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服務出現多次延誤之後,交通部長許文遠終于在7月27日公開說話了。沒想到,第一炮就把槍口對准媒體。
許部長說:“ 我不喜歡媒體的報道,他們根本是把問題誇大了,太不公平。連我們主流媒體都變成了小報,用一大堆聳動的、嚇人的數據和標題,來吸引眼球。我覺得他們對團隊不公平,團隊的一些人今天就在現場;他們是拼了命地在工作……”
據媒體報道,部長接著脫稿說:“他們(媒體)以爲這很容易,就像拿只筆寫寫幾篇文章,信號問題就能解決。我還真希望可以這麽簡單呢。那就不需要我們啦,幹脆叫記者自己去管地鐵好了。”
南北線測試新列車信號系統面對的磨合問題有待解決,許部長拿媒體來開刀,對內或許可以發揮提振團隊士氣的功效,對外則讓人摸不著頭腦。部長不點名哪家媒體,哪一篇(或是多篇)報道,那麽凡是自認爲是主流媒體的,估計都得摸摸鼻子吞下這口氣。但問題是,罵罵媒體就能轉移焦點?就能解決問題嗎?
“拿筆寫幾篇文章一樣輕松”這個說法也有待商榷。拿筆寫一篇文章很輕松,寫一篇好文章卻很不輕松,寫幾篇文章更是費勁。外界對媒體的工作性質可能不太了解,就像媒體不太了解地鐵工程團隊有多辛苦一樣。但不管工作多辛苦,該做好的就得做好,沒有做好就挨罵,不管是哪一行,這絕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沒有誰比誰更辛苦,沒有誰比誰更有資格公開喊冤。
而且,媒體並沒有發布地鐵列車延誤的假消息,至于如何定義“聳動”,那恐怕就見仁見智了。媒體采訪了搭客,他們因爲行程受影響而不客氣地批評有關當局,這算是“聳動”嗎? 還是說媒體不應該在地鐵服務出狀況後發報道,因爲那已經頻繁到不算是新聞了?地鐵列車服務不中斷才是新聞,那才要報道?
官方抛出了一連串數據,包括今年上半年,列車平均每行駛39萬3000公裏發生一起延誤超過五分鍾的事故,比2015年許文遠接任交通部長時的每13萬3000公裏發生一起改善近兩倍。至于延誤超過30分鍾的嚴重事故,今年上半年共發生三起,去年同期有10起。數據說明情況是改善了。但是,沒有什麽比親身受困在車廂內或因列車延誤而影響出行的生活經驗來得更切身、真實。
《聯合晚報》引述一位黃太太說,每天早上出門前都戰戰兢兢,一大清早最大的心願就是地鐵通行可以順順利利。她說:“一直跟自己講,保佑保佑地鐵不要出問題,如果列車沒故障就講“興”(heng)啊!”
《聯合早報》交流站刊登一名讀者呂聞關的來函說:“地鐵延誤問題確實是越來越大,越來越令人反感和失望,那些趕時間的上班族是多麽的無奈和無助。”呂聞關還說,做人處事不接受善意的批評,是失敗的開始。阻止正確的批評,只會忽略問題的根源,而對解決問題沒有積極的作用。
《海峽時報》交流版也有類似文章。有位讀者說,許文遠部長批評媒體就列車服務中斷所做的報道”沒有必要“。該讀者說,陸路交通管理局和SMRT公司可能覺得他們必須在載客量最繁重的時候測試信號系統,同樣的,媒體的工作就是要報道地鐵服務中斷。
部長解釋稱,更換信號系統是“30年一次的工程”,希望乘客能諒解更換信號系統是艱巨耗時的工程,並耐心等待成果。新加坡人並不是理盲,但翻新老舊的東西和南北線信號系統是一個很複雜的工程,一般人確實難理解。如何通過簡單易懂的宣導方式讓國人明白其中的複雜性及掌握工程的進度,讓官民一起渡過交通不順暢的艱難時刻,這應是當局該思考的方向。又或者,檢討一下更換信號系統的工程是否該提前進行,技術層面應如何加強並從中吸取經驗。責怪媒體渲染報道,只會火上添油,徒添更多誤解。
反諷的是,就在部長發飙之後的一天,濱海市區地鐵線服務在早上的尖峰時段延遲至少15分鍾,許多上班族把信息發上網宣泄不滿。25日,地鐵南北線和東西線也因爲一道檢修門松脫引發間歇性電力故障,列車延誤狀況持續超過五個小時,數以萬計的乘客受影響。
再往前推算的話,地鐵是在2011年開始生“大病”。當時南北線是在12月14日首次出現大故障,斷服務5小時。12月17日,南北線再度癱瘓,驚動了正在休假的李顯龍總理銷假前往陸路交通管理局視察。2015年,地鐵和輕軌又多次出狀況。其中包括:2月23日,列車因集電靴受損,造成油池站和克蘭芝站之間的服務中斷超過四小時。3月3日,軌道故障導致女皇鎮和文禮之間的東西線列車服務,延誤了近一個半小時。3月9日,武吉班讓輕軌全線癱瘓超過20小時,數以萬計的乘客受到影響。
2015年大選來臨前,時任交通部長呂德耀宣布卸任,不再參選。外界紛紛猜測,交通部門“一把手”的工作吃力不討好,是導致部長提前“下課”的原因。曾幾何時,因爲各種交通問題的壓力,新加坡這個區域交通樞紐的交通部長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不過,情況或許能逐步改善了。按許部長的評分,我國地鐵目前的服務水平算是C+,兩年內,也就是下屆大選來臨前應達到A。時間點抓得剛剛好。我們不妨猜猜看,交通部長下屆大選,選不選?