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做菜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一入廚房深似海”,不僅考驗手上的工夫和對火候的掌握,還能深得營養學的精髓!
有這樣一道工序叫做“焯水”,焯水是烹饪前處理中關鍵的一步。它不僅有助去除草酸、毒素、農殘、亞硝酸鹽等物質,也能讓食物保持鮮豔的色澤。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並給大家分享必須要焯水才能吃的食材,請自測一下你平時都吃對了嗎?
什麽是焯水?
通俗的講:焯水就是將要烹制的菜肴,進行汆燙,然後再制作!焯水,又細分爲冷水焯和熱水焯!
冷水焯適用于各種肉類,羊肉,豬肉,牛肉,雞肉等等,將原料冷水下鍋汆燙,隨著水溫的慢慢升高,逼出原料裏面的雜質以及血沫,從而達到可以烹饪的需求!
熱水焯適用于各種青菜,原料沸水下鍋,進行汆燙!根據焯水程度又可分爲兩種:一是將原料徹底煮熟,二是將原料汆燙變色即可。選擇何種方式取決于食材的特性和後續的烹饪方式。
一般草酸高、亞硝酸鹽高的蔬菜是必須要焯水的,生吃有毒、擔心農藥殘留的菜也建議焯水。
草酸高的蔬菜(如菠菜、苋菜、馬齒苋、鮮竹筍、茭白、苦瓜等)
葉菜草酸含量一般高于瓜茄類蔬菜。草酸不僅會在腸道中與鈣結合形成沉澱影響鈣吸收,被吸收後也容易在尿道與鈣形成結石。焯水可去除部分草酸,國內外研究發現,焯燙處理後棄去菜湯,草酸可降低30%~87%。
葉菜尤其是草酸含量高的菜烹調前,最好用100℃的沸水焯5~10秒。時間太長會增加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的流失。不宜用60℃~82.2℃的水焯,容易導致葉綠素嚴重損失,顔色變暗,增加維生素C氧化。撈出後最好立即烹調,如果暫時不烹調可過涼水後分裝到冰箱儲藏。
易産生亞硝酸鹽的蔬菜(如香椿、菠菜、西芹等綠葉菜)
剛采摘的新鮮蔬菜亞硝酸鹽含量微乎其微,但在室溫放3天或冰箱放5天後,其産生的亞硝酸鹽含量會達到最高。建議蔬菜現買現吃,亞硝酸鹽可與蛋白質的中間代謝産物胺作用形成致癌物亞硝胺,長期少量攝入也可能對健康不利。
由于亞硝酸鹽溶于水,所以通過沸水焯可除去70%以上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綠葉菜焯水5~10秒。
含天然毒素的蔬菜(如芸豆、扁豆、長豆角、鮮黃花菜等)
芸豆、扁豆等含皂素和植物血凝素,如果沒有煮熟燒透,容易引起惡心、嘔吐、四肢麻木等食物中毒症狀。
建議將豆角兩頭的尖和絲去掉後,用水泡5分鍾,然後沸水焯5分鍾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綠色。此外,鮮黃花菜中含有的秋水仙堿也易引起中毒,建議沸水焯5分鍾後炒熟食用。
不好清洗的蔬菜(如西蘭花、菜花等)
有些蔬菜不好洗,也不能去皮,沸水焯可更好地去除農殘。我國常用的有機磷農藥、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都具有熱不穩定性,隨著溫度升高降解率增加。建議烹調前沸水焯1~2分鍾,不宜時間太長,以免破壞其中的抗癌成分異硫氰酸酯。
肉類
不同肉類,焯水方法也不同。魚、蝦建議沸水焯1~2分鍾後撈出,再用鹽、料酒等腌制,這樣不僅有助去腥味,還可保持魚、蝦鮮嫩的口感,也能讓魚在炖煮時更完整;質地不太嫩的肉建議用涼水焯,比如熬湯的大塊排骨或牛羊肉、雞鴨肉可與涼水一起下鍋,大火燒至水開,撇去血沫後撈出。如果用沸水焯,容易讓肉表面的蛋白質變性凝固,再熬湯時不但不易入味,口感也會發柴。
豆腐
很多人喜歡吃豆腐卻很排斥豆腐的豆腥味,烹調前焯水就可去除部分豆腥味。建議將涼水和豆腐同時下鍋,大火燒開後轉小火,待豆腐浮到水面後撈出。焯水還能讓豆腐不松散,烹調時不易碎。
焯水有訣竅
1、火力要旺、水量要足、時間要短
旺盛的火力讓水一直保持沸騰狀態,充足的水量保證中途不會因加水而降溫。在沸水中短時焯水,蔬菜中的氧化酶很快失去活性,而且沸水中幾乎不含氧氣,從而減少了維生素C等營養素的氧化損失。
2、放鹽加油
在蔬菜投入沸水之前加少量的鹽,蔬菜就處在細胞內外濃度相對平衡的環境中,其可溶性成分擴散到水中的速度就會減慢。在投入蔬菜之後加點油,油則會包裹在蔬菜周圍,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水和蔬菜的接觸,減少了水溶性物質的溢出,同時防止氧化酶破壞葉綠素,保持蔬菜鮮亮的顔色。
3、冷水降溫
焯燙後的蔬菜若馬上用來烹炒,可不用過涼水,若暫時放置,則要迅速冷水降溫。焯燙後的蔬菜溫度比較高,出水後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易發生熱氧化作用造成營養素的損失,這對綠葉菜來說尤其明顯。所以,焯水後的蔬菜應及時冷卻降溫,可將其過一下冷水,或者投入冷水中,再馬上撈出。需要提醒的是,焯燙後的蔬菜即便冷水降溫,也不能在空氣中久放,最好撈出後立即進行烹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