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爲天”,飲食之于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合理的飲食還有助于養身健體,延長壽命。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食品安全健康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而網上此起彼伏的傳言,卻讓人難辨真假。
喝茶會妨礙鐵吸收導致貧血?反季節蔬果不安全?小龍蝦含有重金屬不能吃?自制食品更健康?……今天,可可帶你一探究竟。
1
喝茶會導致貧血?
今年春茶已經紛紛上市,不少茶友都嘗上了這“第一口鮮”。但2019年有傳言稱:茶葉中含有的單甯,會與食物中的鐵元素結合形成一種不溶性物質,妨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從而導致貧血。這個傳言是否可信?茶還能喝嗎?
真相
的確,茶葉中含有單甯這種成分,它也會與鐵元素結合生成不溶性物質。
但我們每次泡茶用的茶葉僅僅只有幾克,溶解在水中的單甯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其對鐵元素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自然也不會造成貧血了。日本、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多個國家的研究也都證實,喝茶對人體鐵的吸收沒有影響。
即便喝茶會影響鐵吸收,我們多吃兩口瘦肉和蔬菜也能補回來,因爲人體每天對鐵的需求量並不大,10~15mg即可,而瘦肉富含鐵元素,蔬菜中的維生素C 又能促進鐵吸收。所以完全沒必要擔心。
不僅如此,適當飲茶還有很多好處,比如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改變腸道菌群生態等多項功效,能幫助控制體重、降低心血管病發病幾率。
但有人說:喝茶喝多了還會醉?確實如此!
茶葉中的茶堿,其實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當其濃度過高或飲用過量時,即可出現心慌、心率加快、頭暈乏力、胃部不適、站立不穩等“茶醉”的症狀,特別是對茶較敏感的人或不常喝茶的人,更不宜空腹大量喝濃茶。
要是萬一真的茶醉了,可以適當吃點葷菜或糖果,以消除不適。
2
反季節蔬果
沒營養,不安全?
現如今,反季節蔬果隨處可見,但很多人不會購買食用,因爲他們覺得反季節蔬果是長期儲存的,沒營養;或者覺得反季節蔬果都是打了激素催熟的,不安全。究竟反季節蔬果能不能吃?
真相
反季節蔬果的確可能是長時間儲存的,但隨著果蔬保鮮技術的進步,和應季時的營養差別一般不是很大;當然了,也有些反季節果蔬是在大棚中種植成熟的,以現在的技術,一些大棚種植的條件比自然條件更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有些營養成分甚至可能高于應季果蔬。
另外,不用談激素色變。首先,植物和人一樣,本身就是存在激素的;其次,額外添加的激素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目的在于促進果蔬的生長成熟,由于人沒有植物激素的受體,所以對人體不起作用,自然也不用擔心激素危害健康。
總的來說,只要是在正規市場購買的反季節果蔬,一般可以放心食用。
3
小龍蝦含有大量重金屬
不能吃?
眼下又到了小龍蝦上市的季節,而每年的這個時候,就有傳言說“小龍蝦很髒,還含有很多重金屬,不能吃”,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真相
小龍蝦是淡水蝦的一種,現在人們食用的小龍蝦,大多是人工養殖的,並非從臭水溝、稻田等地抓取的,所以只要從正規渠道購買,一般不用擔心其生長環境惡劣引起重金屬超標。
即使有重金屬,也大多集中在小龍蝦的頭部,食用時只要不吃蝦頭,也不用害怕重金屬危害健康。
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小龍蝦體內可能存在一些寄生蟲,烹饪時應充分煮熟,水開後再煮10~15分鍾,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威脅。
4 動物蛋白消化吸收率高
比植物蛋白好?
動物蛋白是指肉蛋奶中的蛋白質,植物蛋白則是豆類、菇類等蔬菜中的蛋白質。由于動物蛋白的氨基酸組成更接近人體,所以有傳言稱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更好,應該多吃動物蛋白。這種說法正確嗎?
