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醫院營養科 陳麗如
中醫學博大精深,經曆了幾千年的不斷發展,人類發現食物中存在不少藥食同源的食材,在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結合食材的中藥學屬性,運用于現代人的飲食中,便成爲藥膳。#清風計劃##科普一下##39健康超能團##清風健康說##預習你的60歲#
想要了解藥膳,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些中醫的基本理論知識。
首先,要了解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認爲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的各內髒、組織、器官之間密切相關。其次,要明白人體與自然密切相關,晝夜陰陽消長,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人的生理活動,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季,陽氣升發,可使用辛散之品,如蔥、姜、蒜、香菜、豆豉等,振奮身體陽氣。夏季,天氣炎熱,宜食寒涼清熱之品,如苦瓜、綠茶、綠豆等;三伏天暑濕較重,宜食健脾化濕之品,如冬瓜、薏苡仁、白扁豆等。秋季幹燥,宜食甘潤之品,如百合、枇杷、蜂蜜等。冬季寒冷,身體休養宜補益,如牛羊肉、烏骨雞等。同時中醫學裏非常注重“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即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體質,不同病證,不同時節,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給予對應的中醫營養膳食的指導。
食物之所以能養生治病,是由它們自身的性能決定的,主要有性、味、歸經等。“性”指食物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中醫稱“四性”,是根據食物作用于人體所産生的反應歸納總結出來的。用寒涼性食物給熱性體質或熱病患者,如西瓜用于熱病煩渴,鴨梨用于咳嗽、咯黃痰。用溫熱性食物給寒性體質或寒病患者,如生姜、蔥白用于風寒感冒,幹姜用于胃寒腹痛。“味”指滋味,滋味相同的食物常有相同的作用。
中醫學中主要有“五味”:辛、甘、苦、酸、鹹。
辛散:發散、行氣血,如生姜、蔥白用于外感,黃酒用于氣滯血瘀。甘緩:補益、和中、緩急,如大棗健脾和中,饴糖緩急止痛,用于胃脘腹痛。
酸收:收斂、固澀,如石榴澀腸、止血、止咳,用于瀉痢、下血等,烏梅可安蛔止痛。
苦瀉:清熱、瀉火、除濕、瀉下,如苦瓜清熱解毒,莴筍清熱解毒利尿。
鹹軟:軟堅散結,如海帶、紫菜治療瘿瘤(甲狀腺腫大)等。
“歸經”指食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主要對某髒腑或其經絡産生明顯的作用。如杏仁歸肺經,所以可以平喘止咳;菊花歸肝經,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龍眼肉屬于心經,可安心神;還有核桃歸屬肺、肝、腎經,所以具有平喘、養血、健腦等作用。
下面推薦幾種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使用到的簡易藥膳搭配,如果對症狀及藥膳運用把握不准確,請咨詢相關的中醫師或營養師。
解表類:解除表證,這裏指感受風寒,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因受涼而患的感冒。
姜糖蘇葉飲:
【組成 】 生姜、蘇葉各3 克、紅糖15 克。
【制法】將生姜、蘇葉洗淨,切成細絲,置入茶杯內,加沸水浸泡5~10 分鍾,放入紅糖攪拌。
【功效】發汗解表、祛寒健胃。
【應用】風寒表證。感冒、胃腸型感冒。
蔥豉粥(豆腐):
【組成】蔥白、粳米各50 克,淡豆豉20 克,少量食鹽、胡椒粉、姜末。
【制法】蔥白洗淨,切成碎末;淡豆豉溫水泡20 分鍾,洗淨;粳米淘淨,武火燒沸,文火慢慢熬煮,熟後加入蔥末、姜末、豆豉、胡椒;繼續煮15 分鍾。同理可將粳米換成豆腐,做成蔥豉豆腐。
【功效】發汗解表、通陽解毒。
【應用】風寒表證。初起。
通便類:很多老年人都有便秘的困擾,如已排除器質性病變,可以試用下面的方法。
蜂蜜決明茶:
【組成】決明子10~30 克,蜂蜜適量。
【制法】決明子搗碎(注意決明子需要搗碎後效果更佳),加水200~300 毫升,煮5 分鍾。稍溫後加入蜂蜜,當茶飲。
【功效】潤燥、瀉熱通便。
番瀉葉茶:
【組成】番瀉葉1.5~3 克。
【制法】置茶杯中,沸水泡5 分鍾後飲用。
【功效】瀉下通便、清熱導滯。番瀉葉不能長期服用,通便即可停用,因其含有蒽醌類物質,長期服用易導致大腸黑變病等其他問題。
消食導滯類:消解食積。
山楂麥芽茶:
【組成】山楂、生麥芽各10 克。
【制法】山楂洗淨,切片,與麥芽同置杯中,倒入開水,加蓋泡30 分鍾,代茶飲。
【功效】消食化滯。
【應用】食積證、納呆;肉食、乳食積滯。
益脾餅:
【組成】白術30 克、紅棗200 克、雞內金15 克、幹姜6 克、面粉500 克,食鹽少量。
【制法】白術、幹姜入紗布袋,與紅棗一同入鍋,加水1 升,武火煮沸,文火熬40 分鍾。紅棗去核,棗肉搗泥。雞內金磨成細粉,與面粉混勻,倒入棗泥,食鹽,和成面團,制成薄餅。平底鍋倒入少量食用油,放入面餅烙熟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溫中散寒、健胃消食。
【應用】脾胃寒濕、食積內停。
養心安神類:對于心悸、心煩、失眠或更年期症狀等有一定的安神作用。
百合蓮子粥:
【組成】百合、蓮子各30 克、大米適量(也可加入山藥、紅棗)。
【制法】食材洗淨後,加水一同入鍋,文火煮成稀粥。亦可煮米飯。
【功效】養心安神、益氣健脾。
【應用】心脾兩虛。
甘麥大棗湯:
【組成 】甘草20克、小麥100克、大棗10 枚。
【制法】將甘草放入砂鍋內,加清水500毫升,大火燒開小火煎至200 毫升,過濾取汁。大棗與小麥一同入鍋加水慢火煮至麥熟。再加入甘草汁,煮沸後即可。
【功效】養心安神、益氣健脾。
【應用】心脾兩虛。
補益類:氣血陰陽都可進行相對應的補益,這裏介紹一個氣陰雙補及溫中補血的兩個常用的方子。
生脈飲:
【組成】人參10 克、麥冬15 克、五味子10 克。
【制法】水煎,取汁,溫服。
【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應用】氣陰兩虛。虛汗、氣短、心悸、口渴等氣陰兩虛症狀的患者。人參可用西洋參、太子參等替代。
當歸生姜羊肉湯:
【組成】 當歸20 克、生姜30 克、羊肉500克,食鹽、黃酒、蔥、胡椒粉適量。
【制法】羊肉洗淨,切成小塊,開水焯過,瀝幹備用。生姜切片,下鍋微炒。當歸洗淨,紗布袋裝好,與炒過的生姜羊肉一起放入砂鍋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2 小時。
【功效】溫中補血、散寒止痛。
【應用】血虛寒凝。寒疝腹中痛及脅痛、産後腹痛、虛勞不足等。
郵發代號:82-33, 歡迎訂閱,訂閱有好禮!
我們竭誠歡迎廣大醫護人員(撰寫醫學科普)和社會人士(撰寫人生感悟、名人養生)踴躍投稿,來稿一律不退, 請自備底稿。文稿不拘文體、格式,力求通俗易懂,具備科學性、普及性、實用性、新穎性,字數以2000 字內爲宜,請勿一稿多投,否則本刊拒付稿費。文稿一經采用,稿酬從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