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曾說:一個人事業之成功,30%取決于才能,而70%則取決于其交際能力的大小,即能否與人、與人群進行十分妥善的協調。
社交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一定要從孩子抓起。一般來說,2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社交意識,開始對周圍的小朋友感興趣,願意去親近,但是,還不能與人很好地和諧相處。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場景:
元元因爲自己的玩具車被搶走而哇哇大哭。
聖仔在幼兒園膽小、害羞,不敢去跟小朋友玩。
鳳寶咬了其他小朋友。
蹦蹦霸占著一堆玩具,不許別的小朋友玩。
貝貝經常用難聽的詞語辱罵別的小朋友。
懵懂的小孩子剛剛開始自己的社交生活,還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友好相處。作爲父母,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盡快學會處理沖突,與其他小朋友們愉快相處呢?《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這本書就教給父母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我能解決問題法",運用這種獨特的方法,大部分父母都可以輕松擁有一個社會能力強、充滿自信的小孩。
這本書的主要作者默娜.B.舒爾博士,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她創造性地提出了"我能解決問題"法,並且經過了長達30年的研究,將這種方法運用到美國家庭中,她發現學習過這種方法的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甚至學習成績也更好了。
美國著名的育兒專家羅伯特.L.懷特先生就認爲: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遠比培養孩子的智力更加困難和長遠。這些方面能力的培養,對孩子提高社交能力,學會處理問題,非常有意義。最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孩子養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這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一、什麽是"我能解決問題"法?
作爲一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博士發現: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會産生一些日常沖突,這是非常自然的。
你可能希望鄰居家的小女孩不在晚上10點彈鋼琴,你5歲的女兒可能希望一口氣看完10集《小豬佩奇》而不被你罵,你老公可能希望老板不在周末叫他加班。每個人都會因爲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滿足而産生心理上的沖突。
我們身邊也經常可見這樣的大人:他們會因爲孩子不聽話而辱罵和體罰孩子;或者因爲夫妻矛盾難以調和而離婚;也可能經不住誘惑而酗酒和吸毒;或者在遇到挫折時,出現自虐和暴力行爲。其實,這都與他們處理沖突的能力不足有關,很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應當如何去處理問題。
實際上,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産生了自我欲求,但是一般要從2歲開始才會有自我意識,真正有思考能力,要到3歲。
但是,很多父母,要等到孩子上了小學、甚至中學、大學,孩子將要第一次離開家獨自生活的時候,才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自己做決定。而這個時候,已經晚了。
其實,這些家長本應當在孩子3、4歲的時候就這麽做了。如果一個人無法處理好生活中接二連三的問題,顯然很難獲得從容快樂的人生。
默娜博士通過對數千個孩子進行評估發現:那些從小就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和處理沖突的孩子,往往情緒更加穩定,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不容易産生受挫心理,也更加關心和照顧身邊的人,更能交到朋友。
這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與行爲之間存在著直接關系。那些社會能力強的孩子,都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如果讓普通的孩子學會解決沖突的技巧,那麽也就自然地減少了孩子的問題行爲,也爲孩子長大後具備較強的社會能力打下基礎。
所以,默娜創造性地提出了"我能解決問題"法。那麽,這是一套怎樣的方法呢?
這是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從只關注父母技巧的傾向,轉向關注孩子的技巧,它不提倡父母告訴孩子應當思考什麽,而是告訴孩子應當如何思考。它傾向于讓孩子養成自己思考的習慣,一旦孩子能夠自己思考,就無需父母告訴孩子他人的感受,也無需父母告訴孩子怎麽做是對的。他們能夠自己決定應該做什麽,而且能夠判斷一個主意是不是好的。
舉個例子,在幼兒園裏,琪琪想玩淘淘的玩具熊,但是淘淘不給,爲了能夠玩到淘淘的玩具熊,琪琪就拿自己手裏的拼圖去換,最後成功地玩到了淘淘的玩具熊。很多小朋友會用搶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玩的玩具,但是琪琪則想到了另外的方法,不僅避免了沖突,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明明也想玩淘淘的玩具熊,但是她沒有玩具能夠和淘淘換,怎麽辦呢?于是她對淘淘說:我們玩過家家吧!你當媽媽,我當爸爸,小熊當寶寶,好不好?這個提議讓淘淘很興奮,兩個人玩的特別高興,還成了好朋友。這麽看,琪琪和明明,簡直是社交高手。
其實琪琪和明明都是能夠很好運用"我能解決問題"法的孩子,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用不同的方法玩到了自己喜歡的玩具熊,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搶奪他人的玩具。
"我能解決問題"法,從本質上說,就是引導孩子學會自己用恰當的方式,獨立地去解決沖突,處理與父母、老師、朋友之間的日常矛盾,並且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自覺地去理解對方的感受,找到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能夠考慮到自己這樣做的結果,從而與人相處地更愉快,成爲一個受歡迎的人,一個充滿自信的快樂的孩子。而這一點,在現代焦慮的父母那裏總是容易被忽視。
現代的父母,總是在幫助孩子獲取知識和提高智力上花費大量力氣,他們花大價錢讓孩子上早教課、輔導班,但是對于孩子社會能力的培養,則顯得不是那麽重視。但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是決定孩子將來是否能夠成爲一個幸福快樂的人重要因素。
二、爲什麽要學習"我能解決問題法" ?