真相
人體內的各種蛋白質由二十多種氨基酸構成,其中九種氨基酸人體自身無法合成,必須通過食物獲取。
而大多數動物蛋白含有全部的必需氨基酸,且吸收率可以達90%以上;植物蛋白則大都缺乏1~2種必需氨基酸,吸收率也只有40%左右。從這一點上來看,動物蛋白的確比植物蛋白更好。
但由于動物性食物往往含有過多的熱量、脂肪、膽固醇等,大量食用不僅會增加肥胖風險,也會增加多種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三高等的發生率。植物蛋白卻能規避動物蛋白的這個不足。
所以,是否應該多從動物性食物中攝入蛋白質,需要因人而異。瘦弱人群可適當多吃動物性食物;而肥胖、心血管病患者,則應控制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適當用高植物蛋白的食物來替代。
5 豬油易增加心血管病風險
植物油更健康?
很多人說豬油脂肪含量高,而且主要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容易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所以不如植物油健康。
真相
豬油確實含有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其中反式脂肪的危害比膽固醇更大,是動脈硬化、冠心病、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凶。有調查發現:每天的膳食總熱量中,每增加2%的反式脂肪,就會使冠心病的發病風險增加25%。
但反式脂肪並不只存在于豬油中,植物油在長時間高溫加熱時,如長時間煎、炸等烹調時,可産生大量反式脂肪,增加心腦血管風險。而且加熱時間越長,産生的反式脂肪越多。
其實,從營養學上說:食物沒有好壞之分。用對了,它就是好的食物;用錯了,它就是不好的食物。
2016年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攝入的烹調油(即做菜時額外加入的油)應該限制在25克~30克,而且最好是不同脂肪酸結構的油換著用,掌握不同油適合的烹調方法,更有利于健康。
6 自制食品一定更安全?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關于黑心商家偷工減料,甚至用有損健康的物質替代原料等新聞報道,于是越來越多的人認爲自制食品才是最安全的。但事實當真如此嗎?
真相
我們不妨用大家常做的葡萄酒和酸奶舉例:
①自制葡萄酒:易有雜菌或産生甲醛
相對而言,企業釀制葡萄酒能更嚴格地控制溫度、時間、菌種等,並對釀造工具進行全封閉式消毒。而自制葡萄酒無法控制微生物的生長,會不可避免地産生很多病菌,易造成大腸杆菌超標等情況,引起腹瀉、嘔吐等。
另外,植物細胞壁含有果膠,發酵過程中難免會産生甲醛,企業釀造會通過改良菌種、改善工藝等方法來降低甲醛含量,但自制葡萄酒卻很難控制,容易引起中毒事件。
②自制酸奶:易被雜菌汙染
企業生産酸奶會先將牛奶進行滅菌處理,然後在接近無菌的環境中投入發酵用的乳酸菌,進行發酵。
而自制酸奶,其實很難保證無菌環境,即使將牛奶煮沸,相關器皿開水消毒,也難免受到雜菌汙染,埋下健康隱患。
所以,葡萄酒、酸奶等對菌種、無菌環境、溫度等要求比較嚴格的食物,不建議自制,還是在正規商超購買比較好。
7 隔夜菜致癌,一律不能吃?
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出現剩菜的情況,爲了避免浪費,大多數人第二頓會繼續吃。但網上有傳言稱“隔夜菜致癌,一律不能吃”,是不是這樣呢?
真相
所謂隔夜菜,一般是指放置時間超過5~8小時的菜,關于它致癌的說法,其實來源于其中的亞硝酸鹽。
但實驗表明,無論是蔬菜、肉類、海鮮還是蛋類,儲存在4℃的溫度下24小時,亞硝酸鹽含量是沒有明顯變化的。
而如果放置在25℃左右的室溫下,亞硝酸鹽的含量則有所上升,尤其葉類菜的亞硝酸鹽含量在12小時後就會迅速攀升,達到100mg/kg以上。
也就是說,如果是放置在冰箱密封保存的隔夜菜,一般可以食用,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如果是放在室溫下保存的,時間過久就不建議食用了,尤其是葉類菜。當然,從更健康的角度來說,最好現做現吃,不要剩飯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