的半個世紀,帝國邊疆與四夷戰爭不斷,而人口戶數增長近一倍。(永徽三年:三百八十五萬戶,神龍元年:六百一十五萬戶)對帝國絕大多數子民而言,除了數月即被平定的徐敬業揚州之亂、一年即平息的契丹入寇河北外,他們在武則天治下,幾乎經曆了整整一生的太平盛世。其文治之功,無愧“政啓開元,治宏貞觀”之譽。以上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變革和創舉,整個帝國中樞皆得益良多,因此李唐複辟後非但不曾人亡政息,相反爲唐朝曆代皇帝沿襲。當然,爲了實現朝代更叠、以周代唐的理想,武則天亦確有許多惡政:在唐周鼎革期,她任用酷吏,放縱告密,打擊異己,殺害貶斥許多能臣,如劉祎之原系她元從班底,卻終因反對她稱制被殺。因而導致官場風氣敗壞,小人幸進當道。晚年雖起用狄仁傑等賢相,誅除諸酷吏,然又有二張兄弟用事,終招朝野衆怒。她爲消除威脅,貶斥殺害黑齒常之、程務挺、王方翼等多名良將,導致外戰敗績連連,後突厥複國漠北;吐蕃幾次大會戰屢敗唐(周)軍,一度占領安西四鎮;契丹亦一度禍亂營州。對初唐均田制和府兵制的衰落,武則天應對乏術,導致土地兼並嚴重,逃戶遍地,對此,她只得允許逃戶落戶新居,緩解危機。
因爲漠北丟失,西域也一度失陷,再加上管理不善,導致馬政荒廢,帝國馬匹存量從高宗朝的76萬匹銳減到20萬匹(其後玄宗朝最盛時也僅恢複到40萬匹),這亦是外戰武功不振的一大緣由。帝國軍隊戰力也因此大受影響,再不複李世民、李治時期各種以少勝多神話戰績、一戰破國直若等閑的赫赫武功。惡錢通行之弊更一直延續到玄宗年間,甚至導致名相宋璟因此下課。在武皇晚年,生活奢靡,廣建宮室,大興土木,又將大量錢財用于佛事,國家府庫爲之枯竭。
而且上行下效,其後太平公主、韋皇後、安樂公主等參政女性在這些方面也深受她影響,卻全無她的文治能力和政治才幹,“女禍”成爲帝國體制必須消除的大患和政治清明的障礙,卻不僅是傳統官員的男性偏見。可說武皇時期的種種樁樁政治舉措,許多都只爲顧一時之需,非長久策。
誠然,帝國在對外戰爭方面的失利,同樣也是二聖時期擴張過度,物極必反的自然收縮。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同樣亦是不可避免,難以遏止。要求武則天在天下大變局中立刻重建起一套適應新形勢的體制,確也是強人所難。這經曆了盛唐到中唐百年之功才得實現。但能借力打力,迅速平定契丹叛亂;擊敗吐蕃收複安西四鎮;任用郭元振使反間計令吐蕃內亂,除掉帝國頭號大敵、吐蕃軍神論欽陵;到武周後期已經扭轉了邊疆的不利局面,交給子孫的依舊是無爭議的當世第一強國。
在江南嶺南地區還遠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情況下,長時間持續將大量國力軍力投入到離長安萬裏之遙的域外,實爲唐王朝全盤繼承的“西魏-北周-隋”關隴帝國的軍國體制,極限運轉之必然。其後李隆基時代設置節度使來保障邊疆地區動員力,結果是飲鸩止渴,安史亂起,軍國體制奔潰,大唐中衰。武則天作爲皇帝時的政績,之所以會顯得不及她作爲執政皇後時。
更多並非是她本身能力見識不及她丈夫高宗,而是她企圖稱帝易鼎,一切舉措以此爲出發點,作爲權謀家的私心代替了作爲政治家的公心,因此導致了種種惡政。並在鼎革失敗,武周政權注定一代而終,不得不屈服現實後,沉溺于奢靡生活和個人享樂的緣故。最終落得八旬老婦衆叛親離,孤老于上陽宮的結局。對武則天的批評,正在于她僅僅爲了一姓和一己之私,再不見早年的遠見卓識,摧殘了許多人才,敗壞了帝國政風,損害了帝國利益,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自己的曆史評價。
武則天時期內外挫折、最終不幸,其實正和她的孫子李隆基的一生悲喜一樣,剛好處于第二帝國這個從隋到宋的漫長轉型期之開端。他們有幸被曆史大潮選中,卻又最終被曆史抛卻,確比不了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這兩代偉大英主的全始全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從整個曆史的高度,武則天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于華夏民族最大的曆史貢獻與進步意義,便在于其摧毀關隴門閥,完善科舉,以鐵血與屍骨鋪路的銳意革新。
假設沒有她,唐帝國很可能將關隴本位、門閥當政的“後隋朝”持續下去,中華第二帝國從士族制徹底變爲科舉官僚制,只怕耗時更加漫長甚至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