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海外探客
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看不見,要用心。美方最近一個勁地奉承印度,並持續「畫餅」,「海外探客」在原創文章《美方破天荒主動討好別國:讚揚印度是其「世紀夥伴」》裡提到:美國務卿蒂勒森在10月18日的演講中毫不諱言「喜歡印度遠勝於東亞大國」,還要與印度「建立100年的夥伴和盟友關係」,甚至歡迎印度擁有和美國一樣強大的軍隊,並再次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接著,特朗普在白宮舉行慶祝印度「排燈節」的活動,聲稱「美國格外銘記印度教發源地的人民,他們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能夠與唯一的超級大國平起平坐,令印度的「迷之自信」繼續膨脹,印度方面在10月20日發表聲明,歡迎美方的表態,並對兩國關係的發展感到樂觀。印方支持美方維持一個基於法規的國際秩序的立場,還特意讚賞蒂勒森對兩國關係的評價。可以看出,印方對美國的抬舉相當受用。印度雖然不想與任何國家結成軍事聯盟,但出於對一系列經濟走廊和貿易聯繫的敵視,依然還是選擇與美日等國建立一種準軍事盟友的關係。有了美國的加持,印度似乎已經不把歐亞大陸上2個領土廣闊的國家放在眼裡。
就在這次「排燈節」期間,莫迪方面再次鼓動民族主義。印方計劃在短時間內調整進口商品的相關認證標準,把來自最大鄰國的廉價商品擋在國門之外。不過,就在印度「愛國人士」計劃舉行活動之前,印度商界卻要求莫迪當局採取寬限措施。經常採取突襲式政策的莫迪當局如果在短時間內修改審核進出口商品的規則,只能令印度零售業遭遇致命打擊。
不過即使莫迪接受商界的請求,前景也不會變得光明。莫迪曾經加入過的「印度國民志願服務團」早已開始號召民眾拒絕最大鄰國的商品,還要發起針對所謂傾銷行為的抗議。受此影響,印度當局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對中國製造的輪胎產品徵收245美元到452美元的反傾銷稅,還計劃在玩具、電子產品、機械、建材、化學品和食品加工等領域的中國產品上調進口標準,也就是俗稱的「高築牆」。
即便如此,印度依然無法削弱中國工業產品的優勢。首先受到衝擊的是印度商人。由於中國玩具占領了印度85%的市場,中國產不鏽鋼產品也占據印度超過60%的市場,貿然改變清關標準已經令印度進口商叫苦不迭。在貿易中處於劣勢的印度2016年對華貿易赤字超過500億美元,這不是靠情緒化手段可以解決的問題。印度沒有拒絕「中國製造」的資本,這是令莫迪既感到痛苦又不願承認的事實。
另一方面,有了美國的主動示好,印度開始得意忘形。印媒居然聲稱特朗普政府同意提供最新型的航母電磁彈射器系統。除了22架先進的MQ-9B「天空守護者」察打一體無人機和F-16戰機及其生產線,印度有望獲得更多美製一流裝備。於是乎,印度人終於能夠出一口惡氣,直接向俄羅斯人提出終止第五代戰機方面的合作,理由就是蘇-57飛機無法達到印軍要求。什麼訂購108架和50億美元的研發經費都要一筆勾銷。印度敢向俄羅斯甩臉的重要原因是有望從美國獲得F-35戰機。有了這款頂級隱形戰機,三哥當然看不上俄羅斯的半拉子貨。
不過印方也有明白人,提醒當局蘇-57使用的是先進的AL-41F1發動機,而未來型號的可靠性能夠提高30%,成本更低。美國的F-35戰機紙面性能的確強大,可問題是印度沒有操控美式戰機的經驗,對這款戰機也沒有更深的了解,存在比較大的風險。
況且,印度如此朝三暮四,一旦美國人翻臉,同時又得罪俄羅斯,未來拿什麼對抗高原上飛來的殲-20?從根本上說,印度製造業的實力只是世界三流,沒有和大國討價還價的本錢,只能被當成打來打去的一張牌。
美國拉攏印度,一方面是黔驢技窮,另一方面是包藏禍心。本質上來說,盎格魯人無法接受亞洲國家變得強大。「大西洋世紀」正在走向終結,全球經濟力量由西向東的轉移必然造就一個「亞太世紀」。歐洲的優勢曾經確保那些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國都能征服亞洲大片的土地和人民。而在今天,隨著人口的下降,歐洲在經濟、地緣政治方面的影響力不斷下降,英國退出歐盟,難民危機不斷發酵,曾經開放自信的歐洲日益右翼化和保守化。
日本在2000年在世界勞動生產率排名裡高居第二,僅次於美國,如今跌到了第11位。日本沒能利用能夠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物聯網,很多企業的經營開始劣化和滑坡。神戶制鋼只是冰山一角。無論是製造業競爭力還是品德,倭國都已經淪落到意想不到的地步。
