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核武器是人類在20世紀最重要,同時也最危險的發明之一。
這種利用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內部聚變、裂變瞬間所産生的超級能量,導致大爆炸,進而造成超大規模殺傷的武器,已經成爲最鋒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將人類自己完全毀滅無數次。
1939年,德國科學家哈恩、斯特拉斯曼等人第一次發表關于“鈾裂變”現象的論文。這一發現很快被科學界所驗證。這項偉大的發現,一開始令社會各界歡欣鼓舞,人們紛紛認爲,成功進入“原子能時代”之後,將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巨大的福祉。
但是,科學永遠都是政治的工具。像其他很多重大發明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陰雲籠罩全世界的背景下,原子能的“武器化”迅速成爲各國競逐的“賽場”。
德國最早開始核武器的研究,並很快取得很大的進展。這個情況令衆多富有正義感的科學家非常擔憂,一旦希特勒率先擁有了核武器,對整個世界而言,將是毀滅性的災難。于是,一批從歐洲流亡美國的科學家開始奔走呼籲。1939年8月,由愛因斯坦牽頭,寫信給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強烈建議美國研制原子彈。愛因斯坦巨大的聲望和影響力,讓美國政府開始高度關注這個問題,並啓動了相關研制計劃。
德國和美國,就這樣開始了“原子彈賽跑”!
經過60萬人的參與,投入了20多億美元後,美國終于“跑贏”了這場比賽!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陸軍航空兵第509混合大隊奉命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地投擲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其後不久,日本投降,二戰結束。
二戰雖然結束了,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冷戰”的鐵幕很快又重新落下,兩大陣營之間的對抗劍拔弩張,發展核武器也繼續成爲軍備競賽最瘋狂的部分。
甚至在西方陣營內部,關于“核武”的明爭暗鬥,也從未停止過。
而英國,就曾經在核武器問題上被美國給“擺了一道”,雙方堅固的盟友關系,甚至差點因此而破裂。
一、突如其來:天上掉“餡餅”,英國人樂壞了!
英國緊跟美、蘇兩國“核腳步”。
早在1940年代,英國政府就曾經在科學家的建議下,計劃對核武器進行研究。但是,由于被德國圍困與轟炸,實在無力獨自完成,只好派出了以查德威克爲首的科學家團隊,奔赴美國,參與奧本海默所領導的原子彈研究工作,也就是後來的“曼哈頓計劃”。
1952年10月,英國就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擁核國”。
但是,要想真正的發揮戰鬥力和威懾力,只有原子彈是不行的,還必須解決相關的運載問題。于是,在1950年代英國就著手研制代號“藍光”的陸基中程導彈,希望成爲運載核武器的利器。
然而,英國的科研實力實在是不太“給力”,經過幾年的研究,消耗了大量的經費,效果一直很難令人滿意,這項計劃也遭到了英國各界的強烈指責,在輿論重壓下,1960年,英國政府被迫取消了“藍光”導彈計劃。
美國人聽說這個消息後,心中暗喜。
他們主動向盟友英國投來了“橄榄枝”,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對英國首相麥克米倫發出邀請,二人在戴維營相談甚歡。美國大方的承諾,未來將向英國提供正在研制中的,代號爲“閃電”的空地導彈。雙方很快簽約,美國負責研制的所有費用,英國只需要等待研制成功花錢購買即可。
按照美國人的說法,“閃電”將是當時性能最先進的戰略武器,它攜帶核彈頭,加挂在英國的戰略轟炸機上,可以對1000公裏以外的目標實施核打擊,威力無窮!
但是,當時異常興奮,以爲占了大便宜的英國人,萬萬沒有想到,他們被盟友“坑慘了”。
二、急轉直下:原來是“陷阱”,英國人氣壞了!
其實,美國人天花亂墜的向英國朋友描述“閃電”的威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吹牛皮。
在給出英國承諾,並促使英國放棄了本國自主研發核武器運載工具的時候,這顆導彈離成功還有十萬八千裏。
經過2年多的研制,美國投入了近5億美元的巨資,先後十幾次試射,但是都遭到失敗。于是,美國只好告訴英國,原定的交付時間1965年很難按時兌現了,要推到1967年。
但是,由于技術方向的選擇錯誤,“閃電”導彈是一個注定要失敗的項目,由于它進展的拖沓和耗費資金的巨大,在美國內部已經被很多人指責,甚至當時的美國防長羅伯特·麦克纳马拉毫不客气的将“闪电”称为“一堆昂贵且过时的垃圾!”