當然,也有很多父母,正在爲家裏有個不省心的孩子而苦惱,他可能經常打架、欺負小朋友、亂發脾氣、亂扔東西,也可能性格腼腆、不愛說話,經常被小朋友欺負,愛哭鼻子,"我能解決問題法"有哪些好處?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孩子,經過父母的引導,都能夠慢慢養成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獲取更多的社交技能,改變以往的壞習慣。
對于父母來說,這個方法第一點,可以讓你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試著去了解孩子心裏在想什麽,他的想法可能跟你不一樣,但你不能用你的想法去強加給他;
第二點,會使你明白,讓孩子通過思考得出一個結論,要好過馬上阻止他做某件事或者告訴他做什麽要強得多;
第三點,你也可以在訓練孩子的過程中,成爲一個善于思考的家長。我們也承認,有時候大人也很缺乏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不是嗎?
對于孩子來說,這個方法會讓他們更快成長,從小養成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這個好習慣將伴隨他終生,並且影響他一生的行爲。研究表明,學習過"我能解決問題"法的孩子,沖動行爲和壓抑行爲都減少了,出現行爲障礙的可能性會非常小,甚至學習成績都會得到顯著提高,他們生活地更快樂、更幸福。
三、四個步驟,學會運用"我能解決問題法"。
1. 第一步:教會孩子遇到沖突時,思考該做什麽
①錯誤的思考方式
我們運用了錯的思考方式。比如,當孩子哭鬧時,我們要做什麽?當孩子打了別的小朋友,我們的反應如何?當孩子不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我們又會如何做?
我們可能會給孩子示範如何做,或者對問題不予理睬,再或者告訴孩子應該怎麽做和不應該怎麽做。其實這些方法很多時候都不管用。原因很簡單,因爲我們在替孩子思考。
這種思考方式是錯誤的,因爲其實所有人都喜歡自己思考。而正確的方式,是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去如何解決問題。讓他們自己能決定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以及爲什麽要那樣做。
②如何教孩子正確的思考方法
要教給孩子"解決問題法",就要避免家長一個人完成所有的思考,讓孩子喪失了選擇和決定的權利。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搶了小朋友的玩具。可能大部分家長都會跟孩子說:"你不能搶小朋友的玩具,這是不對的,你要學會分享。"在這過程中,孩子可能會辯解,但是家長根本不會耐心聽,而是一再強調自己認爲正確的,一個人完成所有的思考和談話。
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解決的辦法,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去思考,自己想出應該如何做。
當孩子在幼兒園搶了小朋友的玩具。
首先,家長要問孩子"是怎麽回事?"幫助孩子認識問題。並且問他一些細節,了解更多的信息。其次,要繼續引導孩子"你搶玩具,小朋友會是什麽感受?"幫助孩子考慮其他小朋友的感受。
再次,幫助孩子思考行爲後果,"你這樣做,你是什麽感覺?"。
最後,在孩子說出了整個過程後,家長要問孩子"你能想出一個你拿到玩具,對方也不生氣的方法嗎?"之後,再鼓勵孩子想出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③教給孩子"我能解決問題法"的基礎詞組
"是"和"不是":引導孩子用是或者不是來說話,比如,這是兔子,而不是小魚。這是媽媽的,不是爸爸的。這個詞組會加強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學會自己去判斷。
"或者"和"和":這兩個詞組,會讓孩子認識到,解決辦法不只有一種,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你想要蘋果還是橘子?""我想要蘋果和橘子""我想要蘋果或者橘子都可以",這樣就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思考和選擇。
"之前"和"之後":這兩個詞組,讓孩子思考時間先後順序,比如"你是在他打你之後,才把他的玩具仍在地上嗎?""你是把他玩具仍在地上之前,他就打你了嗎?"幫助孩子認識到事情發生的情況。