美國賴以維持霸權的體系——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北約等——都似乎慢慢變成發黃的書頁,連美國自身都不再信任這些機構,甚至以退出這些組織威脅盟友。事實證明,美英等國主導的西方聯盟日趨沒落。
隨著自身實力的下降,西方世界將日益崛起的大國視作「令人擔憂的願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還同時擁有極具凝聚力的人民、全球數一數二的經濟增長率、不斷改進技術和戰法的軍隊,這是西方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從未遇見過的變局。
而今,無論是現在的美國人還是印度人,都缺乏「一周工作7天、遵守各種規章制度」的勤勞習慣、學習精神、敬業感和任勞任怨的服從性。1979年中國人均GDP只有250美元,到2016年底,這個數字變成了8124美元。現代國家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人力資源,這恐怕才是奇蹟發生的原因。
印度如果倒向美國,實際上背離了發展的趨勢,與1912年1月當太監、1945年7月加入偽軍、2017年3月從雄縣遷出戶口有什麼區別?在全球創新中心在向東方轉移、東亞大國貿易量超過美國30%的情況下,印度非要選擇一個自己無論如何都惹不起的對手。如果阿三稍有頭腦,就應該想想美國在最強大的時候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美國「畫餅」背後實際布下了戰略陷阱,得意洋洋的印度正在成為獵物。無論什麼時候,相信美國的下場就是被出賣。(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
延伸閱讀: 美方破天荒主動討好別國:讚揚印度是其「世紀夥伴」
原創 海外探客
美方又放大招了,就在國務卿蒂勒森訪問印度之前。
10月18日,蒂勒森在「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發表關於亞太政策的演講,其中涉及到美國與南亞各國的關係。蒂勒森宣布「特朗普決定大力深化美印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高度評價印度是維護國際準則和地區和平的重要力量,並在國際秩序的框架下維護了別國主權。罕見的是,他又同時批評「崛起中的東亞大國卻沒有這麼做,甚至有時還損害了這種秩序」。「海外探客」認為,美方此舉不僅故意挑撥印度與鄰國的關係,還要徹底撕裂亞洲。
值得注意的是,蒂勒森還把印度的地位抬升到與美國一樣的高度:「美印兩國就像書擋,在世界兩端維護穩定」,聲稱「德里-華盛頓」夥伴關係是基於維護法治、航行自由、共同價值觀以及自由貿易的共同承諾。他還破天荒地提出帶有討好意味的建議:「美國和印度應該建立世紀夥伴關係,還應該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兩支軍隊」。印度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成為世界唯二的超級大國。不過這也暴露了美國政客的偽善,背後包藏禍心。如果白宮真的珍視所謂的價值觀,就應該維持對莫迪的制裁,禁止莫迪入境,畢竟莫迪是製造2002年古吉拉特邦大屠殺事件的主謀。
為了讓這種空虛的讚美顯得不那麼縹緲,蒂勒森愚蠢地為美國樹立了一個無論如何也無法擊敗的敵人,甚至連他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國務卿如吠日之蜀犬一樣叫囂:東亞大國在海上的行為嚴重挑戰了美印都維護的國際準則,他強調「雖然美國要與其發展建設性關係,但也不會退縮。」矛盾的是,蒂勒森不得不向事實表示謙卑,接受「由於東亞大國的經濟體量,美國不得不推進雙邊關係」的現狀,但同時還不甘心地自我辯白:「彼此關係不可能像美印關係一樣密切」、「印度才是與美國志同道合的夥伴。」探客認為,這就如同一個過氣的女星委身於胼手胼足的富人,又心不甘情不願地找了個備胎。
美國把印度抬高到如此之高的地步,不僅因為蒂勒森在擔任石油公司總裁時與印方關係密切,也不僅因為205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美國在實力相對下降的同時,依然堅持冷戰思維,跌入傳統的地緣政治陷阱中無法自拔。
特朗普的2次亞洲之行都沒有選擇印度,印度也不是APEC成員,但美方卻需要印度扮演一個隱形的「關鍵角色」。蒂勒森的公開演講實際上起到一個平衡作用,拿「印度洋-太平洋」戰略來彰顯白宮沒有被經濟利益所降服,向世界證明美國在亞洲的霸權依舊不可動搖。有了印度這個籌碼,也能讓特朗普在訪問東亞大國時不至於處於弱勢。