1962年,還在翹首期盼的英國人,收到了讓他們瞠目結舌的壞消息——
美國決定徹底停止“閃電”導彈的研發。
11月,當美國防長麥克納馬拉用電話把這個消息通知英國國防大臣彼得·桑尼克罗夫特的时候,这位平时温文尔雅的英伦绅士彻底被激怒了,他当即表示,以后在任何的防务问题上,英国都不再信任美国!
12月,消息很快在英國傳開,朝野一片嘩然,英國人感到自己徹底被所謂“盟友”給騙了,白白浪費了好幾年的時間,取消了自主研發的計劃,到頭來一場空,甚至連自己“擁核國”的地位都岌岌可危!
火上澆油的是,就在英國國內一片指責聲中,美國的國務卿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逊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又轻蔑的声称英国在失去自己帝国地位之后,至今没有找到她应有的作用。
這次演講在英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各大報章紛紛以大篇幅進行報道,還有議員把演講稿拿進議會,要求對美國的物理行徑進行報複。在二戰以後,英國國內的反美情緒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頂點,甚至出現了在街頭焚燒美國國旗的行爲,一直以來奉行與美國建立“特殊夥伴關系”的執政黨保守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
一直以來都對美國言聽計從的“小兄弟”英國這次真的怒了!
美國人也自知理虧,連忙進行安撫。
此時的美國總統已經是肯尼迪,他緊急在白宮召開專門會議,討論由“閃電”導彈所帶來的英美信任危機。
隨後,肯尼迪總統和麥克米倫首相在巴哈馬的首都拿騷舉行了會談,這大概是兩國元首最冷淡的一次見面。
幾乎沒有什麽友好的寒暄,麥克米倫開門見山的表示,英國必須留在“核武俱樂部”的信心堅定而不可動搖,而且美國前任總統艾森豪威爾曾經對英國有過鄭重的承諾,美國現在的舉動完全是背信棄義。
肯尼迪耐心的解釋,但是,麥克米倫首相根本不聽。
最後,肯尼迪只好表示,美國尊重並支持英國的“核地位”,“閃電”雖然取消了,但是,美國願意給英國一定的補償。
麥克米倫首相當即提出,除了獲得美國當時最先進的潛射“北極星”導彈之外,英國拒絕任何補償。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兩國各自退讓妥協,終于達成《拿騷協議》——
美國爲英國提供數量不多的北極星導彈,作爲對“閃電”導彈計劃破産的補償;但是,這些“北極星”導彈除非在極特殊情況下,英國必須把它們置于北約的整體防務框架之內,且不得擅自使用。
就這樣,一場冷戰期間英國和美國之間最大的“信任危機”總算逐漸緩和了。
三、戰略分析:英國其實上了美國的大當
一場由“閃電”導彈所引起的盟友紛爭,看似在雙方的妥協之下而平息。
但是實際在戰略上,英國上了美國的大當。
第一,英國貌似獲得了美國最先進的“北極星”導彈,解決了自己核武器運載的問題,繼續留在了“核武俱樂部”,保住了世界一流軍事強國的顔面。但是,這些導彈雖然部署在英國,但是按照美國的要求,必須納入北約的統一防務體系,而北約的話語權實際上就掌握在美國手裏,也就是說,英國有了“北極星”,但是,能不能用,何時能用,都是美國說了算,英國根本沒有自主權,而美國這麽做的目的,實際上摧毀了長久以來英國擁有獨立“核威懾”體系的努力。
第二,英國放棄了自己自主研發尖端核武器運載工具,徹底依賴美國的技術,而且這種依賴越來越深。從此之後,英國在國防上,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資金,去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防務上自主權的喪失,讓英國在其它方面的話語權越來越小,曾經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迅速淪爲二流國家,最後,逐漸在政治上幾乎變成了美國的“附庸”,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第三,美國通過這次事件,成功的向歐洲其它的重要國家法國、德國等示好,表達了英美之間“特殊關系”的終結,英國不再是“特殊盟友”的姿態,這讓法國德國等對美國的信任感大大增強,但是,英國卻實際上被“出賣”了。
丘吉爾說:在國際政治中,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那些所謂的“鐵杆盟友”,其實有時候也不過是“塑料花朋友”而已。
這一點,美國給英國上了慘痛的一課。
參考資料:
《“閃電”導彈危機與美英核“特殊關系”》《英美關系史》《核武器探秘》《大國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