"現在"和"以後":這個詞組也很重要。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等待,緩解不能立刻得到的失望情緒。比如,"我現在不能吃冰激淩,但是我以後可以吃。""現在要睡覺,之後就能去玩了。"
2. 第二步:教會孩子考慮他人的感受
①幫助孩子理解他人感受
共情能力對于培養孩子的情商非常重要。"解決問題法"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要讓孩子考慮他人的感受。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學會考慮他人感受,那麽這種障礙就會一直延續到他成年以後的生活中,影響人際關系和事業發展。
家長可以通過4個小遊戲來鍛煉孩子的共情能力:
看圖遊戲:拿出一些不同表情的圖片,讓孩子說出這些表情表達的情感,如傷心、生氣、驕傲、開心等。
講故事:很多家長有給孩子讀繪本的習慣,在讀故事的過程中,適當停下來,問一下孩子的感受,繪本中人物的感情,還可以鼓勵孩子編故事,討論一下故事中的人物爲什麽會傷心或者害怕等。作家張愛玲小時候聽媽媽講林黛玉的故事,就會掉淚,說明愛玲從小共情能力就比較強,能夠感受他人情感。
過家家:有的孩子喜歡玩娃娃,還喜歡用娃娃來過家家,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孩子鍛煉想象力的過程,他們會想想玩偶可能有的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讓玩偶表達感情。
看電視:不用過分限制孩子看電視,當你和孩子看動畫片或者電影的時候,你就可以問問孩子感受。比如,有位爸爸在陪孩子看《尋夢環遊記》的時候,孩子哭了,爸爸就問孩子爲什麽會難過,很顯然他是被電影人物觸動了,家長可以借機和孩子討論下感受。
②運用"我能解決問題"法的3個小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我們正在打電話,孩子忽然打斷我們;你很認真跟孩子說話,但是他卻不認真聽,像是沒帶耳朵;當孩子提出了不合理要求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如何應對。
如果運用"我能解決問題法",引導孩子考慮他人感受,就可以很處理這些情境。
情境一:當我們打電話,孩子打斷我們說話的時候,你不用氣惱地說"別來煩我",而是可以問孩子"我能在和朋友說話的時候,還和你說話嗎?""你打斷我,我會有什麽感受呢?""等我打完電話之後,我再跟你說話。你能想出不同的事情來做嗎?"一般情況下,孩子是願意等待的。
情境二:當孩子不專心聽你說話時,你可以問他:"你不聽我說話,你知道我會有什麽感受嗎?我感到很生氣!""如果你說話,我不專心聽,你會有什麽感受?"用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考慮他人的感受。
情境三:當你在給老大輔導作業時,老二想讓你陪他玩,你不要大聲呵斥孩子:你等著,我現在忙。而是可以跟老二說:"寶貝,我現在在給姐姐輔導作業,如果我把所有時間都給你,姐姐會是什麽感覺呢?""等我幫姐姐輔導完功課之後,就去陪你玩,好不好?"這樣,老二可能就學會自己思考一下,然後做出正確的選擇。
3. 第三步:教會孩子尋找更多解決方法
①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我們知道,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只有一種,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應當有意識地,給孩子灌輸尋找多種解決辦法的理念,幫助孩子形成一種思維方式:還有其他辦法,我不一定非要用這一種辦法,或者放棄做這件事,我還應當想到更多的辦法。這樣,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會一條路走到黑,鑽牛角尖,也不會輕易就放棄了,而是會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
默娜教授提出了尋求多種解決辦法的一般過程:
1.家長提出問題或者讓孩子提出問題。
2.引導孩子想出很多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3.把孩子想出的辦法寫下來。
4.問孩子第一個解決辦法,讓孩子重複一遍,並給予孩子肯定,告訴孩子目標是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5.讓孩子依次說說其他方法。
6.如果孩子就想出了一兩個解決辦法,要和孩子分析問題,繼續探索,想出更多辦法。
比如,孩子想要玩鄰居小哥哥手裏的玩具槍。那如何才能得到呢?