問題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亞太地區,除了日本和澳大利亞之外,美國其實也沒有什麼100%靠得住、信得過的盟友和支點。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宣布收復馬拉威市的同時,還感謝東亞大國援助的武器。泰國在求購潛艇和坦克,馬來西亞訂購了戰艦。新加坡的首腦更是在9月份來訪,美國在東南亞的鐵桿支持者降格成為夥伴。阿富汗加入亞投行後,俄方還計劃將其納入上合組織。以特朗普的性格來看,他喜歡「玩大的」,這些國家在他看來似乎都無足輕重。為了掩蓋囊中羞澀的事實,蒂勒森在向亞洲這些中小國家喊話時,只能採用「提供安全保障」、「維護主權」、「防範經濟控制」等空洞的口號。
事實證明,效果很差。急於求成的白宮看中了印度。美國的盟友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供美國利用的,一類是利用美國的,還有一類是相互利用的。特朗普上台之後,要把後兩類都轉變為第一類,這就是「美國優先」在盟友體系中的意義。如今蒂勒森讓印度與美國平起平坐,無疑是給印度一個特殊的優待。
就在當地時間10月17日,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也給印度送上「大禮」:首次表態支持印度成為常任理事國。但陰險的美方同時也表示:成功與否還要取決於印度自身,必須說服除美英法之外的另兩個常任理事國。美方還「善意」提醒印度:即使印度能夠入伙,恐怕也沒有否決權。
這就是激將法,故意挑撥別國之間的矛盾。探客認為,儘管美方看聯合國越來越不順眼,可也不想縮小或稀釋自己的權限。從特朗普到彭斯,再到黑莉雖然都已經表示支持印度,但這只是一個「便宜人情」,美方知道這不可能實現,因為東亞大國的反對態度是堅定的。東亞大國支持安理會進行改革,但改革的方向是「增加中小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增加中小國家的決策權」。自詡為南亞霸主的印度很顯然不是中小國家。不僅如此,美方還汙衊除美英法之外的常任理事國「不想有任何改變」,這就完全是賊喊捉賊了。
除了刺激印度,美方當然也要出點血。連日本和澳大利亞都沒有裝備的先進武器也捨得提供給印度。不過印媒卻注意到美國人並不願意向印度轉移先進技術,這才是莫迪「印度製造」戰略所急需的資源。印度恐怕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美國人的奉承並非出於真心,並非由於印度自身有多麼優秀。只是因為美國要在真正重視的對手面前秀一秀胯下的大象。換句話說,印度的價值取決於東亞大國的崛起速度。
全球化與網際網路的浪潮令所有國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等的經濟空間中,而美方仍然抱著「世界島」的模型不放,自認為是世界中心。蒂勒森的這次演講就體現了這種思維。美國人依然在加強軍力試圖維護陳舊的國際秩序,甚至連一些著名的智庫都傲慢地聲稱「不需要新秩序」。美方的態度確定無疑:決不允許任何一個國家與自己分享霸主的權利,包括印度。
蒂勒森的演講儘管把印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表現出希望印度與本國平起平坐的意思,但實質上不過是讓印度分擔美國的戰略壓力,卻不允許印度觸及美國的核心資源。
吃了美方的「迷魂大餐」之後,印度卻餓著肚子離開。
國際政治的規則是:所謂戰略夥伴是因為有共同利益,但能分多少蛋糕要看實力。莫迪是一個精明的政客,不會不清楚美國人的計算,但只要印度能夠從中獲得好處,莫迪不在乎與特朗普一起演戲。當然,強國對弱國可以不談條件,但弱國跟強國甚至強國與強國都要守信。印方不會傻到給美國當槍使,畢竟出賣盟友是美國人的看家本領,而鄰居是搬不走的。
世界上僅有的2個人口超10億的大國不能永遠敵對,雙方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印度需要夥伴,但美國滿足不了所有需求。而對東亞大國來說,印度並非必須用武力解決的敵人。像美國那樣只靠軍事威懾力來維持國際秩序很難獲得人心。龔自珍《秋興》里有一句「互市那須汗血馬,開邊自有糞金牛。」在保持強大軍力的同時有效利用經濟融合的優勢,才是王者所為。(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