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原本並不應該是一場反法西斯戰爭
真實的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人類反法西斯戰爭。
但是在1920年-1935年各個國家的戰爭計劃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原本是一場肢解英法殖民體系的戰爭。
美國擁有對幾乎所有國家的戰爭計劃,但80%的計劃是針對英法,只有黑色等少數幾個計劃是針對德國,中國和日本。美國人構思了包括英日同盟,英日法同盟等多種情況。
蘇聯制訂了紅色歐洲的計劃。所謂的大雷雨計劃的前身就是爲了橫掃歐洲而制訂的。
日本制定了大東亞方略,並決定適時的和英國同盟,限制蘇聯和解決美國對于日本的限制。
英法做出了幹涉蘇聯,加固本土和殖民地防禦並且拉攏日本的決定。英國佬很早就看出來美國要搞自己,所以早在一戰英國就積極拉攏日本試圖制衡美國。馬其諾防線的第一目的是防禦德國,第二目的是牢牢地把德國變成歐蘇戰爭的第一線,終極目的是同時防止德國和蘇聯跨過法國國境線。
按照各個國家劇本的發展,這將會是一場美蘇聯手對抗英法日的戰爭。
然而一個叫希特勒的家夥橫空出世,主動攔下來所有的責任。
作者:海寇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 東線德軍的三線全面進攻實際上在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之後就停止了(中線7月30日在葉利尼亞轉入防守)。
- 就在中央集團軍群還在試圖攻占莫斯科的時候,南線和北線已經開始撤退了(11月28日,南線蘇軍奪回羅斯托夫,北線季赫溫戰役的部隊全部撤回出發陣地,中線第7裝甲師獲得一個運河的橋頭堡但被摧毀;而中線的反攻直到12月5日才開始)。
- 德軍的戰線穩定來的其實不算慢。42年1月底就開始了拉鋸,2月中線部隊就開始對蘇軍進行有限反擊。而在無路季結束後的5月德軍就完成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和刻赤戰役。
- 斯大林格勒戰役時第6集團軍(或者說B集團軍群)並不是德軍最強大的集群。最強大的集團軍應該是中線的第9集團軍,被投入在勒熱夫。
- 斯大林格勒的重頭戲雖然是巷戰,但是6集在巷戰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占絕對主力。蘇軍在南部和北部都投入了大量兵力,6集投入巷戰的也基本只有一個軍。
- 東線的LW在火炬行動之後就已經被大大削弱了,此時東線戰鬥機數量幾乎和北非的戰鬥機數量一樣多。
- 堡壘行動是不可能成功的。至于爲什麽,那得問莫不攻。
- 陸航其實反坦克效率不高。據盟軍統計大部分被擊毀的德軍坦克爲被火炮擊毀。
- 盟軍地面部隊並不是完全沒辦法對付虎豹。莫爾坦反擊美軍利用地形和天氣就打出了1:3的交換比,卡昂的英軍也一樣能和德軍裝甲預備隊打得有來有回。
- 美日航母戰每一次日軍的飛機損失都比美軍大。(中途島算純空戰的話損失美國要更大,畢竟送頭送的厲害)
- 從新幾內亞開始,美國每一次戰役投送的人都比日本多。
- P39對零式戰鬥機的交換比在1:1左右,F4F在1:2左右。零式神話很大部分要歸功于美國P26和F2A保有量。
- 中途島海戰美軍投入的飛機總數比日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