孩子可能會想出"用自己的玩具交換"、"跟小哥哥友好地要玩具"、"讓媽媽幫著要玩具"、"給小哥哥蛋糕"、"和小哥哥一起玩玩具槍"等等,有些辦法可能是不對的,但是也先不要打斷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可能産生的結果。總之,要引導孩子想出更多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讓孩子養成想辦法的習慣。
②要注意對孩子提出的解決辦法進行處理
一是要提示孩子,正確答案不只有一個。因爲有的孩子想出一種辦法後,當你讓她想出更多的辦法時,他可能會困惑,以爲自己第一個方法是錯的。家長要告訴孩子,第一個方法沒有錯,只是正確的方法還有很多。
二是要處理孩子提出的無關或者實質相同的解決辦法。可能孩子會提出"哭"這種解決辦法,也許是因爲拿不到玩具就難過哭了,這個辦法就是無效的辦法,先聽孩子解釋,然後問問孩子還有其他更有效的辦法嗎?還有的孩子會說"給哥哥糖果""給哥哥冰激淩"實際上都是同一種辦法,可以幫助孩子歸納整合。
③學會角色扮演的方法。
讓孩子對"提出解決辦法"這件事感興趣,可以嘗試用角色扮演方式。借助角色扮演可以強調在做出判斷之前獲取信息的必要性,並強化問題的解決不只有一種途徑這個概念。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堆娃娃,就可以讓孩子借助玩偶,表演出很多情境,然後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
4. 第四步:教會孩子考慮自己的行爲後果
①教會孩子考慮行爲後果
"解決問題法"最重要和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孩子考慮自己行爲的後果,這樣孩子在處理日常沖突就會更加理性,不易沖動。研究證明,4歲以上的孩子,經過訓練,都能很好地運用考慮後果的方法。
考慮後果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評估哪一種解決辦法是最合適的,從而采取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如果孩子提出了"趁著小哥哥不注意,拿走他的玩具"的方法,那麽就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這樣做的後果:小哥哥發現以後非常生氣,不友好地搶回了玩具。就會明白,這個解決方法是不合適的。
②因果思考的步驟
如何幫助孩子思考後果呢?
第一,提出問題或者讓孩子提出問題。
第二,引導孩子提出更多的解決辦法。
第三,當孩子提出一些不太恰當的解決辦法時,引導孩子探究這樣做的後果。
第四,把不恰當的方法寫在左邊,右邊列出可能産生的後果。
第五,與孩子繼續探討,幻想有關情景,讓孩子最後做出判斷。
例如,姐姐在餵兔子,如果你也想要餵兔子,應該怎麽辦?如果孩子提出了"推開姐姐"的方法,那麽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列出這樣做的後果。
③遇到問題時的具體操作。
"我能解決問題法"遊戲和活動能夠幫助孩子明白,不同辦法産生不同後果。
當孩子自己提出了一種解決辦法,當你指導他這個辦法可能産生的後果之後,他依然要試試,那就讓孩子去試試。當他明白這個辦法不行的時候,鼓勵他再換一種方法。
如果孩子想出的辦法可能傷害別人,那就要強調這個辦法可能産生的後果,問問孩子"這可能會發生什麽?""別人會有什麽感覺",之後,幫助孩子一起找到其他更好的方法。
家長還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方法—後果"遊戲。利用娃娃,創造一些情境,讓孩子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在遊戲中,孩子思考的過程會變得更好玩。當孩子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他們就會更習慣用"我能解決問題法"去思考方法,考慮後果,最後采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問題。
當我們已經掌握了"我能解決問題法",就要試著用更加簡短的對話去引導孩子。比如,孩子要在吃飯前玩遊戲,其實,不需要發脾氣,可以對孩子說"一會就要吃飯了,你正玩得盡興,我就要讓你停止,你是什麽感受?"孩子可能會說:"不開心。"你可以回答:"那你想一想還有其他可以做的嗎?比如幫媽媽收拾一下桌子?"
讓"解決問題法"成爲孩子的一種自動的反應,需要一個漫長和耐心的過程,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的強化和運用,也需要一些刻意的遊戲和練習。
但是讓孩子學會了"我能解決問題法"對提高孩子情商至關重要,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也起到積極作用。這種方法,會幫助孩子養成遇事找問題想辦法的習慣,並且善于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讓孩子可以感同身受,理解別人的感受,成爲受歡迎的人,還能讓孩子做決定的時候,思考後果,理性對待,不做沖動的決定,成爲被人可以信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