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人類航天領域將會出現多次“大動作”,美國、中國、以色列瞄准了火星將要運行與地球最近距離的時機,以發射各自的火星探測器。7月17日,我國的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順利運到了發射區,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也成功發射。于是人們也開始對火星的未來充滿了遐想,未來中國能否在火星上建立移民基地?移民基地裏是否需要發展農業?可以說,大家都對火星充滿了憧憬和想象。
地球目前來說是太陽系的嬌子,只有它演化出了我們所謂的生命,只有它跟太陽的距離,自身的大小都剛剛好,若要尋求第二顆“地球”需要滿足的條件要有合適的光照,適宜的大氣和生命之源—水。火星是目前太陽系中和地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它的自轉周期和地球爲相似,因此也有白天黑夜,自轉軸傾角相似因此也有春夏秋冬,它與地球相鄰,移民計劃選定了火星,因此改造火星將成爲現實。
自從人類在1965年首次拍攝到火星表面以來,已經過了幾十年,火星依然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高達96%的二氧化碳濃度,荒涼、幹燥、大氣稀薄等現象依然保持至今,所以很明顯火星是一顆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至少從現有的情況來說,是沒辦法居住的,但是未來就不一定了,火星的探索已經在加大力度。
包括如今提出的“火星移民”計劃,造宇宙飛船,培養火星條件下的植物等等都在“如火純情”的進行之中,同時科學家們在火星發現的冰冠等也爲未來移民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冰冠可以提供一定水的基礎,但是這並非是長久之計,因爲火星的冰冠是有時間存在,有時間不存在,並且極端條件下是很難開發出水資源,所以綜合“改造火星”,讓火星變成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地球”才是最爲關鍵的。
科學家認爲改造火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將火星變成早期的地球,在火星上模擬出早期地球的氣候環境,比如說濃厚的大氣層、原始海洋等,這樣才有機會將地球上的生物移民到火星上,才有機會在火星上完成生命的延續。接下來,就是將地球上的生物移送到火星之上了,最先抵達火星的會是人類嗎?答案是否定的,科學家表示,人類或許是火星上最後的移民者,就好像是在地球上,人類出現的時間非常晚一樣。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研究員表示,未來火星的第一批居民,應該是細菌和藻類,因爲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也是它們。所以在未來火星初步改造完成後,也需要將細菌、藻類送上去,它們可以在火星上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然後因爲細菌、藻類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它們也可以很快適應火星上的環境,通過活動來産生有機質,讓火星的土壤變得和地球類似。
因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火星上很多情況都與地球相似,如果可以在火星上進行科學實驗,那麽,對于地球來說,或許也將有全新的認識,幫助我們揭開很多地球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